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钟快充+800公里续航!研究人员突破锂金属电池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6 23:23 2

摘要:“充电1小时,续航300公里”,这大概是所有电动车车主的日常焦虑。但最近,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金希卓(Hee Tak Kim)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可能要彻底改写电动车的“充电续航剧本”——他们开发的锂金属电池,不仅能实现12分钟快充至70%,还能支撑8

“充电1小时,续航300公里”,这大概是所有电动车车主的日常焦虑。但最近,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金希卓(Hee Tak Kim)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可能要彻底改写电动车的“充电续航剧本”——他们开发的锂金属电池,不仅能实现12分钟快充至70%,还能支撑800公里的单次续航,甚至使用寿命能突破30万公里。这项发表在《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的成果,让行业看到了电动车摆脱“续航焦虑”“充电焦虑”的希望。

一、为什么电动车电池,一直绕不开“石墨负极”?

要理解这项技术的突破,得先搞懂一个核心问题:现在的电动车电池,为什么总在“续航”和“快充”之间反复妥协?

目前市面上99%的电动车,用的都是“锂离子电池”,而电池的“心脏”——负极,几乎全是石墨材料。石墨之所以能成为主流,核心原因有两个:一是稳定,石墨的层状结构能像“仓库”一样,安全地容纳和释放锂离子,充放电过程中不会出现太大的结构变化;二是便宜,石墨储量丰富,加工工艺成熟,能支撑大规模量产。

但石墨的短板也同样致命——能量密度太低。能量密度就像电池的“油箱容量”,容量越小,续航越短。石墨的理论能量密度只有372 mAh/g,这意味着即使把电池做得再大,单次续航也很难突破600公里。更麻烦的是,石墨的“锂离子容纳速度”有限,一旦快充,锂离子来不及进入石墨层,就会在负极表面堆积,形成“锂枝晶”——这些像“小刺”一样的结晶,不仅会降低电池容量,还可能戳穿电池内部的隔膜,引发短路甚至起火。

所以这些年,行业一直在找石墨的“替代品”,而锂金属,就是科学家眼中的“理想负极”。锂金属的理论能量密度高达3860 mAh/g,是石墨的10倍以上——用锂金属做负极,电池能量密度能直接提升50%,800公里续航甚至1000公里续航都不是问题。但锂金属有个致命缺点:比石墨更容易长枝晶,而且枝晶生长速度更快,安全性比石墨负极还差。这也是锂金属电池研究了几十年,却一直没能商用的核心原因。

二、韩国团队的“破局点”:用“内聚抑制电解质”搞定枝晶

金希卓教授团队的突破,恰恰解决了“锂金属长枝晶”这个老大难问题。他们没有在锂金属本身做文章,而是换了个思路——改造电池里的“电解液”。

电解液就像电池里的“高速公路”,锂离子要通过电解液,从正极跑到负极(充电),再从负极跑回正极(放电)。传统的液态电解液,虽然能让锂离子快速移动,但和锂金属接触时,会引发化学反应,生成不稳定的“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膜)”。这个膜一旦破裂,就会让锂金属暴露在外,进而长出枝晶。

而团队开发的“内聚抑制”液态电解液,相当于给这条“高速公路”加了一层“保护罩”:

- 第一步:抑制枝晶生长。这种电解液里添加了特殊的化学组分,能在锂金属表面形成一层“均匀且稳定”的SEI膜。这层膜就像给锂金属裹了一层“保鲜膜”,既能让锂离子顺利通过,又能阻止锂金属和电解液直接反应,从根源上减少枝晶的产生。实验观察显示,用这种电解液的锂金属负极,充放电100次后,表面依然保持平整,几乎看不到枝晶。

- 第二步:支持超快充电。传统电解液在快充时,锂离子会因为“挤在一起”而堆积在负极表面;而“内聚抑制”电解液的离子传导率更高,能让锂离子像“有序排队”一样,均匀地沉积在锂金属表面。这就好比一条单向两车道的路,变成了双向四车道,车流(锂离子)跑得更快,还不会堵车(堆积)。

正是这两点,让锂金属电池的“快充+安全”成为可能——既发挥了锂金属高能量密度的优势,又解决了它最致命的安全隐患。

三、实验室数据有多能打?12分钟快充+30万公里寿命

光有理论突破还不够,实验室数据才是“硬实力”。金希卓团队公布的测试结果,每一项都戳中了电动车车主的痛点:

1. 快充速度:12分钟充至70%,比加油还快

团队做了两个版本的电池测试:

- 标准版电池:从5%充电至70%,只需要12分钟,而且充电过程中,电池温度控制在40℃以下,没有出现过热现象。要知道,现在主流电动车快充(比如特斯拉V3超充),从10%充至80%需要25-30分钟,这个速度直接快了一倍多。

- 高容量版本:虽然容量更大,但从5%充至80%也只需要17分钟,单次续航能达到800公里——相当于从北京开到上海,中途只需要停17分钟充电,比传统燃油车加油(算上排队时间)还省事。

2. 循环寿命:350次循环无衰减,寿命突破30万公里

电池的“循环寿命”,指的是电池容量衰减到初始值80%以下的充放电次数,这直接决定了电动车的使用寿命。

- 标准版电池:完成了350次循环后,容量依然保持在初始值的85%以上,没有明显衰减。按每次循环平均行驶200公里算,350次循环就是7万公里,而如果进一步优化,循环次数能提升到1500次以上,对应行驶里程就是30万公里——这意味着一辆电动车,即使每天开100公里,也能开8年以上,远超现在电动车电池5-6年的平均寿命。

- 高容量版本:虽然循环次数稍低(180次),但对应续航也达到了36万公里,同样满足家用车的长期使用需求。

这些数据之所以让人兴奋,是因为它第一次实现了“高能量密度”“超快充电”“长寿命”三者的平衡——过去的电池技术,往往是“要续航就不能快充”“要快充就牺牲寿命”,而这次韩国团队的技术,终于打破了这个“不可能三角”。

四、离装车还有多远?量产是最大难关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问:这么好的技术,什么时候能用到我们的电动车上?答案是:还需要时间,因为大规模量产是目前最大的难关。

难关1:电解液的成本与量产工艺

“内聚抑制”电解液虽然性能好,但里面的特殊化学组分(比如某些新型锂盐和溶剂),目前还处于实验室合成阶段,成本很高。据行业估算,实验室级别的电解液成本,是现在商用电解液的5-10倍。要实现量产,必须找到低成本的原料来源,还要开发出连续化的电解液生产工艺——这需要化工企业和电池企业的深度合作,至少需要3-5年的技术迭代。

难关2:锂金属负极的加工难题

锂金属本身是一种非常“软”且活泼的金属,容易氧化、粘连,传统的电池加工设备(比如卷绕机)很难处理。比如在电池组装过程中,锂金属负极容易被划伤,导致表面出现缺陷,进而引发枝晶生长。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重新设计电池的结构,甚至开发全新的加工设备,这对电池生产线的改造成本极高。

难关3:安全性的极致验证

实验室的安全测试,往往是在“理想环境”下进行的(比如恒温、恒湿、无振动),但实际用车场景要复杂得多——夏天暴晒、冬天低温、路面颠簸、甚至轻微碰撞,都可能影响电池的安全性。所以,这项技术还需要经过长期的“极端环境测试”,比如-30℃低温充电、60℃高温循环、针刺和挤压测试等,只有通过了这些严苛的验证,才能真正装车使用。

不过,行业对这项技术的期待很高。目前,三星SDI、LG新能源等韩国电池巨头,已经开始和KAIST团队接触,计划共同推进技术的产业化。有业内人士预测,如果进展顺利,2028-2030年左右,搭载锂金属电池的电动车可能会小规模上市;到2035年,锂金属电池有望成为主流,彻底取代现在的石墨负极电池。

五、不止是电动车:锂金属电池的“未来版图”

其实,锂金属电池的价值,远不止于解决电动车的续航和快充问题。它的高能量密度,还能撬动更多领域的变革:

- 储能领域:现在的储能电站,需要占用大量土地来堆放电池组,如果用锂金属电池,储能电站的体积能减少一半以上,成本降低30%,这对分布式储能(比如家庭储能、工商业储能)的普及至关重要。

- 无人机与航空领域:无人机的续航一直受限于电池,锂金属电池能让消费级无人机的飞行时间从30分钟提升到1小时以上,工业级无人机(比如物流无人机、巡检无人机)的应用场景会更广泛。甚至未来的电动飞机,也可能因为锂金属电池的突破而加速落地。

- 便携设备领域:现在的笔记本电脑,续航普遍在8-12小时,用锂金属电池后,续航可能突破24小时,而且充电时间能缩短到30分钟以内,彻底告别“电量焦虑”。

六、结语:电动车的“第二次革命”要来了?

从2010年特斯拉Model S推出,开启电动车的“第一次革命”,到现在已经过去13年。这13年里,电动车的续航从200公里提升到600公里,快充从2小时缩短到30分钟,但“续航焦虑”和“充电焦虑”依然是用户最大的顾虑。

而锂金属电池的突破,可能会开启电动车的“第二次革命”——当充电速度比加油还快,当续航能覆盖绝大多数长途出行,当电池寿命和车的使用寿命持平,电动车才能真正和燃油车“平起平坐”,甚至实现超越。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任何新技术从实验室到量产,都需要克服无数困难。但就像10年前没人相信电动车能取代燃油车一样,今天我们也不能低估技术突破的力量。或许用不了10年,当我们开着能12分钟快充、800公里续航的电动车跑长途时,会想起2024年韩国团队的这项研究——正是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突破,让电动车真正走进了“无焦虑时代”。

来源:智科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