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8日,春风拂过大同市阳高县守口堡长城遗址附近的山沟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植树活动在此展开。大同市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支队联合大同市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组织四十余名生态环保志愿者,从五零后到九零后,跨越代际的环保力量在长城脚下汇聚,种下苹果树、杏树、西梅、冰果等经济苗木
4月8日,春风拂过大同市阳高县守口堡长城遗址附近的山沟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植树活动在此展开。大同市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支队联合大同市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组织四十余名生态环保志愿者,从五零后到九零后,跨越代际的环保力量在长城脚下汇聚,种下苹果树、杏树、西梅、冰果等经济苗木百余株,以“生态+经济”双驱动模式,为古老长城增添新活力。
代际携手:在历史地标上书写绿色传承
守口堡长城边,斑驳墙体与新苗翠绿交相辉映。志愿者们分组协作,五零后凭借丰富的农耕经验,细致讲解果树定植的间距把控、管理技巧;九零后则虚心学习有模有样,认真培土扶苗,确保每棵树苗在长城沿线的荒坡上“安家落户”。“杏树要浅栽,根系舒展才长得好,浇完水有裂缝处需要再培土填埋”当地的技术负责人孙主任边示范边介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些果树三年后挂果,既能固土护墙,又能为周边村民带来收益。”
“在长城边种树意义特殊,我们守护的不仅是生态,更是历史与未来的连接。”九零后志愿者小刘表示,如果能通过短视频平台宣传守口堡的生态变迁,一定会让“这些‘长城果香’能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名片。”
生态经济并重:让绿色成为发展底色
此次种植的苹果树、杏树、西梅等经济作物,均选取耐旱、抗寒品种,既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又具备较高经济价值。据大同市生态环境保护协会负责人刘泽介绍,守口堡作为长城沿线生态脆弱区,选择经济苗木造林,旨在通过“生态修复+产业培育”模式,助力周边村落发展特色林果业,实现“绿了山坡、富了乡亲”的双重目标。
“长城是文化遗产,也是生态屏障,我们要让历史与自然在这里共生共赢。”大同市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支队队员杨逸林表示,此次老青志愿者合作,不仅是植树技巧的传承,更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代际传递。数据显示,近年来大同市计划在长城沿线累计种植各类经济苗木2万余株,既能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又为村民实实在在增加收入。
活动结束后,志愿者们共同畅读“播一粒种籽,成万千绿茵”“十年树木成栋梁,百年造林荫子孙”等口号,约定定期回访苗木生长情况,并悬挂铭牌,协助村民开展后期管护。五零后环保志愿者杨秀华感慨道:“我们大家齐心协力下,重新找到了知青上山下乡的感觉。”
据悉,两家组织将尝试以此次活动为起点,在长城沿线建立“老青结对”生态管护机制,通过技术指导、电商助农、文旅融合等方式,促动“长城经济林”成为展示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窗口。正如九零后志愿者在留言板上写下的:“今天在长城边种下的,是树苗,也是跨越时空的绿色约定。”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