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天阳光正好,李女士开着她的高端智能电动车行驶在高速上。她完全信任车载的自动驾驶系统,甚至偶尔会低头看手机。突然,前方车辆急刹,而她的爱车却毫无反应...
2025年5月2日,2025上海车展,作为车展上最吸睛的跨界联名车型
那天阳光正好,李女士开着她的高端智能电动车行驶在高速上。她完全信任车载的自动驾驶系统,甚至偶尔会低头看手机。突然,前方车辆急刹,而她的爱车却毫无反应...
这不是电影情节,而是真实发生在某高速路上的追尾事故。调查显示,当时车辆的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完全失效,而车主浑然不知。更可怕的是,系统没有发出任何故障警报!
智能驾驶技术正在飞速发展,但类似事故却频频发生。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号称能"解放双手"的系统,真的准备好为我们的生命安全负责了吗?
厂商宣传的"L2+"、"L3"级别自动驾驶听起来很美好,但现实往往令人失望。大多数系统在复杂路况下表现堪忧:识别不了施工路锥、看不清暴雨中的车道线、甚至会把卡车侧面误判成蓝天...
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车主对这些系统的能力边界一无所知。销售话术中满是"自动驾驶"、"智能领航"等诱人词汇,却很少提及"这只是辅助功能"、"驾驶员必须随时准备接管"等关键信息。
测试数据显示,在突发情况下,从系统发出警示到人类驾驶员完全接管,平均需要8-12秒——在高速行驶时,这足以酿成惨剧!
首先必须认清一个事实:目前市面上没有真正的自动驾驶汽车。那些所谓的"自动驾驶"功能,本质上都是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
专家建议:
永远保持双手在方向盘上,即使系统允许短暂放开
视线不离前方道路,不要过度依赖系统
了解系统的局限性,知道它在哪些情况下可能失效
定期检查系统状态,确保摄像头、雷达等传感器清洁无遮挡
记住,当事故发生时,负法律责任的永远是驾驶员,而不是汽车厂商。技术可以辅助,但不能替代人类的判断与责任。
智能驾驶的未来充满希望,但在那之前,请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毕竟,当系统失灵时,踩刹车的只能是你自己。
来源:才思敏捷铅笔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