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域教育,王栋老师:中医之道,融汇古今,方能致远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7 09:33 1

摘要:“医者,意也。然意之所至,亦需基于古,融于今,方能致远。”这句老中医的经典之言,道出了中医发展的真谛。中医,这门古老的医学,历经千年风雨,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其秘诀就在于开放与包容,融汇古今,不断创新。

“医者,意也。然意之所至,亦需基于古,融于今,方能致远。”这句老中医的经典之言,道出了中医发展的真谛。中医,这门古老的医学,历经千年风雨,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其秘诀就在于开放与包容,融汇古今,不断创新。

王栋,一个曾对中医充满热情,却对西医抱有偏见的青年,在中医的求学之路上,曾一度迷茫。他觉得,中医博大精深,何须再学西医?然而,一次与王栋老师的深入对话,让他重新认识了中医,也重新认识了自己。

“王栋,你可知《黄帝内经》为何伟大?”老师的问题,让王栋陷入了沉思。他想起《黄帝内经》中,不仅有医理,更有物候学、天文学、历法、动物学,乃至奇门遁甲,它融合了那个时代所能接触到的所有学科知识,堪称一部百科全书。

“因为《黄帝内经》是开放的。”王栋回答道,“它从不拒绝学习,从不停止进步。”

老师点头赞许:“正是如此。张仲景,医圣之名,非凭空而来。他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为后世中医树立了典范。若中医固步自封,拒绝学习,何以进步?你看那唐朝的孙思邈,欲学《伤寒论》,尚有‘江南主事,秘而不传’之叹,若皆如此,中医岂不早衰?”

王栋闻言,心中涌起一股敬意。他想起张仲景之后,中医不断有新的流派出现,如宋朝的中医“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他们各自擅长不同领域,共同推动了中医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中医更是百花齐放,璀璨夺目。

“中医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革新。”老师继续说道,“张仲景之后,中医有了自己的指导思想,真正成为了一门被世界史承认的医学。但医学之路,永无止境。疾病谱在变化,医学也必须向前发展。宋朝中医分家,明清时期更是涌现出无数名医,他们都在不断地完善中医,吸收新知。”

王栋想到,中医虽历史悠久,但与世界医学史相比,仍显“年轻”。公元前16世纪,埃及壁画上已有医学记载;两河流域、古印度,也有艾灸、针刺、拔罐、手术等技术。而中医,直到公元500年,张仲景才奠定了基础,成为一门有理、法、方、药的完整学科。

“中医虽晚,但后来居上。”老师的话语中充满自豪,“我们总结了12条经脉,还有奇经八脉,体系之完善,非古埃及、古印度医学所能比。这得益于中国人的开放与包容。你看那金针开内障手术,本是外来技术,却在中国生根发芽,成为中医的一部分。还有那宋朝的‘人痘法’,预防天花,虽非中医原创,但中国医生将其记载下来,使之可复制,从经验医学迈向理法方药医学。”

王栋想起明代时,中医更将青苗法发展为熟苗法,大大提高了预防效果。这些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中医的开放与包容,离不开对新技术的学习与吸收。

“医学,本就是开放、进步的。”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中医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开放、包容。现在有些医生不开放了,这不是中医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毛主席在50年代的西学中会议上就说过,‘中医药是伟大宝库’,要‘努力发掘并加以提高’。你看青蒿素,就是从中医药宝库中发掘出来的,还有三氧化二砷调理M3型白血病,也是中医的贡献。”

王栋想起东北那位老中医,遍查古籍,发现古人用雄黄和砒霜调理白血病。他以此方案治疗,后经黄世林教授减毒增效,最终研制出复方黄黛片,攻克了M3型白血病。这一过程中,中医不断吸收现代科学知识,进行技术革新,才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

“中医的未来,不在西医身上,而在科技身上。”老师的话,让王栋陷入了深思,“西医确实在攫取中医的成果,但这也是中医价值的体现。二甲双胍,从中药‘山羊痘’中提取,中医虽知其有毒,未敢轻用,西医却研究其成分,发现二甲双胍无毒且能降糖。这就是西方做的事,把中医的内容拿过来,内化淘汰你。但中医不怕,因为中医的未来,在于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老师接着说:“中医要站在现代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肩膀上,不断吸收新知,进行技术革新。只有这样,中医才能保持活力,才能不断发展。你看那青蒿素、三氧化二砷,都是中医与现代科学结合的产物,它们为中医赢得了世界的认可。”

王栋恍然大悟,中医之路,漫长而艰辛,但只要保持开放与包容的心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中医的明天,必将更加辉煌。他想起那句老中医的经典之言:“医者,意也。然意之所至,亦需基于古,融于今,方能致远。”中医之道,正是如此,融汇古今,方能致远。

来源:厚德之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