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李鸿章告诫后世:若想中国无后患,必先灭其国,是指哪国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6 01:26 1

摘要:就在三年前,他还在奏折中乐观地写道:“日本久慕华风,可联为外援。” 而此刻,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苛刻条件摆在面前:割让台湾、澎湖,赔偿两亿两白银,开放通商口岸。

1895 年春,马关春帆楼的血腥味弥漫了整个谈判厅。李鸿章捂着流血的左脸,鲜血浸透了朝服前襟。刺客小山丰太郎的子弹擦过颧骨,却打醒了这位晚清重臣。

就在三年前,他还在奏折中乐观地写道:“日本久慕华风,可联为外援。” 而此刻,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苛刻条件摆在面前:割让台湾、澎湖,赔偿两亿两白银,开放通商口岸。


这位亲手缔造北洋水师的老人,在谈判桌上第一次看清了邻居的獠牙。晚年的李鸿章不止一次对亲信感叹:“日本人的狼子野心是无法喂饱的,和中国必有一战。要想中国没后患,必须先灭其国。”

一、蕞尔小国的误判

1871 年的天津,《中日修好条规》签订仪式上,李鸿章握着日本使者伊达宗城的手,脸上带着居高临下的微笑。他在给朝廷的报告中写道:“东洋小国,远隔重洋,不足为惧。”

此时的李鸿章,刚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正意气风发地推行洋务运动。江南制造总局的机器轰鸣,轮船招商局的船队远航,让他对清朝的实力充满信心。在他眼中,日本不过是个模仿西方的学生,根本无法与天朝上国抗衡。

1874 年,日本突然出兵台湾,李鸿章的处置方式却十分草率。他没有增兵防御,反而与日本签订《北京专条》,赔偿五十万两白银了事。在奏折中,他轻描淡写地说:“倭兵不过三千,我军驻台万余,彼不敢久留。”

他没注意到,日本已在明治维新后悄然崛起。1870-1890 年间,日本军费增长了八倍,海军舰艇从几艘木船发展到拥有三十余艘铁甲舰的现代化舰队。而李鸿章主持的北洋水师,自 1888 年成军后就未添一舰。

1884 年,日本在朝鲜甲申政变中崭露头角,李鸿章仍坚持 “以夷制夷” 的老思路。他致电驻朝公使:“可暂借日本之力牵制沙俄,徐图自强。” 这种将日本视为棋子的心态,埋下了甲午战争的隐患。

二、甲午惊雷破迷梦

1894 年夏天,朝鲜东学党起义爆发,李鸿章仍想沿用旧例,派少量军队维持秩序。他没料到,日本早已做好战争准备,迅速出兵朝鲜,兵力远超清军。

黄海海战的消息传到天津时,李鸿章正在签押房批阅公文。当 “致远舰沉没”“邓世昌殉国” 的电报接连送来,他瘫坐在太师椅上,半天说不出话。苦心经营二十年的北洋水师,竟在短短数小时内损失惨重。

此时,远在伦敦的宋育仁正夜不能寐。这位中国驻英公使得知战局不利,急中生智想出奇策:借英国商船秘密运送士兵,从菲律宾北上突袭日本长崎和东京,实行 “围魏救赵”。

宋育仁连夜筹款买船,甚至联系了澳洲的雇佣兵。他在给朝廷的密电中写道:“倭兵少财乏,若攻其本土,必回师自救。” 可惜这份极具前瞻性的计划,被慈禧以 “妄生事端” 为由否决。


当宋育仁的分析传到李鸿章耳中时,他正在前往马关的路上。“倭兵少财乏” 五个字,像钢针一样扎进他的心里。他这才明白,日本发动战争正是因为资源匮乏,而中国就是他们眼中的猎物。

三、马关血泪醒国魂

1895 年 3 月 20 日,马关春帆楼的谈判桌两端,气氛剑拔弩张。伊藤博文傲慢地说:“中堂若不答应割地赔款,日本大军将直捣北京。” 李鸿章据理力争:“台湾已是化外之地,贵国何必强人所难?”

谈判僵持不下时,意外发生了。3 月 24 日下午,李鸿章结束谈判返回住处,刺客小山丰太郎突然冲出,手枪对准他的面部扣动扳机。鲜血瞬间染红了他的官帽,他却强撑着喊道:“此血可以报国矣!”

遇刺事件让日本谈判陷入被动。伊藤博文担心列强干涉,不得不降低条件:赔款从三亿两减为两亿两,放弃割占大沽口等要求。但李鸿章心中的痛苦丝毫未减,他在给朝廷的电报中写道:“敌焰嚣张,臣力难支。”

《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成了全国唾骂的对象。有人画漫画讽刺他 “卖国求荣”,有人在街头焚烧他的画像。但这位老人默默承受着一切,他对心腹周馥说:“骂名我来担,只希望朝廷能因此警醒。”

回国后,李鸿章闭门谢客,反复研究甲午战败的原因。他发现日本将赔款的 84% 用于军事扩张,迅速打造出更强大的舰队。而清朝的财政已濒临崩溃,不得不向列强借款支付赔款,陷入恶性循环。

四、晚年忧思警后人

1896 年,李鸿章出访欧美,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但他内心始终沉甸甸的。在接受《泰晤士报》采访时,他语出惊人:“日本比欧洲列强更危险,他们了解中国,野心勃勃。”

此时的国内,多数大臣仍沉浸在 “天朝上国” 的迷梦中。张之洞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只要学习西方技术即可;荣禄则坚持 “祖宗之法不可变”,反对任何改革。

李鸿章却清醒地认识到,日本的威胁迫在眉睫。他在给光绪帝的奏折中写道:“倭人已非吴下阿蒙,十年之内必再犯中国。若不早作准备,亡国无日。” 他建议大力发展海军,编练新式陆军,可惜这些建议大多石沉大海。

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李鸿章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他拖着病体与列强谈判,签订《辛丑条约》后,大口吐血。弥留之际,他仍喃喃自语:“须防日本,须防日本。”


李鸿章去世后,日本的侵略步伐果然加快。1904 年,日俄战争爆发,日本打败俄国,攫取了东北特权;1910 年,日本吞并朝鲜,直接威胁中国东北;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占领东北三省;1937 年,全面侵华战争开始。

历史学家蒋廷黻曾评价:“李鸿章是晚清最清醒的政治家,他的悲剧在于生不逢时。” 这位被骂为 “卖国贼” 的老人,早已预见了日本的威胁,却无力改变腐朽的王朝。

五、历史回响照前路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消息传来,举国欢腾。此时距李鸿章去世已过去 45 年,他的预言终于以另一种方式应验:中国没有 “灭其国”,却通过艰苦卓绝的抗战,彻底击败了日本侵略者。

回望历史,李鸿章的告诫并非鼓吹战争,而是警示后人要有危机意识。他的一生充满矛盾:既主持洋务运动推动近代化,又签订不平等条约留下骂名;既认识到日本的威胁,又无力改变清朝的命运。

如今,春帆楼仍矗立在马关海边,成为历史的见证。楼内的展柜里,存放着当年的谈判记录和李鸿章的血衣残片。每年都有中日两国的游客来此参观,反思那段屈辱的历史。

李鸿章的故事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软弱就会受欺。一个国家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发展壮大,才能抵御外侮,维护尊严。这或许就是我们铭记李鸿章告诫的最大意义。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教训永远值得铭记。100 年前李鸿章的忧思,至今仍在提醒我们:警钟长鸣,居安思危,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让人民安居乐业。


来源:小豫讲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