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年之计在于春,如何用科技创新赋能荔枝产业,成为新课题。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在过去两年间持续发力,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推动茂名荔枝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从种质资源保护到新品种选育,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正书写着“小特产撬动大产业”的蓬勃篇章。
海报/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钟镇聪
一年之计在于春,如何用科技创新赋能荔枝产业,成为新课题。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在过去两年间持续发力,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推动茂名荔枝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从种质资源保护到新品种选育,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正书写着“小特产撬动大产业”的蓬勃篇章。
2022年5月,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在茂名高州建成。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肩负荔枝种质资源保护、品种选育、技术推广、科普教育和观光旅游等五大功能。
赵俊生,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茂名综合试验站站长,他从事荔枝研究已有15个年头。4月,正值荔枝花开,而赵俊生工作更是繁忙……
在资源圃里,荔枝树枝头上小小的荔枝幼果正努力往外冒,看着身旁的荔枝树,赵俊生脸上的笑意更盛。自从在荔枝资源圃工作以来,赵俊生就带着团队扎根茂名。回顾过往几年,赵俊生感慨,自己工作的全部都是围着这颗甜蜜的果实展开的。
培育优良品种
攻克荔枝大小年难题
回到荔枝资源圃,赵俊生和往常一样,习惯性地来到这片林子转一转。一圈下来花上好几个小时,这里每一棵树都是他的“孩子”,资源圃里的一草一木都已深深烙印在赵俊生的脑海中。走到一棵荔枝树旁时,赵俊生放慢了脚步,他指了指树上挂着的小牌子,小牌子上记录了这棵树的生长以及病虫害情况,赵俊生介绍道:“我们每天都会检查这些树,观察一下各个品种的情况,看看树上有没有病虫害,安排团队人员对果树的养护,例如该不该防虫,要不要保果,再去实验室看看实验的进展如何。”从这里的荔枝苗种植那天开始,赵俊生隔三岔五地往试验田跑,对他来说只有时常看看果树长势,摸摸田间的土壤情况,才有一种踏实和安定的感觉。
“荔枝的大小年问题,其实就是要解决荔枝作花的问题。例如,桂味荔枝成花需要的冷积温长,难以成花,白糖罂荔枝需要冷积温少,容易成花,我们用桂味和白糖罂杂交,获得既容易开花品质又好的荔枝新品种,从而解决大小年的问题。”赵俊生解释道。
“疏花保果是妃子笑荔枝种植中重要的一环,过去常常是人工疏花。但是,我们现在可以使用药物控花,在节省人力的情况下大大提高了坐果的产量,过去亩产可能是800斤,现在就可以达到4000斤。”赵俊生透露道。
“我们去育苗大棚看看吧,那里有更多的品种。”说到荔枝树,赵俊生满脸兴奋。赵俊生笑着说,“杂交育种是根据生产需要制定育种目标,比如培育具备早熟、核小、果甜、抗病虫害的品种,杂交育种是一个看运气的事情,需要年复一年的观察、比对,才能找到品质优良、性状稳定的杂交品种。从播种到挂果,需要很长的时间,这就是荔枝育种艰难的地方。现在我们将新培育的种苗嫁接到老树上,可以缩短从幼苗到成年的时间,能更早看到果实的性状。”赵俊生表示,“再过两年,我们也会有很好的品种可以推广种植了。”
2022年5月,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在茂名高州建成。如今,这里已有738个荔枝品种4500多株,杂交后代荔枝树苗5000多株。
科技推广 助力农民增产增收
对于荔农来说,四时轮回,新一轮劳作质量将直接关系到来年的荔枝产量。荔枝产量受到气温条件、土壤湿度、光照面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市大力推进科技推广,助力农民增产增收,举行种植技术培训班、派出农技专家与一线“土专家”一起深入田头果园,手把手、面对面指导果农做好生产管理。
该如何克服“大小年”难题?以及今年以来花期接连遇到阴雨天气,如何壮花保果实现促丰收?提前针对不同品种掉花情况选择保花或是疏花,是荔枝花期管理的一门大学问。
针对这些果农关心的问题,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茂名综合试验站的专家每年都会举办几十场培训,手把手传授科学技术,为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培训会以专家分享+技术展示+科普咨询的形式帮助种植户解决种植难题,就当前荔枝盛花期该如何进行壮花保果、病虫害防治、荔枝施肥时间规划、种类选择、分量控制等管理技术要点进行讲解,并解决荔农实际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每一个技术环节,科研人员都给农户们细心讲解。遇到不容易说清的问题,也会实地在果树上进行示范。
根据农户的需求,也会有无人机植保技术的传授。通过模拟演示无人机喷洒农药和肥料,不仅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还有效降低了人力成本,为种植户们带来了全新的农业生产体验。
农技专家进乡村、下田野,把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增加了技术的源头供给,突破了农业生产的技术瓶颈。2024年,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茂名综合试验站以镇为单位,在全市30个荔枝龙眼主产镇组织召开了茂名市龙眼种植技术巡回培训班,实地走访调查并亲自指导果农做好果园控梢工作和病虫害防控工作,受到了果农们的一致好评。通过不懈努力,从品种嫁接到保鲜保藏,从科技赋能到产业升级,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现代农业生产理念在乡村扎下根来,“科技助荔”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