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资产或成为人民币国际化关键锚点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6 20:53 3

摘要:中国碳市场正在快速成熟,碳资产正逐步脱离单纯政策工具的属性,向金融资产转型。这一转型不仅体现在碳现货交易的活跃度持续提升,也体现在自愿减排市场和地方试点市场的协同发展,使碳资产的价格形成机制、流动性和信用属性逐渐完善。政策层面,国家强化碳排放核算、核查和数据治

中国碳市场正在快速成熟,碳资产正逐步脱离单纯政策工具的属性,向金融资产转型。这一转型不仅体现在碳现货交易的活跃度持续提升,也体现在自愿减排市场和地方试点市场的协同发展,使碳资产的价格形成机制、流动性和信用属性逐渐完善。政策层面,国家强化碳排放核算、核查和数据治理,同时推动碳金融产品试点和国际规则互认,为碳资产的金融化和跨境流通提供了制度保障。结合国际碳市场趋势和《巴黎协定》第六条机制的实践,碳资产正具备成为稳定、可交易、可抵押的新型金融标的的条件,有望成为支撑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锚点。

今年,中国碳市场的建设步伐持续加快,尤其是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之后,碳交易的制度框架和金融化路径都被进一步明确。这份政策不仅强调全国碳市场、CCER和地方试点市场的协调发展,也提出了丰富交易产品、扩展交易主体和完善市场监管等具体要求。在这一背景下,碳资产正逐步具备金融化特征,甚至有可能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锚点。这一判断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市场规模、政策支持、制度完善及国际规则对接的多重基础之上。

回顾中国碳市场的发展路径,强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2021年7月16日正式上线,目前已覆盖电力行业超过2200家重点排放单位。截至2025年8月22日,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量达到6.8亿吨,成交额达到474.1亿元。与此同时,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自2024年1月22日启动,截至同日,累计成交核证自愿减排量为249万吨,成交额达到2.1亿元。除此之外,自2011年起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福建、四川等地开展的地方碳市场试点,也为全国碳市场的制度和交易经验积累了大量基础。这些数字和实践显示,中国碳市场不仅在量的积累上已具规模,更在制度和交易逻辑上逐步成熟。

不仅如此,中国的碳金融市场也在不断扩展。融资类工具包括碳债券、碳资产抵质押融资、碳资产回购以及碳资产托管等;交易类工具涵盖碳期货、碳期权、碳远期、碳掉期、碳借贷等;支持类工具则包括碳指数、碳保险和碳基金。尤其是碳债券,自2021年全国首发以来,截至2024年末,中国累计发行碳中和债券8057.39亿元,为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支持。可以看到,碳资产正在从政策工具向真正的金融资产转变,为其成为国际认可的人民币计价资产奠定了基础。

然而,中国碳市场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现有全国碳市场覆盖的行业仍有限,碳市场扩容已迫在眉睫;其次,虽然交易量和价格逐步提升,但市场流动性仍显不足,交易结构有待优化,价格形成机制仍需完善;再次,碳排放数据治理和核查体系仍面临压力,碳金融产品的发展也刚刚起步。这些因素都影响了碳资产进一步国际化的潜力。

《意见》的出台则针对这些痛点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政策强调要实现全国碳市场、CCER和地方碳市场的协调发展,通过丰富交易产品、扩展交易主体和加强市场监管来提升碳市场活力。同时,政策提出要完善管理体制与支撑体系,加强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管理、严格规范碳排放核查、加强碳排放数据质量全过程监管、强化技术服务机构监管,以及完善信息披露制度。这些措施的核心目标,是让碳资产具备透明、稳定、可预期的价格和信用特征,从而为其成为金融资产提供条件。

此外,《意见》还明确提出,在清算结算机制方面,需要在现有全国碳市场注册登记结算机构基础上探索相对独立的碳市场资金清算机构和制度安排。这一举措对于提升碳资产在跨境交易和金融市场的可信度与流动性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操作性支撑。现有的银行账户模式难以支撑碳金融产品的快速发展和跨境应用,而独立清算机构将为碳资产在国际市场上的交易提供更高的安全性和合规保障。

在国际层面,中国碳市场的互联互通潜力同样不容忽视。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上达成的《巴黎协定》第六条第四款机制,允许国家之间进行减排成果的转移和认定,为全球碳市场深度启动提供了制度基础。随着全球碳市场互联互通的加快,中国推动技术、方法、标准和数据的国际互认将成为碳资产国际化的关键环节。如果能够实现碳资产在国际市场上的认可,其价值不仅体现在环境治理层面,也可能成为支撑人民币国际化的新型金融标的。

各方对碳市场和碳资产的反应各异,但总体呈现积极趋势。政府方面强调政策的可操作性与市场稳定性,确保碳资产既能支持减排目标,又能发挥金融功能。市场主体则关注碳资产的流动性、价格预期以及政策连续性,特别是企业在配额分配、减排成本和交易规则上寻求稳定可预期的环境。金融机构和绿色投资基金关注的是碳资产的可投资性、信用评级以及国际可接受性,而学术界和智库则在探讨碳资产如何在国际规则下进行定价、如何成为境外可持有的金融资产,以及其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潜在价值。可以说,碳资产的金融属性和国际认可度正在被系统性地评估和重构。

展望未来,碳资产成为人民币国际化关键锚点具有多方面的潜在影响。首先,它可以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新的可交易、可抵押的资产类别,增加国际持有者对人民币资产的需求,从而提升人民币在全球结算和投资中的话语权。其次,它将促进国内碳市场和金融市场进一步成熟,包括交易机制完善、市场流动性增强、价格信号稳定和监管透明度提高。第三,它可能吸引更多国际资本和绿色资金流入中国市场,为绿色技术、低碳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推动中国在全球绿色金融格局中的影响力提升。

然而,风险与挑战同样不可忽视。碳资产的真实性和额外性、核查方法的国际互认、市场流动性以及跨境交易的法律合规问题,都是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所谓“资产锚”的概念可能流于表面,难以形成真正的金融支撑力。同时,政策推进的节奏和力度也需要兼顾产业平衡,避免对传统行业造成过大冲击,确保碳市场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总体来看,碳资产正从政策工具向金融资产转型,其价值正在被重新评估,并具备成为人民币国际化关键锚点的潜力。随着全国碳市场制度完善、交易产品丰富、价格机制稳定、数据透明度提高,以及国际规则互认逐步推进,中国碳资产不仅可能支撑人民币国际化,还可能为全球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示范。未来几年,碳资产的金融化路径和国际认可程度,将决定其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而这一角色的实现,将对中国绿色金融、碳市场发展和国际货币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小碳公众号致力于为碳中和梦想者提供数据驱动和AI支持,由中财数碳(DIGICARBON)运营。我们免费提供双碳领域的专家级AI知识库和工具,助力企业和个人精准获取碳市场动态。

?专家级智能体平台(https://ra.ecoaitech.com/)专业研究写作助手,适合自由研究/行业分析/学术论文/内参建议/自媒体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