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餐厅人均消费4千,食材有大象粪便和树叶子,餐厅曾研究7年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0 18:06 1

摘要:走进上海这家生态融合料理餐厅,仿佛踏入一个实验空间。没有菜单,没有服务员介绍菜名,只有滑动桌板缓缓推来的惊喜。最初的几道菜——树叶、冰块、腐味糊糊,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感官冒犯”,旨在打破人对食物既定的认知。

雨林深处的气息,被打包进一座城市餐厅,食客在绿植与水雾中寻找陌生的味道。

以前我们吃的每一口食物都为填饱肚子而生,现在有些料理主打猎奇与震撼,只为冲击感官与想象力。

当象粪被端上餐桌,3888元一位的价格不再只是饮食消费,更是一次心理博弈。

走进上海这家生态融合料理餐厅,仿佛踏入一个实验空间。没有菜单,没有服务员介绍菜名,只有滑动桌板缓缓推来的惊喜。最初的几道菜——树叶、冰块、腐味糊糊,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感官冒犯”,旨在打破人对食物既定的认知。

有博主探店记录中,餐厅模拟热带雨林的环境,绿植环绕、水雾弥漫,食客进门后,首先体验的项目是啃叶子,随后还要穿越几个房间,参观食材展示室、蔬菜温室等。

该博主记录下的菜品包括,一块蜂蜜味的冰、一碗模拟寄生花腐臭味道的糊糊,以及竹虫、酸蚂蚁、野鸡等食物。

其中还有一个菜品叫“鲜花插在香粪上”,大多人都是一脸懵,不会真和便便有关系吧?

据了解,它的主要原料是经过高温消毒并研磨的大象粪便,再混合香草、奶油制成。好吧,还真…真是,粪便啊?

生物学上,大象粪本就富含植物纤维,处理得当并非不能食用,但将其端上桌,仍然触碰到大多数人内心的底线。

有网友调侃:“吃这个不如吃土,至少土没让我花3888。”

店方表示,这家餐厅的两位创始人分别来自布朗族和法国,曾在云南雨林中研究生态系统达七年之久。他们试图通过饮食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非“猎奇”,而是“还原”。

从社会学角度看,这种“文化反向迁移”是现代城市中常见的现象,即将边缘文化通过高端化、仪式化包装后带入主流视野。

然而,包装得再精致,也挡不住大众的嘴。在社交平台上,一位网友留言:“这是文化盛宴,我吃的是理念。”另一位则冷笑回应:“理念能吃饱吗?就这体验,智商税交得心服口服。”两种声音激烈碰撞,背后是对消费主义与文化资本的不同态度。

不可否认的是,这家餐厅确实创造了新的“话语权”。商品的定价受市场与消费意愿影响,法律并不干预。当价格与内容明显失衡,就容易引发吃瓜网友的吐槽。3888元一位,不含酒水的餐标,更像是身份门槛,而非美食标准。

而在“啃叶子”“舔冰块”“体验大象粪便”这些环节背后,实际是一种对“自然崇拜”的当代表达。现代人对自然的向往,常常以极端化、仪式感极强的方式体现——从露营到“雨林餐桌”,实则是在繁忙都市生活中寻找灵魂的出口。

至于味道,好不好吃似乎早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来过”“我打卡了”“我与众不同”。在这个讲究标签和个性的时代,生态料理不过是满足“差异化消费”的一种手段,甚至成为一种可传播的社交货币。

有人走出餐厅时表情复杂,有点恶心、有点震撼,也有点骄傲。这种混杂的情绪,是这顿饭真正的“主菜”。不是味蕾,而是心理层面的起伏,构成了整个用餐体验的高光时刻。

【结尾】

城市如巨兽,吞噬着个性,也激发着疯狂。有人选择吃一碗拉面安慰深夜,也有人甘愿啃一片树叶挑战世界观。

在钢筋森林里种出一片热带雨林,这家餐厅的野心不止于食物,更在于叩问人类与自然、文明与原始之间的关系。

当文化变成餐盘上的装饰,它未必需要被理解,却早已开始发酵,在每一个被惊吓、震撼甚至感动的食客心中,留下难以言说的回味。

来源:丫丫和菜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