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稿日记】Radiomics论文如何过审?主审最看重的环节与常见坑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6 21:01 3

摘要:总体评价:本文围绕“基于CT动脉期的临床+Radiomics+Habitat多模态可解释融合模型预测HCC术后早期复发,并探讨影像特征与病理指标(MVI、Ki-67、GPC-3、分级)的关联”展开,问题导向明确,技术路线完整,结果具有一定新颖性与潜在临床价值。

【审稿日记】Radiomics论文如何过审?主审最看重的环节与常见坑

总体评价:本文围绕“基于CT动脉期的临床+Radiomics+Habitat多模态可解释融合模型预测HCC术后早期复发,并探讨影像特征与病理指标(MVI、Ki-67、GPC-3、分级)的关联”展开,问题导向明确,技术路线完整,结果具有一定新颖性与潜在临床价值。数据量(n=191)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中尚可,模型AUC(测试集0.933)与DCA显示较高判别与净收益,结合SHAP提升了解释性,优点较为突出。

主要优点:

研究设计清晰,分别构建临床、Radiomics、Habitat及融合模型并进行对比,体现融合增益;以CH指数选择k=3进行Habitat分区,并将子区特征聚合,流程规范;模型构建采用SMOTE、CV+网格搜索、Delong检验与DCA、SHAP解释,统计与机器学习环节较为全面;纳入病理学相关性分析,增强了模型的生物学可解释性。外部验证缺失:建议增加时间外(temporal)或多中心外部验证,或至少提供bootstrap自助法的稳健性评估与校准曲线(calibration curve、Brier score),避免过拟合疑虑。纳排标准与随访:早期复发定义为术后2年内复发,建议明确随访间隔、影像学复核流程的一致性以及失访率处理。结局平衡:训练集采用SMOTE,但测试集原始分布不变,建议报告混淆矩阵、PPV、NPV、F1、校准斜率/截距,以便全面评估临床可用性。多设备扫描参数存在差异(阈值、管电流等),建议进行ComBat或类似批次效应校正,并在附录报告是否对分层或敏感性分析进行了验证。分割:仅说明由一名医师分割、上级医师复核,建议提供重复分割的ICC(intra-/inter-observer)评估,保证特征重现性筛选的充分性。特征选择:多重比较问题需控制(如FDR),并明确Radiomics特征预处理(重采样插值、量化灰度bin宽等)和特征稳定性(例如mRMR、RFE对比)。Habitat聚合方式:当前使用“子区特征均值”,建议探讨/报告其他聚合策略(如最大值、加权均值、变异系数)对绩效的敏感性。算法选择:仅比较RandomForest、ExtraTrees、MLP,建议补充Logistic回归(带L1/L2)、XGBoost/LightGBM,以验证融合优势的稳健性。阈值选择与临床转化:请说明临床应用阈值的选取原则(Youden、固定敏感度或特定风险阈值),并在DCA中标注关键阈值区间,提供潜在临床情境示例(如高危患者加强随访/辅助治疗)。Delong检验结果请系统呈现P值矩阵与效应量(ΔAUC及其CI),并补充Net Reclassification Improvement(NRI)或IDI作为辅助。SHAP重要特征的影像学含义可进一步阐释,尤其是高贡献的GLSZM/GLRLM特征与肿瘤异质性、坏死、血供的联系;病理相关性部分建议给出多变量校正(控制年龄、性别、AFP等)的偏相关或Logistic回归,以减少混杂;目前GPC-3相关性的r值较低(~0.14–0.17),需强调效应量有限与探索性性质。

结论与建议:本文选题重要、方法链路较完整,结果有说服力且具临床潜力。但为提升可信度与可推广性,建议按上述意见完善外部验证、校准与稳健性分析,补充分割一致性与批次效应处理,并规范图表与文字表述。整体建议:大修后再审。

来源:影像诊断小札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