曾国藩的湘军有多狠?破城后三日不封刀,却被称为“儒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05 01:16 1

摘要:他写《爱民歌》,要求士兵背诵仁义道德,可湘军每攻破一座城池,必然大开杀戒。九江、安庆、天京三次屠城,血流成河。为什么一个讲儒家思想的名臣,会带出这样一支军队?湘军的杀戮,到底是军事需要,还是彻底的放纵?

他写《爱民歌》,要求士兵背诵仁义道德,可湘军每攻破一座城池,必然大开杀戒。九江、安庆、天京三次屠城,血流成河。为什么一个讲儒家思想的名臣,会带出这样一支军队?湘军的杀戮,到底是军事需要,还是彻底的放纵?

1858年4月,九江,长江南岸的一座繁华城池,在春日的晨雾中,迎来了最黑暗的一天。这一天,湘军统帅李续宾率部攻城,长达半年的围困终于迎来终结。可是,当城门被攻破,湘军士兵冲杀入城后,一场浩劫才刚刚开始。

湘军本是一支“理学治军”的部队。曾国藩选将,有个硬标准——得是“儒生”。当年,他任用罗泽南、李续宾、李续宜、刘蓉等人,个个都是饱读诗书的读书人。

士兵呢,也要背儒家经典,曾国藩甚至亲自编写《爱民歌》,要求士兵传唱,强调“军士与民如一家”。在军令上,他严令士兵不得欺负百姓,可这支军队,一旦战事胶着,竟然比谁都狠。

攻入九江,湘军士兵没有手软。他们从城门冲入,把守城的太平军斩杀当场。可杀红了眼的士兵,不分青红皂白,将城中百姓视作“贼寇余孽”,砍杀一通。

湖广总督官文上奏清廷,描述了当时的场景:“该逆(城内军民)无路可奔,号叫之声惨不可闻,自卯至午,歼除净尽。”

什么叫“歼除净尽”?就是一个活口不留。从黎明杀到正午,尸横遍野,血水顺着街道流向长江,长江江水染成深红色,漂满浮尸。

官文给清廷的奏折中,甚至为屠杀辩护:“贼窟已阅六年,万余之贼顽梗负固,其中决无善类。”意思就是说,这城里的老百姓要是“善良”,早就投降了,不该活。

这样的话,既是当时湘军的“屠杀逻辑”,也是湘军屡屡不封刀的关键原因。他们觉得,既然已经投敌,那就别想活。

曾国藩收到捷报,未提半字屠城,反而嘉奖了李续宾等人,称他们“勇烈无敌”。至此,湘军的名声在江南彻底传开,不仅仅是“能打”,更是“敢杀”。攻下九江,曾国藩的地盘进一步扩张,可城破之后的九江,已经成了人间地狱。

1861年8月,安庆。湘军主将曾国荃,曾国藩的亲弟弟,率军围城八月。安庆乃安徽首府,兵马粮草皆备,守军数万,死战不降。

曾国荃不耐烦,干脆下令,“死战到底”,于是湘军的攻城手段越发凶狠。

湘军围城之初,曾国荃定下了“饥城”战术:切断水源,控制粮道,安庆城内的百姓被迫与太平军共命运。

三伏天里,城中百姓饥饿难耐,出现了“易子而食”的惨状。可即便如此,守城士兵仍未动摇。湘军火炮日夜轰击,城墙被炸出缺口,曾国荃命士兵冲杀而入,城破之际,他的命令只有四个字:“杀光贼人。”

于是,安庆城迎来了一场空前的大屠杀。赵烈文的日记这样记载:“杀贼凡一万余人,男子髻龀以上皆死,……妇女万余俱为掠出。”

这里的“髻龀”指的是未成年男子,也就是说,凡是稍微长大的男孩,都被杀死,妇女则被“掠出”,结局不言而喻。李榕进一步统计,称“通计前后杀毙援贼、城外垒贼、降贼及城中之贼实有四万余人”,可见湘军之杀戮之重。

湘军如此屠城,难道是曾国藩的命令?事实上,他本人并未直接下令,但湘军的后勤是靠自筹军费来维持的。清廷不给湘军军饷,曾国藩不得不让部下“自己解决”。

而解决的办法,就是抢钱、抢粮、抢人。安庆一战,曾国荃带兵入城,不仅大肆屠杀,还搜刮了城中的金银财宝。曾国藩知道这一切,但他的态度很微妙——他既没有责备弟弟,也没有阻止军队继续屠城。

清廷看到安庆失守,大为高兴,甚至嘉奖曾国藩“军威震江南”,但对于湘军屠杀之事,视而不见。这就让湘军的作风更加放肆,从安庆开始,“破城不封刀”成了湘军的惯例。

1864年5月,天京(南京),湘军包围城池近一年。曾国藩深知,只要拿下南京,太平天国就彻底完了。于是,他特许曾国荃全权指挥,曾国荃则明白,这是自己最后的机会,必须狠狠干一票。

五月十六日,湘军猛攻雨花台,城墙终于被炸开。曾国荃率先冲入,一马当先,部下紧随其后。城内的太平军拼死抵抗,但无奈弹尽粮绝,很快败下阵来。城破之后,曾国荃的命令是——三日不封刀!

湘军士兵涌入城中,见人就杀,见财就抢,见屋就烧。赵烈文的日记里,有这样一段惊悚的记载:“沿街死尸十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连几岁的孩子都被当成取乐的目标,可见杀戮的恐怖。南京的百姓四处逃亡,可是四面楚歌,无处可逃。

据后人统计,南京城破后,至少有十万人死于湘军屠杀。由于杀人太多,刀剑都砍钝了,士兵干脆用火枪、长矛,甚至徒手绞杀。街头巷尾,尸体堆积成山,血流成河。更有甚者,妇女被掳掠,财物被席卷一空。

曾国荃带头抢钱,把南京城中的太平天国宝库搬了个干净。据记载,仅曾国荃私吞的金银珠宝,就堆满了数十艘大船,运回老家湘潭。曾国藩得知此事,默不作声,只是让曾国荃“约束士兵”。但约束二字,早已成为空谈。

南京城破,湘军一战封神,但他们带来的却是腥风血雨。曾国藩的“仁义道德”,在血腥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湘军的屠刀挥舞至此,终于到了该封存的那一刻,可这场杀戮的余波,至今仍让后人心惊胆战。

光明网-湘军屠城考论

来源:小僧乱翻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