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男子吃外卖吃出活蛆"的新闻标题,以其视觉冲击力迅速占领各大平台热搜。这则看似简单的消费纠纷,实则是一套精心设计的传播程式:先用极端案例刺激受众感官,再以反常识的商家回应制造戏剧冲突,最终完成流量收割的闭环。这种"蛆虫叙事"的流行,折射出当代信息传播的深层病理
"男子吃外卖吃出活蛆"的新闻标题,以其视觉冲击力迅速占领各大平台热搜。这则看似简单的消费纠纷,实则是一套精心设计的传播程式:先用极端案例刺激受众感官,再以反常识的商家回应制造戏剧冲突,最终完成流量收割的闭环。这种"蛆虫叙事"的流行,折射出当代信息传播的深层病理——我们正在经历一个事实让位于感官、理性屈从于情绪的时代。
商家"你自己养的?"的反诘,无意间道破了这个时代的传播密码。在注意力经济主导下,信息必须通过不断突破底线来维持刺激阈值。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预言的"超真实"场景已然成真——比真实更真实的,是那些经过精心设计的极端个案。当消费者与商家的日常纠纷必须借助"活蛆"这样的刺激性元素才能进入公共视野时,普通维权渠道的失效便不言而喻。这种传播异化导致了一个荒诞的结果:食品安全问题越是严重,公众对真实风险的判断反而越失真。
"蛆虫叙事"的传播动力学值得深究。美国传播学者佩蒂和卡西奥普提出的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M)在此得到反向验证——受众不是通过核心路径(理性分析)而是通过边缘路径(情绪刺激)处理这类信息。新闻标题中"活蛆"的视觉符号直接激活了人脑的厌恶中枢,而商家反怼的"金句"则满足了社交媒体时代对冲突性对话的饥渴。这种双重刺激下,事件本身的事实核查反而变得无关紧要,人们消费的已不是新闻,而是一种经过精心调制的情绪鸡尾酒。
这种传播模式正在
重塑公众的风险认知图景。德国社会学家贝克提出的"风险社会"理论在此显现出新的维度——真正的风险不仅是食品安全本身,更是我们对风险的失真认知。当极端个案被放大为普遍想象时,公众既可能对微小风险过度反应(如因个别案例全面抵制外卖),又可能对系统性隐患麻木不仁(如忽视日常监管漏洞)。这种认知失调最终导致社会陷入"恐慌-遗忘"的循环,既不能有效解决问题,也无法建立理性讨论的空间。
解构"蛆虫叙事"的符号暴力,我们需要重建信息传播的伦理底线。挪威哲学家弗洛姆曾警告"健全的社会"不应建立在感官刺激之上。对待食品安全问题,既需要媒体恪守事实报道的专业准则,避免将个别事件妖魔化;也需要公众培养媒介素养,学会区分个案与趋势;更需要监管体系建立常态化的信息披露机制,避免"不出事不报道"的恶性循环。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这个信息超载的时代,既保持必要的警惕,又不沦为情绪流量的牺牲品。
当那只外卖盒里的蛆虫成为全民围观的对象时,它实际上在向我们提出一个更为尖锐的问题:在一个注意力即权力的时代,我们究竟是在关注食品安全,还是在消费一场精心策划的恐惧盛宴?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比蛆虫本身更值得深思。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