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佳拍摄这部电视剧,没有拿一分钱出场费,却捐赠了100万元。剧组也集体捐赠了600万元,专门用于改善华坪县教育和妇女儿童的基础设施。
《山花烂漫时》是2024年9月上映的,宋佳饰演的“张桂梅”校长,神、形都很接近主人公。
真实、灵动的校长出现在屏幕前,观众大为喜爱,豆瓣评分9.6,创近九年国产剧纪录。
没想到的是,《山花烂漫时》剧组竟然还有“售后”。
时隔半年,宋佳与当时的剧组工作人员一道,再次回到云南省华坪女高,看望故事原型主人公——张桂梅校长。
两人刚见面,就紧紧相拥上了,可见关系确实不错。
宋佳拍摄这部电视剧,没有拿一分钱出场费,却捐赠了100万元。剧组也集体捐赠了600万元,专门用于改善华坪县教育和妇女儿童的基础设施。
面对外界赞誉时候,宋佳却说:“做一点微不足道的事情。”
她认为自己的捐款是微小的回响,张校长所付出的一切,才是在用生命来丈量的高度。
谈及为什么《山花烂漫时》会有这么大的反响,张校长的点评亮了:“大家都很接地气,了解老百姓的生活,他们是老百姓的作家、编剧和演员。”
听到张校长如此高的评价,宋佳的眼泪夺眶而出。
当孩子们看到宋佳时,急冲过来一把抱住。
宋佳是喜欢孩子的,她参加综艺节目《一年级》时做一群一年级孩子的生活老师,孩子们对她的喜爱也是溢于言表的。
宋佳参加《一年级》综艺节目时,与孩子们的合影
这次与高中生的相处,一定也是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真情实意的。
当宋佳与孩子们一道唱起《红梅赞》时,一幕幕曾经相处的场景,再次映入眼帘。
宋佳与张桂梅,两位“张老师”前后的守望,是一场教育觉醒,让更多人看到了山区教育、看到了女子教育。
2025年4月,演员宋佳第五次回到云南华坪女子高中。这一次,她依然以“微不足道”形容自己的百万捐款,但张桂梅校长的一句评价却道破深意:“他们是真正了解老百姓生活的创作者。”这场跨越荧幕与现实的相遇,不仅是一场公益行动,更是一次关于女子教育的深刻对话。
宋佳与华坪女高的缘分始于2021年。拍摄纪录片时,她首次目睹张桂梅校长贴满膏药的双手和清晨五点陪学生早读的身影,深受触动。
2024年,她零片酬出演以张桂梅为原型的电视剧《山花烂漫时》,并自掏腰包捐赠100万元,剧组累计捐款600万元,用于改善当地教育和妇女儿童设施。
而这次回访,她选择住进学生宿舍,与女孩们同吃同住,甚至婉拒企业联名宣传,只为“不让公益变成一场秀”。
张桂梅曾说:“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利器。”
宋佳的捐赠不仅体现在资金上,更在于她以演员身份将华坪女高的故事推向大众。剧中,她模仿张桂梅微驼的背、揣手的习惯,甚至学会用方言与孩子们对话。这种近乎“复刻”的演绎,让观众看到一位“眼中有光”的校长如何用11万公里家访路托举2000多名山区女孩。
《山花烂漫时》豆瓣9.6分的背后,是艺术与现实的深度交融。张桂梅评价该剧“拍出了老百姓的生活”,而宋佳认为:“演技好不够,还要具备张老师的精神。”
为了贴近角色,宋佳反复研读张桂梅的采访,深入学校观察她的言行,甚至与编剧团队修改剧本以更真实地呈现山区教育的困境。
这部剧的成功,打破了主旋律作品的刻板印象。它没有渲染苦难,而是聚焦于“希望”——那些清晨五点的跑操、压缩到10分钟的吃饭时间、用题海战术拼出未来的女孩们,让观众看到教育最原始的力量。正如网友所说:“这不是一部剧,而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忽视的角落。”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影视作品成为教育资源的“引流器”。
《山花烂漫时》热播后,华坪女高获得更多社会关注:新建教学楼、编程教室、太阳能淋浴设备陆续落地,甚至偏远村小的校舍得以翻新。宋佳与剧组的行动证明,文艺创作不仅能传递价值观,更能转化为改变现实的动能。
华坪女高的价值,远不止于高考升学率。它是一所专为贫困女孩设立的免费高中,接收中考落榜生,用“拼命读书”为她们争取人生选择权。张桂梅说:“一个受过教育的女性,可以阻断三代贫困。”
这种理念与宋佳的捐赠殊途同归——她们都在为女孩们争夺“不被定义的人生”。
面对“华坪女高没出清北学子”的质疑,张桂梅的回应发人深省:“清北也没出过一个张桂梅。”
在华坪,教育的成功标准不是名校光环,而是让原本可能辍学嫁人的女孩考上本科,拥有独立生存的能力。2025年,该校本科上线率94.3%,许多毕业生成为教师、医生,回馈家乡。这种“自救-助人”的循环,正是女子教育的终极意义。
宋佳的行动则揭示了另一种可能:公众人物如何用影响力推动性别平等。她拒绝将捐款与商业宣传绑定,却主动为学生上表演课、朗诵课,用艺术启蒙拓宽女孩们的视野。这种“授人以渔”的支持,比单纯捐钱更具可持续性。
张桂梅用一生守护华坪女高,宋佳用作品和捐赠延续这场守望。她们的“微不足道”,实则是教育觉醒的星星之火。当更多人开始关注山区女孩的命运,当“知识改变命运”不再是一句口号,我们便离真正的性别平等更进一步。
正如华坪女高墙上的誓词:“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宋佳与张桂梅的相遇,不仅点亮了山区女孩的希望,更唤醒了社会对女子教育的集体反思——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制造优胜者,而是让每一个生命都有尊严地绽放。
来源:右右细毛和爸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