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如对农民来说,预制菜企业要大量稳定的食材,种蔬菜、养牛羊的不用再担心 “今年丰收了却卖不出去”,而且企业会就地加工,把容易坏的新鲜菜做成半成品,减少运输损耗,农民还能多赚点加工钱,这比传统种地 “看天吃饭” 靠谱多了。
我们反的不是预制菜、也不是工业文明,而是维护消费者本该有的知情权和最基本的健康权。
就像我们能接受让婴儿喝奶粉,但不能接受里面添加三聚氰胺。最近总有人说 “不接受预制菜就是守旧,跟工业文明对着干”,这话听着有点吓人。
就像有人爱吃现包的饺子,不爱吃速冻的,难道就能说他反对冰箱发明吗?
其实大家对预制菜的纠结,从来不是 “反不反工业”,而是 “想不想吃得安心、吃得有滋味”。
今天咱们就掰扯掰扯:反对预制菜和反对工业文明,根本是两码事,别把帽子扣得太大。
一、预制菜确实沾了工业文明的光,但好处不代表能无视争议
咱们先承认,预制菜能火,离不开工业文明的加持,也确实给不少人带来了方便。
比如对农民来说,预制菜企业要大量稳定的食材,种蔬菜、养牛羊的不用再担心 “今年丰收了却卖不出去”,而且企业会就地加工,把容易坏的新鲜菜做成半成品,减少运输损耗,农民还能多赚点加工钱,这比传统种地 “看天吃饭” 靠谱多了。
对餐厅来说,预制菜更是 “扩张神器”。以前开餐馆全靠大厨,大厨一走,菜味就变,想连锁根本难。
现在用预制菜,后厨不用复杂操作,新员工培训几天就能上手,一家店能轻松复制成一百家、一千家。
虽然单店后厨的人少了,但总就业岗位反而多了 —— 比如某连锁快餐靠预制菜从 10 家店开到 1000 家,光门店服务员、配送员就多招了好几万人,还不算预制菜工厂的工人。
对年轻人来说,加班到半夜,掏出预制菜热 10 分钟就能吃口热的,不用饿肚子也不用点油腻的外卖,这也是工业文明带来的 “小便利”。
要是没有食品加工技术、冷链运输,哪来这么方便的预制菜?
所以说,大家不否认预制菜的好处,也不否认工业文明的价值,但 “有好处” 不代表 “不能提意见”,更不代表 “反对就是错”。
二、反对预制菜,不是反工业,是怕 “吃得不明不白、没滋没味”
很多人反对预制菜,根本不是跟工业文明较劲,而是有实实在在的顾虑,这些顾虑跟 “守旧” 没关系,都是过日子的实在问题。
首先是 “看不见的黑箱”。
传统餐馆后厨虽然乱点,但至少能看见师傅切菜、炒菜,知道食材新不新鲜。
可预制菜是怎么造出来的?食材是当天的吗?有没有加太多添加剂?生产线干不干净?
这些都看不见,只能靠包装上的文字,心里难免打鼓。
尤其是之前 “科技与狠活” 的说法传得广,大家一看到预制菜,就容易联想到 “看不见的添加剂”,不是反工业,是怕吃进肚子里的东西不安全。
然后是 “没了吃饭的仪式感”。
中国人做饭讲究 “锅气”—— 猛火下锅,食材跟热油碰撞出香味,颠勺的声音、升腾的热气,这些不只是做饭,更是一种习惯。
比如家里煮饺子,看着水烧开、饺子浮起来,闻着香味,吃的时候才觉得 “踏实”。
可预制饺子热一下就好,没了这个过程,吃着总觉得少点什么。
这不是反工业,是咱们对 “吃饭” 有更高的期待 —— 不只是填饱肚子,还要有点滋味、有点温度,这跟工业文明不冲突,是人性的需求。
还有 “信任亏空” 的老问题。
过去几十年,不少食品安全事件让大家对工业食品没那么信任了,比如过期食材、违规添加剂,这些事让大家心里有了阴影。
预制菜刚好是 “工业感” 最足的食品,自然就成了 “背锅侠”—— 不是预制菜本身都不好,是大家怕 “又碰到不靠谱的”。
这种不信任,是对整个食品工业的,不是针对工业文明,反而能逼着企业做得更规范。
另外,还有个现实问题:新鲜菜太方便、太便宜了。
小区门口就有菜市场,几块钱能买一把青菜、一块肉,自己做虽然花点时间,但吃得新鲜还划算。
可预制菜往往比自己买菜贵,味道还不一定好,大家自然会想 “我为啥花更多钱买个不如自己做的?”
这不是反工业,是消费者的理性选择 —— 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当然想选性价比高的。
三、工业文明不是 “真理”,反对的声音恰恰能让它更靠谱
有人说 “反对预制菜就是反对工业文明”,这话最大的问题是把 “工业文明” 当成了不能碰的 “真理”,可实际上,工业文明从来不是完美的,它需要倾听大家的意见,才能变得更好。
就像以前的工业生产,一开始也有污染、有安全问题,后来大家提意见、监管跟上,才慢慢有了环保标准、安全规范。
预制菜也是一样,大家反对的不是 “工业化做食品”,而是 “不透明、不安全、不好吃的预制菜”。
如果因为大家提意见,企业就公开生产流程,让消费者能查到食材来源;监管部门出台更严的标准,控制添加剂、保障新鲜度;预制菜能做得又安全又好吃,价格还合理,那大家为什么要反对?
其实,反对的声音是工业文明的 “刹车”,能防止它 “一路狂奔” 忘了初心。
工业文明的目的是让生活更美好,不是让大家 “只能吃预制菜,不能有别的选择”。
如果企业只追求效率和利润,不管大家吃得安不安心、开不开心,那这种工业生产才该被反对。
反过来,要是工业能兼顾效率和品质,让大家有得选 —— 想吃现做的有餐馆,想省时间有靠谱的预制菜,这才是工业文明该有的样子。
四、理性看待预制菜:别站队,要 “追问”
与其纠结 “要不要反对预制菜”,不如换个思路:多追问,少情绪化。
比如去餐馆吃饭,就问一句 “这道菜是现做的还是预制的?”;买预制菜时,看看配料表、生产日期,查查品牌有没有安全问题;要是觉得价格不合理,就选择不买。
这些不是 “反工业”,是作为消费者的基本权利。
新华社也说,要 “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什么是知情权?就是知道这菜是怎么来的;什么是选择权?就是能选现做还是预制,选便宜的还是贵的。
工业文明给了我们方便,我们也该用理性的态度,让它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比如有的预制菜企业,现在会直播生产过程,让大家看食材怎么处理、怎么加工;有的餐厅会在菜单上标注 “预制菜”,让消费者自己选。
这些做法不是 “向反工业低头”,而是尊重消费者,也是企业长久发展的聪明做法。
反对预制菜,不是反工业,是反 “不好的生活”
说到底,大家反对的不是预制菜,更不是工业文明,而是 “吃得不明不白、没滋没味、还不安全” 的生活。
工业文明的价值,是让我们有更多选择、更好的体验,不是让我们被迫接受不喜欢的东西。
所以,别再被 “反对预制菜就是反对工业文明” 这种话绑架了。
想吃现做的,就去菜市场买菜、去餐馆吃饭;想省时间,就选靠谱的预制菜。
重要的是,我们有权利提要求、有能力做选择,而企业和监管部门,要对得起这份信任,让工业文明真正服务于 “吃得好、过得好” 的初心。这比互相站队、互相指责,要有用得多。
来源:晓勇美食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