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戈壁油井绽放“高原木兰”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0 19:28 1

摘要:在青海油田采油一厂的尕斯运维中心作业现场,黄群正拿着工具认真录取油井的参数情况。这位扎着利落马尾的女班长身着整洁的红色工服,印有“中国石油”标识的安全帽下,晒成小麦色的脸庞透着专注。“工装就是我的战袍。”她轻抚胸前的铭牌,身后成排的“磕头机”正以恒定的节奏运转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戈壁油井绽放“高原木兰”

——记青海油田采油高级技师黄群

在青海油田采油一厂的尕斯运维中心作业现场,黄群正拿着工具认真录取油井的参数情况。这位扎着利落马尾的女班长身着整洁的红色工服,印有“中国石油”标识的安全帽下,晒成小麦色的脸庞透着专注。“工装就是我的战袍。”她轻抚胸前的铭牌,身后成排的“磕头机”正以恒定的节奏运转着。

2019年,黄群成为尕斯油田最大采油班的班长。面对管辖着全作业区三分之一产量的重任,这位女班长用铅笔和草稿纸开辟出“战场”。“井位记不住就画地图,流程搞不清就描管线。”她掏出珍藏的笔记本,泛黄的纸页上留着油渍和指印,密密麻麻的手绘井位图精确到每个闸门方位。

为摸清每口井的“脾气”,她带着班组成员顶着烈日巡线。戈壁昼夜温差近30℃,她利用“声音辨闸门法”——将耳朵贴在金属管线上,根据声音传播判断闸门控制情况。“黄班长带着我们走烂了好几双工鞋。”班员小张回忆,那半个月她瘦了8斤,却硬是将上百口井的生产情况牢记于心。

在提升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黄群坚持自主学习和成长,考取国家一级创新师资格。2019年加入省级创新工作室,以工作室为平台,立足油田生产实际,把一线生产中的生产技术性难题作为重点,充分发挥刻苦钻研的特点,参与集团公司、油田公司级项目,参与新课题项目研究,从理论到实际,从模拟计算到现场实际,实现科技与生产无缝对接。连续两年获中国创新方法大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青海省创新方法大赛二等奖2项,集团公司生产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青海油田一线生产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

“黄老师上课比巡井还较真!”新员工小李指着培训室墙上的“问题”说。这里贴满彩色便签,每张都记录着学员的困惑。“上次我问了个比较低级的问题,她当场给了3种解决方案。”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带学员拆装压力表:“手上感觉比眼睛更可靠。”工作之余,利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对站队、厂处、油田员工进行培训,学员包括新转产、新入职员工、班组长、岗位员工等800余人次,为企业人才发展与成长提供技能支撑,被企业连续聘为“一线兼职培训师”。

翻开黄群的手机相册,最新照片是女儿画的全家福:三个穿红色工服的小人手拉手站在抽油机旁。“爱人也是石油人,我们结婚没拍婚纱照。”她摩挲着手机屏幕轻声说。

采访中,丈夫发来视频,叮嘱道:“今天风大,巡线时记得把帽带系紧,注意安全。”这对同为石油人的夫妻,每年相聚的时间不足百日,却凭借高频率的沟通培养出了一种独特的默契。“他是环境监测工作,我在采油厂,虽然我们聚少离多,但感情依然深厚。”黄群望向窗外起伏的山脉,笑容中透着戈壁儿女特有的豁达与坚韧。

夕阳将采油机的影子拉得很长,黄群又背起工具包走向井场。风沙掠过她胸前的“高原工匠”徽章,金属表面微微发亮,就像尕斯湖畔永不熄灭的石油灯火。

“青春生逢盛世,奋斗正当其时。”黄群的声音混着抽油机的轰鸣,在旷野中格外清晰。这位38岁的石油女工,正用沾满油渍的双手,在海拔3000米的高原续写着新时代的“木兰传奇”。

编辑:易娜 责编:谢青玉 监制:陈悦

来源:青海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