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在作家温燕霞笔下重新苏醒。由广西出版传媒集团与央广云听联合打造的深度人文对话栏目《言外》第二期,选择在9月18日——这个让每个中国人铭记的日子播出,绝非巧合。九十多年前的这一天,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悍然发动侵华战争,3000多万东北同
2000种书籍,35000间废墟,《言外》邀当代女作家揭示抗战"文化密码"
一群手无寸铁的书生,为何让日军如此恐惧:桂林"文化之城"的惊天秘密
八十年前的墨迹还未干透。1944年桂林沦陷前夕,当印刷工人把最后一期《救亡日报》的铅字收进木箱,他不知道自己保存的,是一座城市最后的呐喊。
这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在作家温燕霞笔下重新苏醒。由广西出版传媒集团与央广云听联合打造的深度人文对话栏目《言外》第二期,选择在9月18日——这个让每个中国人铭记的日子播出,绝非巧合。九十多年前的这一天,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悍然发动侵华战争,3000多万东北同胞沦为亡国奴。而八十年前,当战火烧到西南,文人们以笔墨为枪守护山河;八十年后的今天,《言外》以对话为桥连接记忆,于9月18日在云听APP平台,独家邀你共赴这场"笔墨丹心"之约。
温燕霞与总台主持人高莉在阳朔相公山的这场对话,谈及的正是她的长篇小说《破阵子》——国内首部以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为背景的作品,一段从"九一八"到全面抗战、从东北沦陷到西南文化抗战的民族记忆。这就是本期《言外》的主题——"笔墨丹心",讲述那些以文字为武器、以丹心报国的文化战士。他们手中的笔,写下的不仅是文字,更是一个民族在生死存亡关头的精神坚守。这次访谈,让我们看见历史褶皱里的人性光芒,看见了一段不该被遗忘的传奇。
很少有人知道,1938至1944年的桂林,曾是国统区最重要的文化堡垒。当武汉陷落后,大批文化人南迁,这座山水之城在炮火中蜕变为"文化之城"——180家书店、109家印刷厂、2000多种出版物,国统区80%的精神食粮从这里输出。日军1000多次轰炸,35000间房屋化为废墟,但印刷机从未停歇,戏剧从未落幕。
这位从赣南红土地走出的女作家,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好书奖得主,曾任江西作协副主席。多部作品聚焦革命历史,《红翻天》《琵琶围》《虎犊》等均获国家级大奖。温燕霞选择辛弃疾的《破阵子》作书名,绝非偶然。“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南宋抗金的豪情与抗战时期文化人的悲壮,跨越时空形成共振。她在访谈中动情地说:"他们以笔为剑,筑成长城,破敌人的黑阵。"这不是文学的浪漫想象,而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当年那些文化战士,在岩洞里秉烛夜读,在废墟上排演话剧,用仅有的生活费办报纸、开书店,他们深知自己可能看不到胜利,却依然选择了最危险的坚守。
文化抗战的意义,远超我们的想象。它不是正面战场的补充,而是另一条看不见硝烟的战线——在精神上瓦解敌人,在信念上凝聚民族。当炮火可以摧毁城市,文字却能重建希望;当生命可以被夺走,思想却永远自由。这就是为什么日军要疯狂轰炸桂林的印刷厂,为什么要追杀那些手无寸铁的文人——他们恐惧的,正是这种精神力量。
温燕霞的创作源于这样一种使命。"我总觉得我有责任去讲述那些无名烈士的故事,让大家知道曾经有那么一批人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采访现场,这位平日并不多言的女作家说到此处已泪光闪烁,"他们像花一样绚烂,凋谢也像花一样,一场风,就凋零了。"她用两年时间,翻阅上百本史料,六次赴桂林采风,只为还原那个时代的真实细节——桂剧的唱腔、方言的韵味,甚至当年人们的口味偏好。
《破阵子》中,谢云深从盐业公司少东家变成搭木板房的出版人,月笼纱在戏台上唱着国仇家恨,每个人物都在时代洪流中做出自己的选择。温燕霞赋予女性角色特别的韧性:"她们都是拼尽全力在生活。"这种韧性,恰恰是抗战精神的另一种诠释——不是轰轰烈烈的牺牲,而是在绝望中坚持希望,在废墟上重建生活。
今天,当我们在和平年代品茶赏景,很难想象八十年前的桂林山水曾目睹怎样的惨烈与崇高。《言外》选择在相公山录制这期节目,暗含深意——同样的山水,不同的时代,但那种"以笔为剑"的精神从未远去。正如温燕霞所说:“水如妆,山含笑,但如果不抗战就有可能山河破碎。”
历史的墨迹会慢慢淡去,但有些东西会借着新的笔墨延续。当温燕霞执笔续写这份传承,不是复刻历史,而是让那些藏在墨迹里的丹心,在当下再次发光发热。这或许就是文学的意义——它让我们记住,在最黑暗的时刻,总有人选择点亮火把;在最绝望之时,总有人坚信黎明必将到来。
那些曾在桂林文化城战斗过的英魂,已然融入漓江的晨雾,成为滋养后人精神的甘露。(冷眼君 唐健全 陈莹)
来源:瞰见新八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