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这并不是“上瘾”,而是因为身体缺少胰岛素,需要外源补充,就像高血压病人要吃降压药,心脏病人要吃调节心律的药一样。胰岛素是身体本来就该有的东西,不是毒品,也不是成瘾物质。
为什么会有“打胰岛素会上瘾”的说法?其实主要是因为一些人一旦开始使用胰岛素,就需要长期使用,于是就误以为“用了就离不开了”。
但这并不是“上瘾”,而是因为身体缺少胰岛素,需要外源补充,就像高血压病人要吃降压药,心脏病人要吃调节心律的药一样。胰岛素是身体本来就该有的东西,不是毒品,也不是成瘾物质。
更关键的是,很多2型糖尿病人在确诊早期,其实还有一部分胰岛功能,但因为害怕用药、讳疾忌医,拖到症状明显才看病,等胰岛细胞已经大面积“罢工”了,才不得不用胰岛素。这时候,再说“用了就戒不掉”,其实是因果倒置:不是“用了戒不掉”,而是“拖太久不得不用”。
有些病友说:“我听说某某一用了胰岛素,血糖更高了。”可很多时候,问题不在药物本身,而在使用方式上。胰岛素需要根据个人血糖水平精准调整剂量,而不是“一针走天下”。
如果自行随便打,或者不配合饮食控制和运动,效果自然打折。这就像肥牛火锅再好吃,天天吃也得高血脂。
而一些人担心胰岛素会伤肝、伤肾、变胖,甚至“打多了会死”。这些说法听起来可怕,其实很多都没有科学根据。
胰岛素是目前控制糖尿病最有效、最安全的方式之一,它的作用就是代替身体已经缺失的胰岛素,帮助血糖进入细胞,被身体利用。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好,才真的会损伤肾、眼、神经、心脑血管。
真正可怕的不是胰岛素,而是高血糖本身。慢性高血糖就像温水煮青蛙,不疼不痒,却在悄悄摧毁身体的每一个角落。临床中,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下肢坏疽、尿毒症,很多都是因为血糖控制不当引起的。一旦发展到这些阶段,再多的钱也买不回健康。
我们再来看一个细节:打胰岛素并不意味着“病重”了,而是“需要调整治疗策略”了。很多糖尿病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胰岛素治疗后,血糖稳定了,还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量,甚至换回口服药。这说明胰岛素是灵活的工具,不是“终身枷锁”。
医学研究表明,早期、合理地使用胰岛素,有助于保护残余的胰岛功能,延缓病情进展。也就是说,越早规范治疗,未来可能用得越少;越晚处理,只能越用越多。这跟种庄稼是一个道理:苗刚出土时除草容易,等草长成了林子,锄头都砍不动。
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个现实:农村地区因为医疗资源和健康知识相对匮乏,很多糖尿病人直到出现严重并发症才知道自己“该打胰岛素了”,而这时候往往已经错过了控制的最佳时机。这种“等着拖着”的心理,背后潜藏的是对“慢性病”的误解,认为只要不出大事,就不用太管。
除此之外,心理压力也是糖尿病管理失败的重要因素。很多人一听“要打针”,就觉得自己病得不轻了,精神一下垮了。
可恰恰是这种情绪,让他们更不愿面对现实,错失了调整治疗的窗口。胰岛素不是失败的标志,而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
再说回“成瘾”这事,真正会让人上瘾的,是不控制血糖后带来的“侥幸感”。比如今天吃了两碗面,血糖不高,就觉得“我挺好,不用管”;明天又多吃点,还是没出事,就越来越放松警惕。这种对高血糖的“适应”,才是真正的慢性自残。
而在现实中,胰岛素对不同人群的意义也不一样。比如对于一些糖尿病十年以上、空腹血糖始终控制不住的人群来说,胰岛素往往是唯一能有效降低血糖的手段。再妊娠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合并急性感染或手术的患者,也常常需要短期使用胰岛素。
遗传因素也在糖尿病中扮演重要角色。很多农村家庭中,祖辈父辈都有糖尿病,下一代发病风险也不小。胰岛素不是“老年病”才用的药,而是一种根据病情需要随时上场的“工具”。不管几岁,只要身体胰岛素分泌不足,就得补。
如果你或家人已经用上胰岛素,不必惊慌,也不必羞愧。科学用药、规律生活、情绪稳定,才能真正与糖尿病“和平共处”。糖尿病不是“治不好”,而是“管不好”。管得好,几十年平稳生活不是梦;管不好,几年就会出大事。
给广大农村朋友一个特别提醒:不要轻信“胰岛素会上瘾”、“打针就废了”的说法。这些话听着像经验,其实是误导。糖尿病没有捷径,只有一步一步地管理和坚持。与其担心“药物依赖”,不如担心“拖延误治”。
与其被错误观念绑住手脚,不如主动了解真相,做自己健康的守门人。
健康建议:
试着在家门口种一棵“健康树”——每控好一次血糖,就在树上绑一条红布。让健康看得见、摸得着。当你看到那一棵被红布装点的树,你会明白:不是胰岛素救了你,而是你肯面对自己。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明明血糖控制不好,却不敢用胰岛素?你听过“打针会上瘾”这种说法吗?你愿意从今天起重新认识胰岛素吗?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2]王丽,李敏.胰岛素治疗的常见误区与对策[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0,40(6):456-459.
健康声明:本文所述内容仅用于公众健康知识传播,不能作为诊断、治疗或用药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切勿自行判断或延误治疗。
来源:马医师健康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