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螺旋为何无法停下?肯尼迪遇刺,美国限制军工集团的最后机会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0 17:30 2

摘要:换成现在的语境,可以理解成大自然为了维持平衡存在很多负反馈调节机制:假如食肉动物数量太多,第二年就会遭来饥荒,食肉动物的数量就会下降,给弱小的动物繁衍生息的机会。

中国有句古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益有余。

换成现在的语境,可以理解成大自然为了维持平衡存在很多负反馈调节机制:假如食肉动物数量太多,第二年就会遭来饥荒,食肉动物的数量就会下降,给弱小的动物繁衍生息的机会。

假如食草动物太多了,它们的天敌也会变多,最终让处于食物链底层的植物也得以繁衍生息。这便是上天的“道”,即抑制那些过度发展的(有余),补偿那些弱小的(不足)。

人类社会则往往相反。就像已经有很多钱的人总是有办法借到更多的钱,已经占据很多资源的利益集团往往会占据越来越多的资源,直到整个社会僵化板结,丧失活力,最终引发危机,重新洗牌。

这在农业社会表现为王朝的兴衰更替,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乃至由此引发的国家间战争。

美国的历史上有两次针对国内大型利益集团进行主动干预的尝试。

一次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阶段崛起了许多巨型企业,垄断了整个行业。在参议员约翰·谢尔曼等人的不懈努力下,美国制定了反垄断法案,成功肢解了大量行业垄断联盟,保证了国家的经济活力。

约翰·谢尔曼

另一次发生在1960年,艾森豪威尔的任期结束之时。他首次提醒美国人,要警惕国内的军队、军工企业和政客组成一个“军事-工业-国会复合体”,挟持美国的对外政策,绑架国家利益。

此时,这个复杂的利益网络已经在冷战的名义下成长了十几年,比以往更加强大,更加难以撼动。

但是,历史是偶然和必然的一种混合物。如果说一个帝国由盛而衰是一种必然,那么帝国的繁荣期能够持续多久则充满了偶然因素。

如果此时的美国能够像19世纪末那样,再出现一批拥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或许有可能再次打破这一利益集团,让美国的繁荣延续更长时间。

幸运的是,历史真的给了美国这样一种可能性。

1960年的大选,美国人选出了一位年轻有为,而且跟罗斯福一样有着雄厚家族力量支持的总统,约翰·肯尼迪。

1.雄心勃勃

1960年12月3日,新当选的年轻总统肯尼迪驱车来到白宫北廊,会见即将卸任的艾森豪威尔。

那时,他们一个43岁,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通过选举产生的美国总统;另一个71岁,是当时有史以来年龄最大的美国总统。

肯尼迪会见艾森豪威尔

肯尼迪和艾森豪威尔的区别并不仅限于此。

艾森豪威尔的家境一般。他是依靠在战争中的功绩,从一名普通军官一步步成为盟军最高统帅,最终当选美国总统。

约翰·肯尼迪则出自美国政治名门,家族实力雄厚。他出身名校,在军队服役了5年,退役后顺利当选众议员,然后就是参议员和总统,一路有惊无险。

实际上,按照家族的安排,肯尼迪的哥哥,长子约瑟夫才是家族的第一政治继承人。从很小时候起,他就被父亲当作未来的美国总统进行严格培养。

肯尼迪家族

约翰·肯尼迪作为次子,则经常被教导要以哥哥为榜样。因此,他从小就养成了十分要强的性格,经常要跟大哥争个高下。

由于哥哥成为了一名海军飞行员,约翰尽管有背部疾病,按照规定只能在部队从事文职工作,但仍然想方设法来到前线,在一艘鱼雷艇上担任军官。

在一次任务中,约翰·肯尼迪所在的鱼雷艇受到一艘日本驱逐舰的撞击,被劈成了两半。他设法带着几名船员逃到一座岛上,成功获救。由于这一事件,肯尼迪被授予了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勋章。

不过,他的哥哥却在一次空军任务中牺牲。于是,成为总统的重任便落在了弟弟约翰·肯尼迪的身上。

相比于哥哥,肯尼迪更加意气风发,敢闯敢干,甚至到了显得有些不太稳重的地步。

1960年1月2日,当年轻的肯尼迪正式宣布要参加民主党总统初选时,包括前总统杜鲁门在内的很多民主党高层都认为他缺少资历,并不赞同他竞选。

或许是从他身上又看到了罗斯福的影子,一些保守派民主党高层结成了“阻止肯尼迪”联盟,力阻肯尼迪当选。

面对党内压力,肯尼迪高调宣布自己绝不会退出,也不会接受副总统提名;如果竞选失败,就回去做参议员。

随后,肯尼迪依靠家族的财富和人脉,绕过当地的民主党组织,首先在马萨诸塞州赢得了党内初选,向党内大佬展示了自己的实力。

紧接着,肯尼迪凭借着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充足的竞选资金,相继碾压了被党内高层看好的其他候选人。其中一名候选人汉弗莱抱怨,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小商贩在跟一家连锁店竞争”。

终于,在7月份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民主党高层在最后一刻放弃了“阻止肯尼迪”的计划。肯尼迪在第一轮投票中便赢得了过半选票,成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

不过,在通向总统宝座的路上,肯尼迪还要面对一个强大的挑战,来自共和党的候选人,时任总统艾森豪威尔的副手,理查德·尼克松。

理查德·尼克松

与肯尼迪不同,尼克松在共和党内初选中几乎没有遇到任何反对。再加上艾森豪威尔总统的威望,尼克松的民调一度在竞选中大比分领先。

但是,那一年是美国总统大选第一次加入电视辩论的环节。肯尼迪充分发挥了新兴电视媒体的作用,逐渐扳回了劣势。

1960年11月8日,肯尼迪以千分之二的选票优势险胜尼克松。这是20世纪最接近的一场美国总统大选。直到40年后,这一记录才被2000年的小布什对阵戈尔之战打破。

1960年美国总统大选

接下来的三个月,肯尼迪便忙于从时任总统艾森豪威尔手中接管整个美国。

那时,美国的总统交接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流程,只有宪法规定了,新总统将在1月20日就职。

前总统杜鲁门在下台前,曾经邀请艾森豪威尔访问白宫进行权力交接。当时,艾森豪威尔因为杜鲁门在竞选期间对他进行了言语侮辱,拒绝了邀请。

或许是为了弥补此前的冲动,又或许是对年轻的肯尼迪不放心,这一次,艾森豪威尔主动邀请肯尼迪就美国当时的国内、外政策进行详细的交接。

于是,当选四周后,43岁的肯尼迪就开着他的豪华轿车前来赴约。

还没等车停稳,肯尼迪就打开了车门,独自拿着帽子,轻车熟路地走进了白宫。两位新旧总统的第一次正式会谈,就这样开始了。

2.思想转折

美国弗吉尼亚州兰利社区,是中央情报局总部所在地。1961年11月28 日,已经当了近一年总统的肯尼迪,就是在这里微笑着向时任中情局局长杜勒斯颁发了国家安全奖章。

肯尼迪向杜勒斯颁发奖章

但是,第二天,白宫便宣布杜勒斯已经辞职。

这一决定是为了回应中情局企图颠覆古巴政权的猪湾行动遭到了惨败,将古巴进一步推向了苏联。

猪湾行动也是肯尼迪上任以来遭遇的第一个重大失败。这不禁让他回想起自己与艾森豪威尔之间的第一次谈话。

初次见面,两人都对对方带有一些蔑视。艾森豪威尔觉得眼前这位年轻人能够打败自己的副手尼克松,并不是靠真才实学,更多是依靠家族的力量;意气风发的肯尼迪则认为这位凭借军功上位的老古董,已经跟不上这个时代的政治运作方式。

艾森豪威尔与肯尼迪

私下里,艾森豪威尔曾经称呼肯尼迪“愣头青”(Little Boy Blue);肯尼迪则叫他“老混蛋”(old asshole)。

这场会面虽然是正式的,但没有留下任何官方记录,也没有任何助手在场,只有当事人零星透露的回忆可供参考。

据称,他们一共谈了一个多小时,主要是关于国家安全和外交事务。

肯尼迪询问了很多关于艾森豪威尔的内阁如何做出决策的问题。艾森豪威尔可以明显感觉到,肯尼迪不喜欢他建立起来的金字塔型决策流程,觉得它的结构过于复杂,充满了官僚气息,而且有太多的环节超出了总统的控制范围。

实际上,肯尼迪对任何形式的组织结构都不感兴趣。他不喜欢制定图表,然后把自己摆在顶端;相反,他希望自己像车轮的轴心一样,成为所有行动的中心。

当然,这也跟两人的政治背景有关。艾森豪威尔虽然曾经是盟军最高统帅,但是在白宫缺少政治盟友,也没有可信任的熟练官僚,因此只能依靠一套固定的决策流程进行管理。

肯尼迪则不同。他的家族本身就有很多有能力的资深政客,并且结交了不少政治盟友,足以保证内阁对自己的忠诚。

至少,肯尼迪在最开始是这么认为的。

艾森豪威尔跟肯尼迪谈的第二件事是缩减在欧洲的军队规模。军队消耗的费用,在美国财政支出中的占比正在变得越来越高。军队在确保美国国家地位的同时,也在成为国家的沉重负担。而且,这一增长趋势没有停止的迹象。这也是艾森豪威尔在卸任演讲中,对日益庞大的“军工复合体”发出警告的原因之一。

艾森豪威尔卸任演讲

对于这一点,肯尼迪也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这位意气风发的年轻总统,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掌控局势。

实际上,在总统竞选中,肯尼迪曾经强烈批评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国防开支不足。在他的就职演说中,他一再提出要增加军费开支,并授权开发新武器系统。

因此,肯尼迪在上任之初不仅没有设法缩减军队规模,反而为了向美国人展示自己强硬的一面,开始重整军备。

他下令大规模建设核武库,以建立对苏联的优势。肯尼迪执政期间,核武器的数量增加了50%,洲际弹道导弹从63枚增加到424枚。

但是,在白宫执政一年过后,肯尼迪逐渐发现局势的确比自己预料的要复杂。尤其是猪湾行动的失败,让这位年轻的总统在国内和国际舞台上都遭到了羞辱。

根据《纽约时报》的一份报道,肯尼迪曾经向一位高级政府官员发怒,他想“将中央情报局撕成一千块,然后扔到天上”。

肯尼迪对一位记者朋友本·布拉德利(Ben Bradlee)评论道:我给我的继任者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别相信那些将军,不要觉得他们是军人,就认为他们在军事问题上有多么专业。

如果说猪湾行动让肯尼迪开始怀疑将军们的能力,那么接下来的古巴导弹危机则让他对这股强大的军事力量能够对世界造成怎样的破坏有了更加清醒的认知,进而产生了要约束这个庞然大物的想法。

3.脆弱的改革

1962年10月28日,星期日,肯尼迪总统跟他的弟弟司法部长罗伯特开玩笑说:今天晚上我应该去剧院看戏。

肯尼迪这里是在引用亚伯拉罕·林肯的典故。1865年,林肯在领导北方获得内战胜利后,在福特剧院被暗杀。

林肯遇刺

而就在今天上午10点钟,肯尼迪收到了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答复,同意从古巴撤走导弹,作为交换,美国将拆除在土耳其的导弹。古巴导弹危机终于和平地解决了。

肯尼迪认为这将是自己政治生涯的巅峰。而按照林肯的经验,这也是美国总统最容易遇刺的时刻。当然,此时的肯尼迪并没有意识到这个笑话真的会成为现实。

从现在的角度看来,肯尼迪将自己比做林肯似乎有一些自大。但这只是因为我们距离冷战已经太过遥远,无法切身感受到整个世界随时可能陷入到核大战的那种恐慌。

古巴导弹危机不仅是美苏两个核大国最接近热战的时刻,也是整个世界与第三次世界大战最接近的时刻。

古巴导弹危机

而整个事件的和平解决使肯尼迪赢得了极高的声望。苏联开始从古巴拆除导弹后,肯尼迪在国内的支持率一路上升到了77%的历史高位。这一数字达到了罗斯福总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平均水平。

但是,在这次事件中,肯尼迪与军方高层的意见发生了极大的冲突。

当肯尼迪在决定接受赫鲁晓夫“导弹换导弹”的提议时,白宫的高级军事顾问全部表示坚决反对。他们认为苏联的承诺不可信,应该立即派遣地面和空中部队全面入侵古巴。

即使当危机成功解除之后,仍然有一些高级将领认为肯尼迪表现得太过软弱。

时任美国空军参谋长柯蒂斯·勒梅将军当面向肯尼迪表示,古巴导弹危机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失败”,它让全世界看到了美国的软弱。

即使在苏联按照约定撤出导弹后,勒梅将军依然认为应该撕毁与苏联的协议,再次入侵古巴。但是,此时的肯尼迪已经产生了减弱与苏联的军事对抗,甚至退出冷战的想法。

实际上,这场空前的核战危机让肯尼迪和赫鲁晓夫的内心同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在发给肯尼迪的信件中,赫鲁晓夫这样写道:“如果战争真的爆发了,那么我们就没有能力阻止它,因为这就是战争的逻辑。我参加过两场战争,知道战争会在城市和村庄到处播下死亡和毁灭,然后一切就结束了。”

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在信中透露出的对战争的恐惧,肯尼迪此时同样也感受到了。他在阅读完信件后说道:“两个坐在世界两端的人竟然能够决定终结人类文明,这太疯狂了。”

正是认为赫鲁晓夫发自内心地不希望发生战争,肯尼迪才力排众议,决定接受苏联的提议。

而且,肯尼迪跟赫鲁晓夫的共情,比他在公开场合表现出来的要强烈得多。危机期间的一天晚上,肯尼迪曾经说如果他是赫鲁晓夫,他也会对美国的导弹和2.7万名美军感到愤怒,就像美国对苏联的导弹和在古巴的军队感到愤怒一样。

双方领导人的这种微妙共识,使得美苏两国在刚刚经历过历史上最严重的对抗后,开始出现缓和的迹象。

1962年12月,赫鲁晓夫邀请美国反核武器活动家诺曼·考辛斯担任与肯尼迪总统的联络人,商讨全面禁止新的核试验。

肯尼迪对赫鲁晓夫的提议没有进行公开回应。但是,私下里,肯尼迪向考辛斯表示,他受到了来自美国国家安全机构强硬派的压力。

第二年春天,肯尼迪委托考辛斯(Norman Cousins)前往莫斯科会见赫鲁晓夫,解释他在国内受到的政治压力,同时转达他个人同意禁止核试验的决心。

1963年6月10日,肯尼迪总统发表了题为“地球上最重要的话题:世界和平”的演讲。

肯尼迪发表演讲

在演讲中,肯尼迪呼吁对苏联采取新的态度,呼吁美国人“不要认为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妥协是不可能的“,公开提出缓和冷战紧张局势,并将禁止核试验作为实现全面裁军的第一步。

随后,肯尼迪宣布立即恢复在莫斯科进行的全面禁止核试验谈判,以及美国单方面停止大气层核试验的决定。

8月5日,苏联、美国和英国政府在莫斯科签署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美苏两国向着退出冷战的目标迈出了标志性的一步。

然而,在强大而冷酷的力量面前,任何缺少对等制衡力量的美好愿望都是易碎的。

三个月后,一名被诊断为“情绪紊乱”的精神病枪手,用一支老旧的步枪便轻易地终结了这一切。

来源:棱镜Talk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