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子天生会认路是真的吗?千公里归巢,自然与训练缺一不可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6 18:40 1

摘要:在一场信鸽比赛中,一群鸽子从百公里外的陌生之地腾空而起,它们振动着翅膀,朝着家的方向径直飞去。

在一场信鸽比赛中,一群鸽子从百公里外的陌生之地腾空而起,它们振动着翅膀,朝着家的方向径直飞去。

几个小时后,率先抵达的鸽子精准地降落在自家鸽棚,等待它们的是主人准备的食物。

说实话,看到这一幕,很多人都会好奇,鸽子究竟是如何拥有这种跨越千里认路回家的能力的呢?

鸽子的通讯逻辑:不是 “快递员” 而是 “归巢者”

很多人受影视剧影响,觉得信鸽就像快递员一样,能把信送到任意指定的地方。

但事实上,鸽子的信息传递方式没那么 “智能”。

它们采用的是定点通讯,简单来说,就是人类从目的地带着鸽子出发,到了需要送信的地方,把鸽子放飞,鸽子就会凭借本能飞回自己的巢穴。

所以,鸽子其实只能在巢穴和被带走的地方之间建立单点联系。

要是想实现双向通信也不难,就像 AB 双方,A 带走 B 的鸽子,B 带走 A 的鸽子,这样双方就能通过鸽子来回传递信息了。

不过能通信多少次,就得看各自带走了多少只鸽子。

这种看似 “笨拙” 的方式,其实是利用了鸽子对巢穴的强烈依恋,它们的一切行动,似乎都是为了回到那个熟悉的家。

那鸽子被放飞后,是怎么在陌生的环境中找到回家的路呢?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鸽子的身体里有一套复杂的导航系统。

在鸽子的大脑中,有 53 个特殊的神经元细胞,这些细胞组成了生物导航系统,能够感知地球磁场的极性和倾斜角度。

同时,大脑中的海马体会对这些空间信息进行处理,形成类似 “导航地图” 的记忆。

2013 年,有生物学家还发现,鸽子的上喙部位有能感应地球磁场的晶胞。

鸽子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就会记住当地磁场的特征。

当它们被带到其他地方时,晶胞能感知到磁场的差异,从而判断方向。

曾经有人做过干扰实验,给鸽子头上安装线圈,用人工磁场干扰它们,结果这些鸽子就像迷失了方向的旅人,四处乱飞,根本找不到回家的路。

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地球磁场对鸽子导航的重要性,当然,鸽子的导航并非只依赖磁场。

在晴天,它们会利用太阳来辨别方向;到了阴雨天或者夜晚,就主要依靠地磁感应。

而且,耳朵、眼睛甚至皮肤等器官,可能都在导航过程中发挥着作用。

多种感官的协作,让鸽子拥有了强大的认路能力。

其实不止鸽子,像海龟、鲸鱼等生物,也能利用地球磁场来完成长途迁徙,大自然的神奇,真是让人惊叹。

不是所有的家鸽都能成为信鸽,要想让鸽子具备千里归巢的能力,离不开鸽农们科学且严格的训练。

训练信鸽,得从幼鸽时期就开始,首先是基础的进棚训练,在幼鸽 25 - 30 日龄时,鸽农会利用活络门进行训练。

活络门的特点是只进不出,把幼鸽放在起降台上,让它们熟悉周围环境,在胆大的老鸽子带领下,幼鸽慢慢学会通过活络门进棚。

这一步是为了让幼鸽记住 “家” 的入口,为后续训练打下基础。

接下来是开家训练,目的是让刚会飞的幼鸽记住自己的家。

幼鸽会在望台上待一周左右,看着老鸽子飞回来休息、吃食,然后跟着一起行动。

如果是别人赠送或者购买来的鸽子,为了防止它们飞回原来的家,鸽农会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比如把鸽子的头放在水里闷几秒,让它们记住现在的家。

当幼鸽长到 60 天左右,就会进行快速进棚训练。

鸽农在放飞前不喂食,让鸽子空腹飞行,鸽子越飞越饿,落地后就会急切地往棚里钻,这样就能学会快速进棚。

这一步对于比赛很关键,毕竟在比赛中,哪怕鸽子率先到达,如果不能及时进棚,也可能与冠军失之交臂。

之后还有四方放飞训练和定向训练,四方放飞训练是让鸽子在以鸽棚为中心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从近到远逐渐熟悉不同的环境,提高方向感。

定向训练则是固定一个地点,让鸽子进行折返飞行,而且飞行路线要和鸽会比赛的路线一致,这样能让鸽子在比赛中更快地适应。

最后是家飞训练,每天定时放飞两次,让鸽子自由飞行,既能巩固之前的训练成果,又能增强体质。

经过这一系列的训练,原本普通的幼鸽,逐渐成长为能在赛场上飞越千里归巢的信鸽。

鸽子能飞越千里回家,靠的是天生的导航能力,更是人类经过千百年选育和科学训练的成果。

从利用鸽子定点通讯,到发现它们的导航机制,再到通过训练挖掘它们的潜力,这一过程体现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和利用。

鸽子用翅膀丈量着天空,也让我们看到了自然与人类智慧的奇妙结合。

或许在未来,随着对鸽子研究的深入,我们还能发现更多关于它们的秘密,但无论如何,这些 “带翅膀的归巢者”,都将继续在天空中书写属于它们的传奇。

来源:念寒尘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