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温纯牛奶全面禁用复原乳:中国乳业迈向品质新纪元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6 20:57 1

摘要:2025年9月16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灭菌乳》第1号修改单正式实施,明确要求常温纯牛奶即灭菌乳必须以100%生乳为唯一原料,全面禁用复原乳。这一历经三年修订的标准,标志着中国乳业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跃升”,为消费者提供更纯粹、更营养的国产乳制品保障。

2025年9月16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灭菌乳》第1号修改单正式实施,明确要求常温纯牛奶即灭菌乳必须以100%生乳为唯一原料,全面禁用复原乳。这一历经三年修订的标准,标志着中国乳业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跃升”,为消费者提供更纯粹、更营养的国产乳制品保障。

新规直击行业长期存在的复原乳使用乱象。复原乳是将牛奶浓缩干燥为奶粉后,再加水还原制成的产品,生产过程需经历两次高温处理。此前,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弥补奶源缺口,在常温纯牛奶中掺入复原乳,仅在包装角落标注“含××%复原乳”,导致消费者难以清晰辨识。这种做法不仅造成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等热敏性营养成分流失,也模糊了“纯牛奶”的品质定义。

此次标准修订重塑行业规则:灭菌乳配料表中“生牛乳”需为唯一原料,使用复原乳的产品需归类为调制乳,不得再标注“纯牛奶”字样。据农业农村部公开数据,我国生鲜乳抽检合格率已连续16年保持99.9%以上,乳蛋白、乳脂肪等核心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新规落地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王加启表示:“当前国内生鲜乳供应能力与品质,已完全支撑常温纯牛奶全面使用生乳的需求。”

新规将引发乳业全产业链的深度调整。生产端,伊利、蒙牛等头部乳企此前已完成优质奶源布局,其常温纯牛奶产品配料表已全部标注“生牛乳”;部分中小乳企则需推进生产线改造,以适配生乳直接加工的工艺要求。据行业人士透露,生乳直接加工成本比复原乳高约15%,但当前国内生鲜乳价格处于平稳区间——据农业农村部2025年8月28日发布数据,国内主产省生鲜乳收购价为3.02元/公斤,规模乳企可通过规模化养殖、集中采购等方式消化成本压力。

对奶农而言,新规将直接带动生鲜乳需求增长。近年来,国内奶源阶段性过剩曾导致生乳价格波动,奶农收入面临压力。新规实施后,乳企对生鲜乳的需求预计增长10%-15%,将进一步稳定养殖端收益。中国农垦乳业联盟专家组组长宋亮指出:“这一政策将倒逼乳企加强上游布局,推动‘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发展,助力产业链形成良性循环。”

新规为消费者提供了更清晰的选购依据。此前,市场上部分“含复原乳”的产品因标注位置隐蔽、字体过小,常引发消费纠纷;此次修订后,使用复原乳的产品需明确标注“调制乳”,从名称上与“纯牛奶”划清界限,有效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中国消费者协会提醒,选购常温纯牛奶时,可优先查看配料表,确认首位成分是否为“生牛乳”,避免混淆产品类型。

从营养角度看,生乳直接加工的优势更为明显。专业研究显示,复原乳经两次高温处理后,乳铁蛋白等活性营养物质损失率相对较高;而生鲜乳直接加工的灭菌乳,能更好保留牛奶中的天然营养成分。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喝好奶、喝纯奶”的需求日益增长,新规恰好为这一需求提供了政策层面的品质保障。

此次标准修订不仅是国内产业升级的重要一步,也体现了与国际乳业标准接轨的决心。欧盟、美国等乳业发达国家早于20世纪末便明确禁止在灭菌乳中使用复原乳,中国此次跟进这一标准,标志着国产乳业在质量管控、消费权益保障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宋亮表示:“新规实施后,国产常温纯牛奶的品质优势将更突出,有助于打破部分进口乳企在高端市场的垄断格局,提升国产乳制品的国际话语权。”

值得注意的是,新规并未采取“一刀切”的管理方式:酸奶、奶酪等其他乳制品仍可合法使用复原乳,但需在配料表中明确标注。这种差异化管理思路,既保障了产业链的多元发展需求,又坚守了“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的核心原则,体现了政策的科学性与灵活性。

常温纯牛奶禁用复原乳,只是中国乳业品质升级的起点。未来,行业还需在三个方向持续发力:一是加强优质奶源基地建设,推动规模化养殖与生态牧场结合,进一步提升生鲜乳品质;二是加大研发投入,开发A2β-酪蛋白牛奶、活性营养强化乳等高附加值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三是完善全链条质量追溯体系,实现从牧场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让消费者更放心。

正如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所言:“中国乳业的发展目标,不仅是让消费者‘喝得上’牛奶,更要让大家‘喝得好’、‘喝得安心’。”此次复原乳禁令的实施,正是这一目标的具体实践——它不仅推动乳业从“规模红利”转向“品质红利”,更为行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产业链协同优化与消费需求升级,中国乳业有望在全球舞台上书写更优质、更自信的发展篇章。

来源:不准不开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