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839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王阿姨最近总觉得自己老是“上火”,口腔溃疡、嗓子干、皮肤发痒,每次看医生,检查也没啥问题。直到医生问了一句:“你最近是不是老睡不好?”她才恍然大悟。
原来熬夜不仅让人困,更可能让全身陷入慢性炎症的“火海”中。
很多人以为只有感冒发烧才叫“炎症”。其实,慢性炎症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却像慢火炖锅一样,长期损害身体的多个系统。
研究发现,长期睡眠不足,会诱发身体的“低度慢性炎症反应”。这是因为人在缺觉时,免疫系统会释放大量促炎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
这些炎症因子在体内堆积,不仅让你更容易感冒、过敏,还可能成为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抑郁等慢性病的“幕后黑手”。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医师周继红曾指出:健康成年人每日睡眠时间应保持在7—9小时。而据国家卫健委2022年发布的《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显示:
超过38%的中国成年人每天睡眠不足6小时,40岁以下人群中熬夜比例超过80%。
而《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的一项研究也进一步证实:只需连续五晚睡眠不足6小时,体内炎症因子水平就明显升高。
这意味着,哪怕你只是“短暂熬夜”,身体也可能立刻进入“应激+炎症”模式。
当我们说“全身处于炎症状态”,很多人可能觉得离自己太远。但你知道吗?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甚至癌症的形成,都可能与慢性炎症状态密切相关。
· 心血管疾病:慢性炎症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 糖尿病:炎症因子会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容易导致血糖异常。
· 肿瘤:炎症环境会促进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 神经系统疾病: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内炎症水平明显高于常人。
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包括:
· 压力太大,神经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 作息混乱,生物钟被打乱;
· 频繁玩手机,蓝光抑制褪黑素分泌;
· 饮食不规律,尤其是晚上吃得太晚、太油;
· 环境噪音或光线干扰,影响深度睡眠。
长此以往,睡眠质量下降,炎症水平升高,身体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好消息是,即使你真的因为工作或生活原因无法保证足够睡眠,也能通过一个简单方法减轻炎症反应。
这个方法就是:中午打个“高质量的盹”。
研究发现,午睡20—30分钟,可以有效调节神经系统,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法国索邦大学的一项
研究中指出:
“短暂午睡可以逆转前一晚睡眠不足对免疫系统造成的不良影响。”
当然,午睡也讲究技巧:
· 时间不宜过长,20—30分钟最佳,超过1小时可能适得其反;
· 避免饭后立刻躺下,等15—20分钟更有益;
· 找一个安静、光线柔和的环境,利于快速入睡;
· 最好设定闹钟,防止越睡越困。
别小看这20分钟,它可能是你一天中最“养命”的时间。
· 规律作息时间,固定时间上床、起床;
· 睡前远离电子设备,尤其是手机、电脑;
· 保持卧室安静、黑暗、温度适宜;
· 睡前尽量避免高强度锻炼或情绪激动;
· 如果难以入睡,可以尝试冥想、深呼吸或温水泡脚;
睡眠不是“多睡几小时”的问题,而是“系统调节身体状态”的核心环节。
很多年轻人喜欢说:“我还年轻,熬夜算什么?”但你要知道:
睡眠是身体自我修复、自我清洁、自我调节的时间段。你熬掉的,一定会在别的地方补回来——比如炎症,比如疾病。
所以,从现在开始,请把睡好觉这件“小事”,当成你的健康“头等大事”。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 2022年
[2] Irwin, M. R., & Opp, M. R. (2017). “Sleep Health: Reciprocal Regulation of Sleep and Innate Immunity”.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17(12), 747–758.
[3] Faraut, B., et al. (2015). “Napping Reverses the Salivary Interleukin-6 and Urinary Norepinephrine Changes Induced by Sleep Restriction”.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100(3), E416–E426.
[4] 周继红. 《成年人的睡眠健康标准》.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2021年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趣味健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