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春节的起源到底是什么?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6 04:43 1

摘要:一、从“年”的叫法说起 过往“年”我们都知道是时间单位:年、月、日。《尔雅》中解释说:“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意思就是形容时间的单位,在上古不同时期叫法不一样。尧舜时期叫“载”,代表时间的运行与运载;到了夏朝称为“岁”。啥是“岁”呀?你看“岁”的

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习俗吗?从上古祭祀到驱邪避祟,古代春节跟今天有啥不一样?

一、从“年”的叫法说起 过往“年”我们都知道是时间单位:年、月、日。《尔雅》中解释说:“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意思就是形容时间的单位,在上古不同时期叫法不一样。尧舜时期叫“载”,代表时间的运行与运载;到了夏朝称为“岁”。啥是“岁”呀?你看“岁”的甲骨文字形,就是一个斧头对着一个创口,其实就是用斧头来切割肉。上古时期,古人在过年这种重大的节日时要祭祀,要对献祭的人身上施割——砍个胳膊、砍小腿,以求来年的安宁。于是后来“岁”这个字,慢慢就主要指年岁的意思了。后来又把“岁”字加上个“刂”,来表示其原本切割的含义,就是《曹刿论战》的那个“刿”字。

“岁”这个字还包含另一种含义,就是指“岁星”,也就是木星。木星绕太阳公转一圈需要12年,古人讲叫运行一个周天,一圈360度,12年转完,每年转的这30度就是一个“岁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岁次戊戌”这样。还有那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一年就是一个岁次,人在世间几年,年龄就是几“岁”。

而岁星(木星)的运行是自西向东;但古人历法依靠的太阳、月亮在日常观测上又像是自东向西,这就导致木星无法与之匹配,所以古人就幻想出一个反方向运行的木星轨迹,这就叫“太岁”。按照古人的天干地支理论,由此诞生了“犯太岁”“冲太岁”这样的说法,流年不利呀。还有“太岁头上动土”,本意是指破土动工要先看太岁星的方位,然后结合地理位置以求得顺利,并非是过去新闻里动不动挖出来什么“肉灵芝、太岁”以及各种奇奇怪怪整蒙主持人的东西。

二、商周到秦汉:从“祀”到“年”,从蜡祭到腊祭 这是夏朝说的;到商朝其实也差不多,还是围绕着祭祀。咱们都知道商朝人可太爱杀人祭祀了,于是形容年岁就直接叫“祀”——商朝人祭祀的周期就是一年的节点。等到周朝建立,农耕文明在此时发扬光大,周朝废除了商朝的各种血腥祭祀。心说一年到头种点粮食,粮食丰收了一年不也就结束了吗?直接用“年”这个字来替代。“年”的甲骨文就是一个人背着禾苗的形象:地里丰收了,把粮食背回家,粮食成熟一次就是一年。即便今天形容年,依然会用上述几个称谓:“载”“岁”等——“千载难逢”“岁岁年年”“吾皇万岁”“刚满18岁”。但从周朝开始,“年”成为此后中国人对这一时间段落最标准的称呼。所以在讲“过年”之前,咱们得先把“年”捋清楚。

周朝以年来庆祝丰收,恭贺一年的结束,在《诗经》中就有记载,就是那首有名的《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结尾是“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捧酒思……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先秦古人写的是九月下霜,十月清扫打谷场,然后就开始聚会喝酒了。这还没到十二月底呢,咋回事?因为我们现在认为的正月初一过大年,是到汉武帝时候才确定的;而在周朝,一年的“岁终”在十一月,也就是说过年是在十月底、十一月初,提前了两个月,这才是周人的过年。

那周人咋过年的呢?核心就在于祭祀神灵和祈求来年的丰收,跟我们今天过年祭灶王、迎财神、祈求来年万事如意是一个道理。《礼记》上说,周人的岁终祭祀主要有两类:

一种叫“大蜡之祭”,也叫“蜡祭”,是宗庙祭祀,主要祭祀各种神明,比如日、月、星辰以及“门、户、中、灶、行”等“家中五祀”。“门”“户”象征家门守护;“中”(中霤)指居室中央或天井烟囱之处,引申为宅神;“灶”与做饭相关,民以食为天;“行”是路神,意为出行平安。另一种祭祀,主要与农业活动有关,称为“八蜡之祭”,祭祀田祖、先嗇、司嗇,以及与田间沟渠、道路与驱害有关的神灵;为什么还有猫、虎?因为猫能抓田鼠,虎能吃野猪,对于庄稼地是有利的,所以也在祭祀之列。

前面说的“蜡祭”和“八蜡之祭”在秦汉之前是两个时间节点,秦汉之后逐渐合二为一,统一叫“腊祭”。由“腊祭”引申为“腊日”,再由“腊日”引申为“腊月”,所以我们今天管过年的最后一个月叫“腊月”。

“腊”这个字也能看出门道。“腊”与“蜡”古今字形、读音有渊源,“腊肉”即古人把肉风干以备祭祀与过年之需。总之,腊祭是祭神明祖先,“八蜡”则是祭农业诸神;老百姓在蜡祭时可以放下一年的疲惫,纵情饮酒,享受美好时光。

当年孔子跟子贡观看蜡祭,问子贡:“赐,乐乎?”子贡说:一个国家的人都咋咋呼呼、得意忘形,我是没看出有啥好玩的。孔子便教育他:“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按今天的话讲,就是要劳逸结合。

等到秦始皇大一统,老秦人一直用的颛顼历开始通行全国,春节也不是十一月了,变成了十月——十月过新年,一直延续到汉武帝时期。后来太史公司马迁上书,说历法现在乱七八糟,节气都对应不上了,得重新制定。汉武帝于是命落下闳等人重新制定历法,命名为“太初历”,以正月初一为一年之首。从夏朝的正,到商朝的十二月、周朝的十一月、秦朝的十月,兜兜转转一圈,“正月”再次成为岁首。修订历法的落下闳,也被后世称为“春节之父”。“落下”是个复姓,不知道今天还有没有人用。

虽然秦汉以前的过年充满了仪式性的祭祀,但其实和今天的春节相比,背后内涵相同:不论是祭祀还是祈福,归根结底就是两条——土地和人口。一切都是为了农业丰收和人丁兴旺。

三、帝王与民间:正旦朝会与团聚祛邪 接下来看看古代贵族和平民到底咋过年。首先,皇帝在正月会郊祀祈谷,这在历朝历代都是最重要的事:天子带着文武百官去郊外祭祀上天,还要带着锄头亲自操作一下,为万民做表率。你看北京现在的景点“天坛祈年殿”,就是明清帝王干这事用的。正月初一大清早皇帝上朝,文武百官都得来庆贺新春,称为“正旦朝会”,君臣在一起唠唠嗑儿,主打一个气氛融洽。东汉比较好玩,刘秀作为“优秀学生代表”在经学兴盛的大背景下,还会在过年朝会时给大臣们举行“辩论赛”,就是互相辩论经学理论——大过年的打起辩论赛玩了。

而在民间,老百姓的过年方式,汉代就主打一个“亲友团聚、家祭祀驱邪”。男女老少聚在一起,在春节祭祀祖先,互相拜访亲朋邻里,这就是“拜年”最早的来源。汉朝人在春节还会让男子穿皂服,披上熊皮,拿着大桃,击鼓作傩,极具原始气息的傩戏、舞蹈来驱除灾病邪祟,祈求吉祥。

汉代过年聚餐还会吃一道叫“兔臂(或兔髀)”的菜,所谓“食得兔髀者,名之曰胜”,谁吃到兔子的骨,来年就会大吉大利。这跟我们今天有些地方过年饺子里包硬币是同样的意思。

四、魏晋南北朝:爆竹、椒柏酒、屠苏酒与五辛盘 南北朝时期留下了一本书《荆楚岁时记》,详细记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人的年节风俗。这会儿人咋过年的呢?首先正月初一,公鸡打鸣大家就起床了,先在门口放爆竹。爆竹可谓春节最重要的符号之一。中国人啥时候发明爆竹的呢?其实最早的爆竹并非火药制品,就是字面意思——会爆的竹子:把竹子扔进火里,受热劈啪爆开。古人估计最早用来祭祀;但真正将爆竹定性为过年的特定习俗,应该从魏晋时期,目的也是驱鬼。

古人讲“以避山魈恶鬼”,山魈是一种人面猴身、一手一足的怪兽,能携带瘟疫疾病;古人便用爆竹来驱赶。再往后,唐朝人将硝石装进竹筒,能爆炸且产生大量烟雾的爆竹便有了雏形;北宋以后,装填火药的爆竹逐渐成为主流。一个个燃放多单调呀,于是把爆竹编在一起,称之为“鞭炮”,又因甩起来像长鞭,名字由此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嘛。不过魏晋这会儿还是以火烧竹子为主。竹子爆完了要拜贺长辈亲友,给爷爷奶奶拜个年。这样拜贺的时候要敬“椒柏酒”“屠苏酒”等。

椒柏酒:即以花椒与柏叶浸酒,取其祛疫延寿,故敬献长辈。晋朝有女子陈氏曾写《椒花颂》,后来“椒花颂”也就成为新春祝福的代指。屠苏酒:亦为春节祛瘟的药酒,以桔梗、术胶、防风等中药材泡制。饮屠苏酒时,要从年纪最小的人先喝,年长的反而最后喝。“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

大家在一起吃饭,还会饮“桃汤”、吃“五辛盘”、食“鸡子”。拿桃树的枝叶与茎煮水喝,为啥呀?古人认为桃为“五行之精”,能压服邪气、制百鬼,故不光喝,门上也要用——“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联的前身“桃符”不也是桃木制成的吗?《山海经》上说,沧海中有山名度朔,山上有个大桃树,枝叶覆盖三千里;桃之东北边叫“鬼门”,上面有两个神人把守,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会在鬼门前擒拿恶鬼,然后喂老虎。于是人们就用桃木写上二人的名字,守门为门神。后来唐朝又有了新晋的两位门神:秦叔宝、尉迟敬德。

至于“五辛盘”,就是南朝人过年吃的凉拌菜,用大蒜、小蒜、韭菜、芸台(芸薹)、葱等五种混合食用。我在南京这地方看到,老南京人过年会拌那个“素什锦”,也叫“什景菜”,跟“五辛盘”肯定有渊源。至于“食鸡子”,《风土记》上说,正旦生吞鸡子一枚。为啥要生吞鸡蛋呢?医家有云:“岁有恶气”,众人不信,便取大豆二十七枚、鸡子、白麻子,以酒吞之——意思是这个方子为躲避岁时瘟疫。我可以很认真地告诉大家,我在查资料看到这句“取大豆二十七枚,还有鸡蛋”的时候整个人汗毛倒竖。

五、年夜饭与团圆 再聊我们今天的年夜饭。有人就要说:有了“年”也就有了年夜饭。古人的生活并非像我们电视里看到的那样尽是物阜民丰、其乐融融。我刚才讲到的春节习俗,也是太平年间的理想状态。碰上灾年饥荒,饿殍千里,又哪来的丰盛年夜饭呢?秦汉时期的底层百姓,即便是过年,也不过是勉强糊口、果腹而已。

中国人的年夜饭就是团圆饭,它不光团圆生者,还有逝去的长辈和神明。所以直到今天,在年夜饭开始之前,都要先供奉神明与祖先。提到了年夜饭,就不能不提饺子。饺子、饺子、包饺子,似乎已经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梗”。其实大家并不是讨厌饺子,也不是讨厌以“地域风俗”来指代全体中国人的做法;饺子在新时代也并没有产生什么新的价值升华。大家讨厌的是城市化,是讨厌在节目中一次次重复使用一个万能句子,模糊掉一切剧情创作上的漏洞与乏味。

六、“春节”一词的近代缘起 前面说了,春节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但其实“春节”这个词却只有一百来年的时间,是民国才有的。农历的过年过去一直叫“正旦”“元日”。中华民国成立后,为了与世界接轨,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就任临时大总统时通电各省: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4609年11月13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后续袁世凯就任总统后,想把旧历新年直接改到公历新年这一天来过,但老百姓出于自古以来的习惯并未遵循,最后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而原本新年的正式名字“元旦”,则冠名给了公历1月1日,也就是我们说的阳历年(现在也常叫“跨年”)。

包括“年兽”这个传说,其实也是民国时候才编出来的。古人根本就没有听说过什么“年兽”;这个故事的来源之一,有可能是我们刚才说的魏晋时期的“山魈”。

从最初的祭祀到驱邪避祟,再到追求合家团圆,春节这一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其实从来没有脱离“人”这个字。每年除夕,为的就是那年夜饭前围坐的亲人。中国人最怕的就是“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所以为什么每年的春运,都是一场万人万里的大迁徙?这都是中国人骨子里对围坐团圆的渴望,是那句魂牵梦绕的“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来源:浮世阅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