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刷到山东一位老哥的帖子:9月1号就把蒜瓣摁进地里,现在蒜苗长得像韭菜,根却细得能穿针,霜还没来就倒了一片。
“早种大蒜=白忙活”——别再把勤快用错地方了!
刚刷到山东一位老哥的帖子:9月1号就把蒜瓣摁进地里,现在蒜苗长得像韭菜,根却细得能穿针,霜还没来就倒了一片。
评论区全是“俺家也是”“年年早种年年小蒜头”,隔着屏幕都能感到心疼。
为啥早种反而坏事?
一句话:大蒜要的不是“早”,是“刚好”。
它的身体里有把“低温计时器”,得在0-10℃的环境里待够30-60天,才能完成春化——简单说就是告诉大脑“冬天来了,该攒劲长蒜头”。
种早了,地里还二十多度,计时器提前走完,蒜苗光顾着长叶子,根没扎稳,养分没攒够,最后蒜头小得像独头蒜,蒜薹倒是蹿得老高,典型的“虚胖”。
更扎心的是,现在秋天越来越热。
中国气象局近五年数据:华北9月平均气温比十年前高了1.8℃,霜冻期推迟7-10天。
老黄历上的“秋分种蒜”得往后挪,河北沧州试验田把播期从9月10号改到9月25号,蒜头直径直接多出0.8厘米,增产27%。
一句话:别跟天气较劲,温度计比老经验靠谱。
怕晚?
其实有办法。
山东寿光的蒜农现在流行“看地温下种”:连续三天早上8点,地下5厘米温度稳定在18℃以下,立刻动手。
再配个土办法:播种前把蒜瓣泡在稀释的赤霉素水里6小时,出苗齐得像阅兵。
北方覆盖秸秆,南方开深沟排水,一个防冻一个防烂根,成本不到一包烟钱。
病虫害也别硬扛。
去年河南中牟用瓢虫卵卡治蚜虫,一亩地挂20张,7天后蚜虫少了八成;再用枯草芽孢杆菌灌根,根腐病发病率从35%降到6%。
邻居还在打农药时,他家的蒜已经预定给出口商了。
最后说个细节:拔蒜薹时别心疼,抽薹后15天是蒜头膨大黄金期,每亩追15公斤硫酸钾,能让蒜头再胖一圈。
收完别急着卖,剪杆留2厘米,装网袋挂通风处,春节前后价格能翻一番。
一句话总结:别再盯着日历种蒜了,盯温度、盯地力、盯管理。
今年试试晚十天,蒜头大了别忘回来报喜。
来源:喜庆的小鱼Q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