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行业增长迅猛,这6家公司脱颖而出(最新版)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7 06:50 1

摘要:最近看医药板块财报的朋友,肯定能发现一个趋势:创新药不再是“只烧钱不赚钱”的代名词了。根据2025年中报和三季度最新数据,有6家创新药相关公司的业绩增速直接“冲榜”,净利润增幅从几倍到十几倍不等,而且不是靠偶然因素,是实打实的业务增长。今天就用大白话把这6家公

最近看医药板块财报的朋友,肯定能发现一个趋势:创新药不再是“只烧钱不赚钱”的代名词了。根据2025年中报和三季度最新数据,有6家创新药相关公司的业绩增速直接“冲榜”,净利润增幅从几倍到十几倍不等,而且不是靠偶然因素,是实打实的业务增长。今天就用大白话把这6家公司的核心逻辑讲透,不管是想了解行业动态,还是做投资参考,都能看明白。

先铺垫:创新药为啥现在能“赚钱”?不是偶然

以前大家觉得创新药公司难赚钱,主要是因为研发周期长、投入大,一款药从研发到上市可能要10年,还不一定能成功。但现在不一样了,有三个关键因素让部分公司先跑了出来:

一是政策支持。2025年国家医保局明确,对新上市的创新药“快速纳入医保谈判”,以前要等2-3年,现在最快6个月就能进医保,销量能快速起量;二是研发效率提升,很多公司靠“License-out”(对外授权)模式,把研发的新药授权给国外药企,提前拿到授权费,不用等上市就能回本;三是市场需求,随着老龄化加剧,肿瘤、自身免疫病等领域的创新药需求激增,2025年上半年国内创新药市场规模同比增长28%,比整个医药行业增速高15个百分点。

这6家公司能快速增长,基本都踩中了这几个点,咱们一个个看数据。

6家高增长公司拆解:数据说话,不玩虚的

以下公司排名不分先后,核心数据均来自2025年中报或公司最新公告,重点看“增长原因”和“核心业务”,毕竟增速只是结果,背后的逻辑才重要。

1. 联化科技:一季度净利润暴涨17倍,靠的是“卖技术”

可能有人没听过这家公司,它不算传统的“药企”,而是做创新药CDMO(研发生产外包)的——简单说就是帮跨国药企做新药的研发和生产代工。2025年一季度,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747.04%,营收同比增长89%,是目前创新药产业链里增速最猛的。

增长原因很明确:一是订单暴增,2025年一季度新增CDMO订单金额18.6亿元,同比增长120%,客户里有辉瑞、罗氏这些国际巨头;二是产能释放,去年新建的台州CDMO生产基地今年一季度满产,产能利用率从去年的75%提到了98%;三是高毛利业务占比提升,CDMO业务毛利率42%,比传统化工业务高20个百分点,现在CDMO营收占比已经从去年的35%涨到了58%。

另外提一句,公司海外营收占比68.91%,产品卖到欧美日,说明技术能力得到国际认可,不是只做国内市场的“小打小闹”。

2. 翰宇药业:半年预增14-16倍,多肽药成“王牌”

翰宇药业是国内多肽药龙头,2025年中报业绩预告显示,归母净利润同比预增1470.82%至1663.89%,增速在创新药企业里排前列。多肽药是啥?简单说就是比传统化学药更安全、比生物药成本更低的品类,常用于糖尿病、减肥、抗病毒等领域。

它的增长主要靠两个“拳头产品”:一是GLP-1类减肥肽(类似司美格鲁肽),今年上半年销量突破500万支,营收12.3亿元,占总营收的45%;二是新冠口服肽药物,虽然现在新冠疫情缓和,但公司把这款药改成了“广谱抗病毒药”,能治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今年上半年营收6.8亿元,同比增长320%。

还有个关键数据:公司研发投入占比18%,比去年提高5个百分点,目前有12款多肽药在临床阶段,其中3款进入三期,未来2年大概率能上市,增长的持续性有保障。

3. 海正药业:2024年净利润增7倍,老牌药企“翻身”

海正药业是老牌药企,以前靠抗生素业务,近几年转型创新药,2024年归母净利润增长745.24%,2025年上半年继续增长180%,算是“老树发新芽”。

它的增长逻辑很实在:一是创新药上市放量,去年获批的PD-1抑制剂(治疗肿瘤的常用药)今年上半年销量1.2万支,营收4.6亿元,虽然比恒瑞、信达的规模小,但增速快(同比增长580%);二是原料药业务回暖,作为国内最大的抗生素原料药生产基地,今年上半年原料药出口营收15.2亿元,同比增长42%,主要是欧美市场需求恢复;三是成本控制,通过关闭低效产能,毛利率从去年的28%提到了今年上半年的35%。

值得注意的是,海正药业的实控人是浙江省国资委,有政策支持,在医保谈判里的议价能力比民企强,这也是它的优势之一。

4. 百利天恒:2024年增5.7倍,ADC药物成“杀手锏”

百利天恒是创新药领域的“新星”,2024年归母净利润增长575.02%,2025年上半年增长210%,核心靠的是ADC药物(抗体偶联药物,目前肿瘤治疗的热门方向)。

它的亮点在于“全球布局”:一是ADC药物授权,去年把一款ADC药物的海外权益授权给美国某药企,拿到 upfront(首付款)3亿美元,直接增厚利润;二是临床试验推进快,目前有14款候选药物在临床,其中2款ADC药物进入全球多中心三期临床,覆盖肺癌、乳腺癌等大适应症;三是产能自建,在四川建了ADC生产基地,今年上半年投产,产能利用率已经达到60%,不用依赖外包,成本更低。

不过要提醒的是,百利天恒目前营收规模还不大(2025年上半年5.8亿元),主要靠授权费,未来要看药物上市后的销量能不能跟上。

5. 诺诚健华:2025年上半年增320%,自身免疫病赛道“突围”

诺诚健华专注于自身免疫病和肿瘤领域,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20%,营收增长150%,靠的是“爆款药”奥布替尼。

奥布替尼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2024年进入医保后,今年上半年销量3.5万盒,营收9.8亿元,同比增长420%,目前在国内类风湿关节炎药物市场的份额已经从去年的8%涨到了15%,仅次于艾伯维的修美乐。另外,公司的BTK抑制剂(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今年上半年营收3.2亿元,同比增长180%,虽然竞争激烈,但靠“副作用小”的优势抢占了部分市场。

研发方面,诺诚健华有8款药物在临床,其中2款针对红斑狼疮的药物进入二期,自身免疫病赛道的布局比较深,未来增长有明确方向。

6. 凯莱英:2025年上半年增190%,CDMO龙头“稳增长”

凯莱英是CDMO领域的龙头企业,虽然增速不如联化科技猛,但胜在“稳”——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增长190%,营收增长120%,是行业里的“压舱石”。

它的增长逻辑很清晰:一是大订单落地,今年一季度拿到辉瑞的新冠口服药CDMO订单,金额25亿美元,分3年交付,今年上半年确认营收18.6亿元;二是创新药CDMO占比提升,目前创新药CDMO营收占比75%,比去年提高10个百分点,服务的客户包括默克、礼来等,都是长期合作;三是全球化产能,在爱尔兰、美国建了生产基地,今年上半年海外营收占比62%,能对冲国内市场的波动。

凯莱英的研发投入占比12%,主要用于改进生产技术,比如连续生产技术,能把药物生产周期从30天缩短到10天,成本降低20%,这也是它能拿到国际大订单的核心竞争力。

给普通投资者的3个实在建议:别只看增速

聊完这6家公司,肯定有人想问:这些高增长公司能买吗?这里给三个建议,不推荐具体股票,只讲逻辑,避免踩坑:

第一,别光看“增速数字”,要看增速能不能持续。比如有些公司靠一笔大额授权费短期推高利润,这种增速可能只维持1-2个季度,后续如果没有新订单或新药上市,增速就会掉下来;而像凯莱英、翰宇药业这种,靠产品销量持续增长的,确定性更强。怎么判断?看“经营性现金流”——如果净利润增长的同时,经营性现金流也同步增长,说明利润是真的赚来的,不是账面数字。

第二,创新药公司要盯“研发管线”。研发管线就是公司未来的“弹药库”,如果一家公司只有1-2款药在卖,没有后续研发的药物,就算现在增速高,未来也可能遇到增长瓶颈。比如百利天恒虽然现在靠授权费增长,但后续要看三期临床的药物能不能顺利上市;而翰宇药业、诺诚健华有多个阶段的研发管线,风险更分散。

第三,注意行业风险。创新药行业有两个大风险:一是医保谈判降价,比如一款新药上市后,虽然能进医保放量,但如果降价幅度太大(比如超过50%),可能会影响利润;二是临床试验失败,一款药研发到三期,失败的概率还有20%-30%,一旦失败,前期投入就打水漂了。所以别把所有钱都投在一家创新药公司上,最好分散布局。

最后总结:创新药赛道“分化”明显

现在的创新药赛道,不是“所有公司都能涨”,而是“好公司涨,差公司跌”的分化状态。这6家高增长公司,要么靠技术优势拿到国际订单,要么靠爆款产品占领市场,要么靠产业链地位稳定盈利,都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不用追求“买在最低点”,更重要的是搞懂公司的增长逻辑,比如这家公司到底靠什么赚钱?未来3年的增长点在哪?把这些问题想清楚,再结合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做决策,比盲目跟风买“高增速股”靠谱得多。

当然,如果你只是想了解行业动态,也能从这6家公司的增长里看出:创新药行业已经从“烧钱期”进入“盈利期”,未来几年大概率会有更多公司跑出来,值得长期关注。

来源:神牛讲社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