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一位浙江做生意的老板,与我相识。我因为工作关系,认识了一位号称有很强关系的北京商人,这位浙商老板听说后,想结识,我说,那就约顿饭吧,我来请。
若干年前,我在北京工作。
有一位浙江做生意的老板,与我相识。我因为工作关系,认识了一位号称有很强关系的北京商人,这位浙商老板听说后,想结识,我说,那就约顿饭吧,我来请。
不料,这位浙江老板不同意,他说,这怎么行,我得找个好地方,好好请他吃一顿,表达一下诚意,既然他这么说,我也就无所谓了。
第二天,他约了一个地方,妈呀,居然在一个亲王府里的御膳主题餐厅。
我打了个出租到了地方,结果发现不让我进去。因为要进去,得开自己的车,不能打车,这家餐厅主打一个只有富人才能进的资格准入。
朋友把我接进去了,坐下一看,还就是亲王府里的建筑,一群宫女打扮的服务员,一个包间四个人吃,来了八个服务员侍候,主打一个皇帝享受。
当然这顿饭价格不菲,在二十年前,消费了一万三。
这两个人后来都有很传奇的故事,我就不讲了。我就讲讲吃这顿饭的感受,当然是极尽了奢华,但不好吃。或许是我不喜欢吃,反正我回去到家泡了碗方便面,没吃饱。
打着满汉全席,御膳坊的噱头,租下了亲王府的一部分,就是这么一个生意模式,但真的只是噱头。
所有的菜式、菜品,全部是伪造的,虽然宫女们说了一大堆的典故,要证明这是什么皇帝才能吃得到的美食。他利于了民间对于皇帝生活的美好想象,其实皇帝到底吃什么,史书上是写得很清楚的。
皇帝本人就皇宫里的菜就有过评价,比如溥仪。
溥仪曾评价御膳是“华而不实,费而不惠,营而不养,淡而无味”。
但这种表达,还是容易让人以为只是不好吃,其实不是这样,而是皇帝们吃的东西,放在今天来说,远远比不上县城里的一桌酒席。
这我可不是胡说,而是有清宫典籍的详细记载的。
先要说明一点,让无数人想不到的是,皇帝和他的老婆们一天只吃两个正餐。
在清早期,早膳多在卯正到辰时(六到八时);晚膳午正到未时(十二时至十四时)。
晚清宫廷作息时间逐渐摆脱农业社会习惯,早膳基本上变成午餐,晚膳成为名副其实的晚餐。
另外还有两个加餐,类似于下午茶,就是吃点糕点和小吃。
这两个正餐吃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大餐吃什么吧,比如慈禧的寿宴。皇帝们与民间也一样,碰到大日子,也得胡吃海喝。
恽毓鼎《澄斋日记》光绪二十三年十月初八日记中,记录了他出席慈禧寿筵的情况:
“雨稍止。卯正二刻,颐和园仁寿殿筵宴。入座皆朝服。毓鼎改与庶子庆颐同桌。光禄寺斟酒一巡,内务府斟奶茶一巡,均系银碗。计:羊腿四只,一大盘国语名色食牡丹;苹果四盘,葡萄四盘,荔枝、桂圆、黑枣、核桃仁各一盘;五色糖子四盘;五色饽饽二十盘,牛毛馓子三盘(每盘十六件,虚架起)。谢宴,谢盘赏,行一跪三叩礼。辰初宴毕,以口袋携各品果饵而归。唯苹果、葡萄尚可吃,馀则或生或蛀”。
其中所说的“国语名色食牡丹”指的是糖蓉糕之类的点心。牛毛馓子是指一些油炸食品。
这种大宴席,一桌人,也就吃了我们现在认为的稍高档一点的食材就是四支羊腿,余下的,要么是点点心,要么是点水果,还有一些面食。
不要说中国现在的高档饭局了,县城酒席不比这个要丰富多彩?鸡鸭鱼肉虾不得都要有?水果酒水不得管够?这种皇宫大宴居然只有斟酒一巡?奶茶居然也只有一巡?现在农村酒席上,都是白酒、红酒、啤酒、奶饮料管够吧。
宫庭大餐居然就是这种货色,大家想不到吧。再来看,皇帝家族平时吃点什么玩意。
先来看皇子们吃点啥。《国朝宫史》是清宫里的重要皇帝家事的典籍,里面说得清清楚楚。
皇子福晋
猪肉二十斤、陈粳米一升二合、老米六合、红小豆六合、白面八斤、怀曲一钱五分、菉豆粉二两、芝麻六合、澄沙六合、白糖一斤、香油一斤五两五钱、鸡蛋五个、面筋八两、豆腐一斤、豆腐皮三张、粉锅渣二斤八两、水粉三两、豆瓣四两、菉豆菜四两、蘑菇一两、木耳五钱、甜酱一斤、清酱八两、醋四两、白盐四两、酱瓜一片半、酱茄半枚,酱擘蓝半枚、花椒五分、大料五分、姜五钱、鲜菜五斤、白蜡一枝(重一两五钱)、黄蜡六枝(各重一两五钱)、羊油蜡十枝(各重一两五钱)、羊油更蜡一枝(夏重五两,冬重十丙)、红箩炭(夏五斤,冬十斤)、黑炭(夏三十斤,冬七十斤)、羊肉十五盘(每月)。
除了这个二十斤猪肉算是奢侈消费外,更高档的食材羊肉也每月只有十五盘,其余的全部是我们现代普通人看不上的东西,甚至还有陈年老米,从食材的丰富多样性来说,远不如中产家庭的餐饮消费。
不少网文小说或影视剧里,把皇帝老婆们的生活写得是奢侈得很。
最低等级的答应每天供给点什么呢?
答应
猪肉一斤八两、陈粳米九合、随时鲜菜二斤、黄蜡一枝(重一两五钱)、羊油蜡一枝(重一两五钱)、黑炭(夏五斤,冬十斤)。
就这待遇的话,今天中国的农村姑娘都不愿意嫁给皇帝。
如果是宫女下人,那就更惨了。
官女子(皇族身边的佣人)
猪肉一斤、白老米七合五勺、黑盐三钱、随时鲜菜十二两
家下家女(杂役)
白老米七合五勺、随时鲜菜十两、黑盐三钱
也就是说,给皇帝打工,最惨的一年都吃不上一顿肉。
当然也有严重浪费的奢侈消费,比如皇太后。
皇太后
猪一口(盘肉用,重五十斤)、羊一只、鸡鸭各一只、新粳米二升、黄老米一升五合、高丽江米三升、粳米粉三斤、白面十五斤、荞麦面一斤、麦子粉一斤、豌豆折三合、芝麻一合五勺、白糖二斤一两五钱、盆糖八两、蜂蜜八两、核桃仁四两、松仁二钱、枸杞四两、晒干枣十两、猪肉十二斤、香油三斤十两、鸡蛋二十个、面筋一斤八两、豆腐二斤、粉锅渣一斤、甜酱二斤十二两、清酱二两、醋五两、鲜菜十五斤、茄子二十个、王瓜二十条、白蜡七枝(内一枝重五两,三枝各重三两,三枝各重一两五钱)、黄蜡二枝(各重一两五钱)、羊油蜡二十枝(各重一两五钱)、羊油更蜡一枝(夏重五两,冬重十两)、红箩炭(夏二十斤,冬四十斤)、黑炭(夏四十斤,冬八十斤)
这算是每天都有猪羊鸡鸭,并且五十斤猪肉,如溥仪所说,就是浪费。皇太后又不是河马,吃不下这么多东西。
但皇太后、皇帝、皇后三个,是清宫里唯三可以吃新米的最特权者,除这三人外,皇贵妃都要吃陈年米。
从最高级的特权者来说,他(她)们浪费严重,但也没有吃到什么比当下中产阶级更好的什么食材。
那么,为什么要有这么严重的浪费呢?也不是他们要故意浪费,因为这是皇权的象征。
清朝的皇帝一般坐在炕上用餐,侍餐太监按皇帝心思布菜。溥佳《清宫回忆》讲,皇上吃饭是“吃一看二远观三”,多数菜品只是摆样子。
也就是说,做了不少菜,但也只吃一点。余下的怎么办呢?其实是皇帝们赏赐下人的工具。
郝懿行《证俗文》卷十七说:“满洲以恩泽为克什,凡颁赐之物出自上恩者,皆谓之克什。”吴振域《养吉斋从录》卷十三说:“每日膳单指出某物赐某处、赐某人。”后妃、阿哥、公主与御前、内务府、军机、南书房入直大臣以及总管、管事太监皆可能得到赏赐。
这个菜是什么好东西么?以 我们现代人眼光看,皇帝吃的都叫垃圾了,为什么?因为当皇帝传令上饭时,这些菜是装在食盒里送过来的,菜是提前做好的,等他们送到,再摆个盘,菜已经凉了。
除了一些肉食搞个火锅烫一下外,别的就得吃冷的,皇帝可买不到微波炉。
这点剩菜,就可以赏给后宫心爱的妃子们吃。
那些写穿越文要当古代嫔妃、当一次甄嬛的,如果知道要吃剩饭冷菜,还得高呼万岁谢恩,不知道她们会不会写得这么来劲。
这些食品也谈不上什么食物安全,没有冰箱啊,肉食一个不小心,就得被污染了。当然更多的皇族是被一些长寿秘方害死的,比如乾隆的皇贵妃令妃49岁就挂了,后来考古专家发现,是吃多了朱砂,体内全是毒素。
那满汉全席的真相你看了,恐怕你根本没有食欲。
一等满席:用面一百二十斤。定额玉露霜方酥夹馅各四盘、白蜜印子鸡蛋印子各一盘、黄白子松饼各二盘、合图例大饽饽六盘(合图例系满语什锦之义)、小饽饽二碗、红白馓枝三盘、干果十二盘、鲜果六盘、甎盐一碟。陈设高一尺五寸。
一等汉席:肉馔鹅鱼鸡鸭猪肉等二十三碗、果食八碗、蒸食三碗、蔬食四碗。
这是最高级的饮食了,一等满汉全席,只有帝后过世灵前随筵才能用。且只有最亲近的大臣们、皇后、皇太后才能吃一等,皇帝的其他老婆们,这辈子都吃不上一次一等。
死了开席吃顿最好的,也是皇家习俗。
如果是进士恩荣宴、衍圣公来京宴于礼部,用六等满席。
六等是个啥呢?
六等满席:用面二十斤。四色印子四盘、福禄马四碗、鸳鸯瓜子四盘。基本上以面食,甜点,小吃为主。
这就?吃完了还得跪拜?那你也能想象出,当时的官员吃点啥了。
我们都听过唐代杨贵妃吃荔枝的故事;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皇家要吃个新鲜水果,可不容易。
这还只是从岭南送到长安,也就是从广东送到陕西。
今天,中国的女人都比杨贵妃吃得好,从两万公里以外的车厘子送到你家门口,才20块一斤,普通人一天的工资可以买好几斤。
今天中国的酒席菜,远远超过了皇帝们的大席的品种和丰富程度,甚至食材也更加高档,更加安全。
一个自选快餐,也能为你提供几十种菜。而到自选高档一点的餐厅,品种多达几百种,大清皇帝来了都得跪下,你们吃得可太好了。
在大清,皇帝吃的就是最好的,不要说大清了,在民国后期,有一个社会调查,沧州地区的地主们,最大的几个地主才能每天吃上白米饭,而且只有主人和父母吃上,老婆和孩子都不能吃。
小地主只有过年时才全家吃几顿白米饭。
那么,今天人们吃得这么好的原因是什么?只有一个,因为无数人因为想赚钱,所以疯狂地在努力生产,不断地将各种食品打到地板价,才能让每一个人的日常餐饮超过皇族。
市场经济能让每一个人生活变得更好。
可惜,中国有几千万人跟着司马南在诋毁市场经济,他们试图毁了这来之不易的生活。
市场经济不是自发秩序,是在民众理性认知到这是改善我们生活最好手段,才能存在的制度。
如果越来越多的人,仅仅因为仇富就否定市场经济,那么,天天吃糠吃野菜的时代,还会重新再来。
公号:古老板
来源:古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