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盖茨比》与美国梦的破碎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0 19:29 1

摘要:整整一百年前的1925年4月10日,29岁的美国青年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出版了他的第三部长篇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他雄心勃勃地期待大卖,结果到死(1940年)都没有看到大卖的这一天。

整整一百年前的1925年4月10日,29岁的美国青年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出版了他的第三部长篇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他雄心勃勃地期待大卖,结果到死(1940年)都没有看到大卖的这一天。

一百年后,这本书已被誉为二十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之一,甚至是世界范围内仅次于《尤利西斯》的最伟大英文小说。不仅在美国国内早就是各个学校的必读书,更引得村上春树这样的作家衷心膜拜,关于它的研究著作更是早已不胜枚举。

为什么《了不起的盖茨比》如此具有文学魅力?也许因为它的主题是梦想的破碎:“美国梦”的破碎。

2025年1月16日,美国纽约,《了不起的盖茨比》百年庆典晚会,封面即1925年版封面 图据:视觉中国

如果文学有天才,菲茨杰拉德无疑就是。

他24岁一出道,就出版了两部长篇小说和两部短篇小说集,也立即以用词精准、流畅、独特的文风成为时代的宠儿。他一炮而红名利双收,开始过上了富裕奢侈的生活。新婚妻子塞尔达漂亮得像公主,他一写就写到了人生的巅峰。

当时写长篇小说其实没有为大众杂志写短篇赚得多。菲茨杰拉德一边为杂志不停写短篇赚快钱,一边开始释放自己的野心:他要写一部刻画时代的杰出的长篇小说,他要成为被公认的能与以往大作家比肩的一流作家,他要写更具深度的文学作品。

1924年,为了寻求更安静更适合创作这部作品的新环境,菲茨杰拉德夫妇从纽约长岛搬到了法国南部的里维埃拉。不过当菲茨杰拉德全力创作时,不耐寂寞的塞尔达却与一名法国海军飞行员出轨,菲茨杰拉德发现之后质问塞尔达,于是塞尔达提出离婚。

菲茨杰拉德和妻子塞尔达,以及女儿弗朗西斯在驶往欧洲的邮船上 图据:视觉中国

只是热情来得快也去得快,塞尔达冷静下来之后,还是选择留在菲茨杰拉德身边,而后者也继续小说的创作。但他所受到的痛苦、愤怒和焦躁,都影响了他在小说里对女主角黛西形象的塑造——虽然这对于创作者而言是不幸,最终反而被证明是小说的大幸。

1924年10月,菲茨杰拉德将手稿寄给出版社,编辑立即回复的赞美和肯定让他很高兴,他期待这部小说能创下新的销售纪录,卖到十万册左右。

但小说上市后只卖出两万册有余,这还是受他此前两部小说的影响所致。虽然评论也是赞誉居多,但读者并不买账,因为他们期待的是明朗洒脱、轻怨薄怒的都市情感小说,而菲茨杰拉德这次让他们大失所望:“这都写的啥呀。”

于是,菲茨杰拉德不得不戴上“曾经流行但早已过气的作家”帽子。到1940年他去世为止,酗酒、塞尔达的精神病、养育独生女等生活压力,让他虽然一直还在坚持创作,但再也没有写《了不起的盖茨比》那样的条件。死前他已经失去了对自己作品的信心,认为当时大热的海明威才是文学巨星,而他只是掌握了一些技巧的文学创作者。

的确,当他的版税年收入一度只有33美元时,确实很难有足够的自信。

1949年电影版《了不起的盖茨比》场景

然而在他死后,命运的齿轮才开始转动。

1942年,这本小说入选“部队专供丛书”,一年的配送量达到十五万册,超过了出版十余年来的总销量,它也开始从市场宠儿逐渐进入文学评论的经典领域。在许多中学将其列为必读书目后,21世纪以来它的销量就多达数百万册。出版一百年后,它早已成为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经典中的经典。

这部只有四万九千单词量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究竟为什么会为人所推崇到伟大?

小说写的是一个发生于1922年纽约长岛的故事。故事以叙述者尼克·卡拉威的视角进入:从中西部来到纽约从事证券业的他,在长岛与大宅的主人杰伊·盖茨比为邻,对面海湾住着尼克的远亲表妹黛西和她的丈夫汤姆·布坎南。汤姆是出身上层、家世显赫的名门贵胄,他与修车厂老板威尔逊的妻子梅朵有染,这让黛西不能不忍受,但热衷虚荣的黛西又离不开汤姆的财产。

盖茨比则是出身底层草根的穷小子,在芝加哥偶遇年轻的黛西并与之有一段感情,之后就被发配去了欧洲参加一战。返回美国后,盖茨比在美国禁酒令的严控下非法从事酒类走私,很快在极短时间内积攒起巨额财富,他在长岛的海边别墅成了纽约名流的派对聚集地。夜夜笙歌纸醉金迷,人人都知道有一个“了不起的盖茨比”。

2013年电影版《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浮华派对场景

而盖茨比的愿望是要赢得因为当年贫穷而失去了的爱情,从汤姆那里夺回黛西。他先是借助尼克的关系邀请黛西前来自己家里作客与之重见,后来更要旧情复燃的黛西与汤姆离婚嫁给自己,而这遭到了汤姆的反感和仇视。

某个下午,几人在纽约市内经过一次关于黛西应该归谁的争执后不欢而散。回家的路上,黛西和盖茨比一车,乘坐的是盖茨比的黄色跑车,黛西开车时在路上不小心撞死了跑到路上来的梅朵后逃逸,随后而至的汤姆认定是盖茨比所为。

接过方向盘将因为撞到人而吓昏迷的黛西送回家后,盖茨比担心汤姆会对黛西不利而隐藏在附近观望,此时黛西却在室内与汤姆合谋,将撞死人的责任归到盖茨比身上。最终汤姆将寻仇而至的威尔逊指去了盖茨比家,威尔逊将游泳池中的盖茨比枪杀后自尽,而黛西和汤姆则潇洒地远走高飞。

2017年韩国首尔上演的音乐剧《了不起的盖茨比》,小说已成为世界性的杰作而被各种改编 图据:视觉中国

流行文学,往往逃不过爽文情节,而经典文学恰恰要避免这种为爽而爽的主题和叙述。以金庸为例,乔峰、段誉、郭靖、杨过、张无忌、令狐冲……全是拥有超强武功又能抱得美人归的顶级侠客,非常容易让读者沉醉且代入,因此武侠小说的销量很高。

但在他的封笔长篇《鹿鼎记》里,武功高强的侠客不过是各种各样的傀儡玩偶,真正左右逢源的是宫廷、庙堂、江湖里外通吃的小流氓,无论名、位、财、色样样占尽。金庸在消解自己以往武侠爽文情节的同时,也是尝试从通俗武侠小说家上升到严肃文学小说家,虽然这严肃小说披的仍是武侠小说的外衣。

《了不起的盖茨比》也一样。作为草根小人物向上奋斗的主题,盖茨比从贫穷到巨富、从默默无闻到无人不知、从家徒四壁到名流云集、从丢失爱情到旧梦重续,都是无数小人物幻想中的自己。如果盖茨比成功夺回黛西、将之前趾高气扬的汤姆踩在脚底,那就是又一篇爽文。

但盖茨比最终却死在了他所追求的爱情上。小人物的幸运夭折,而看似偶然的死亡、深思之下又尽属必然。盖茨比梦想和生命的湮灭,也是他身上所谓“美国梦”的破灭,而这正是小说从爽文通俗文学到经典严肃文学的分水岭。

盖茨比身上的“美国梦”,其核心含义大致为:任何人在美国,只要足够勤奋、坚持不懈地奋斗,就必定能拥有美好幸福的生活。白手起家没关系,只要爱拼就一定会赢。

小说中的盖茨比死后,他从明尼苏达乡下来的老父亲,既悲伤又骄傲地向处理后事的尼克出示了一份盖茨比少年时期所制定的自律作息时间表,“他舍不得把书合上,而是把每一项都大声念出来,而后又充满期待地看着我。我觉得他很希望我把这份清单抄下来,留着以后自己用。”

《了不起的盖茨比》于海生译本

励志当然励志,但菲茨杰拉德借盖茨比的死亡,要追问的更核心的问题其实在于: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好幸福的生活”?是跻身上流社会的挥金如土,也就是拥有更多的钱、享受更奢侈充裕的物质条件吗?盖茨比得到了他年轻时所梦想的财富和名声,但他努力居然是为了找回年轻时因贫穷失去的爱情,可正是对爱情的执着让他最后送命。

菲茨杰拉德让人去思考盖茨比人生悲剧的根源:金钱、爱情、跑车、财富,这些普通人梦寐以求的事物,可能也是毁掉人的东西。至于那个人人趋之若鹜的所谓上流社会,菲茨杰拉德借尼克对盖茨比喊的话已经表达了:“他们都是些烂人,你比那些人加在一起都优秀。”

2013年电影版中,盖茨比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演

小说的结尾是文学名作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句子之一:“于是,我们抖擞精神,奋发向前,却如逆水行舟,被不断推回到往昔岁月(So we beat on, 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 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

如此的挽歌基调,反映出对人类奋斗与失败的深刻认知——盖茨比与逆流的徒劳抗争,所表达的已超越了失败本身。它们唤起了一种坚持的冲动,即在一个不断让我们失望的世界里去寻找更美好的事物。

1934年,菲茨杰拉德在回忆中这样说:“创作《了不起的盖茨比》的那几个月,是我最纯粹地保持着艺术良心的时期。”

而正是这种超越时空的良心背后的洞察力和预见性,让这部非凡的杰作在出版一百年以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现实意义。

丨 C70

来源:谈资有营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