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一枚状态接近未使用品的大韩光武九年半圜银币,覆盖着一层自然尘锈,并没有过多使用痕迹,压印完整。宛如时光淬炼的肌理,将一段被战火与权谋裹挟的半岛往事封存在31毫米的直径之内。
作者 九味生
以下正文开始
笔者旧藏
这是一枚状态接近未使用品的大韩光武九年半圜银币,覆盖着一层自然尘锈,并没有过多使用痕迹,压印完整。宛如时光淬炼的肌理,将一段被战火与权谋裹挟的半岛往事封存在31毫米的直径之内。
银币正面采用典型的日式龙洋设计范式,却在细节中暗藏朝鲜王朝的文化基因:中心“半圜”二二字字体借鉴李朝时期的官刻文书风格,笔画刚健中透着儒雅。 上方为“李花章”(五瓣木槿花),这是朝鲜王室家族的象征,花瓣舒展如冠,下方交叉的桔梗花(左)与李花(右)。
环绕币面的珠圈细密均匀,局部凝结的浅褐色尘锈,恰似蒙上一层薄纱,为币面增添了历史的深邃质感。
背面中央为蟠龙戏珠图,龙身盘踞如环,龙鳞片片清晰,爪握火焰珠,尾鳍翻卷间露出锯齿状边缘。币缘刻有“大韩·光武九年·반원”与“HALF WON”(半圜)。
大韩帝国“圜”是1902年至1910年朝鲜半岛流通的货币,由大韩帝国发行,以1圆兑换5两的比例取代传统“两”制。货币单位采用十进制,1圆等于100钱,其“圆”(원)与中国的圆、日本的“圆”同属汉字文化圈货币术语体系。
一、铸币背景:帝国诞生的血色黎明
这枚银币的铸造颇为曲折,始于一场充满戏剧张力的“称帝运动”。
1895年日本暗杀闵妃,引发国际凶杀事件——乙未事变,朝鲜高宗李熙于1896年逃往俄国公使馆,史称“俄馆播迁”。次年2月返京。1897年10月12日凌晨,朝鲜高宗李熙在亲俄派大臣的簇拥下,身着十二章衮服,于汉城圜丘坛行祭天礼。并册封太子、追封闵妃为明成皇后,当晚汉城遍挂灯笼与太极旗。次日颁布诏书,改国号为“大韩”,正式宣告“大韩帝国”成立,称帝程序参照《大明会典》。
大韩帝国实则是在日俄势力制衡下建立。也是朝鲜王朝在俄日争霸中“以称帝求独立”的无奈抉择——此时的半岛已沦为列强角力场:俄国舰队常驻元山港,日本浪人控制釜山商埠,就连高宗本人也刚从俄国公使馆“托管”状态中脱身。
1898年3月1日,韩俄银行在驻韩俄罗斯公使馆内仓促成立。作为圣彼得堡总行设立的东亚第一分支机构,这家银行设立的目的是为了抗衡日本第一银行在朝鲜半岛的金融霸权。
然而,当时朝鲜国内独立协会掀起的爱国浪潮席卷全国,民众对俄国势力的渗透保持高度警惕,反俄运动此起彼伏。在舆论压力与民间抵制下,这家银行仅维持70天,便于同年5月9日黯然关闭。
其短暂存续期间试铸发行的半圆银币、五钱白铜币与一钱青铜币,背面均镌刻着振翅欲飞的鹰形图案,鲜明的俄罗斯元素与朝鲜本土货币风格形成强烈反差,也成为这段历史的独特见证。
图源《韩国货币价格图录》,带有鹰图案的银币,试铸
新币设置7种面值:二十圜、十圜、五圜为金币;半圜、二十钱为银币;五钱为镍币;一钱为铜币。
二十圜有光武四年、光武六年2种年份;十圜有光武五年、光武七年2个年份。光武五年十圜据称有金质样币存世。五圜金币和二十钱银币目前未见实物。
鹰是头向左方的单头鹰,胸前为太极八卦,两翼上还仿照俄罗斯帝国国徽上的8个纹章,放上8个太极图案,两只鹰爪分别持宝剑与地球。
钱币背面未作改动,继续沿用之前的设计,即仿照日本龙洋设计的,代表皇室的李花章和交叉的桔梗花(左)和李花(右)。
然而由于资金匮乏,大韩帝国无力发行金币,仅存世若干枚铜镀金样币。实际进入流通领域的仅有半圜、五钱、一钱三种辅币。
大韩帝国的货币主权从诞生便埋下隐患。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又凭借《朴茨茅斯和约》独霸朝鲜半岛。同年11月,伊藤博文率军舰驶入仁川港,以“保护皇室”为名软禁高宗,迫使韩国内阁签订《乙巳保护条约》。大韩帝国在日本的步步紧逼下,内政外交主权名存实亡,彻底沦为日本的保护国。
大韩帝国的货币铸造权再次被日本完全攫取,“鹰版”货币被废除回收,所有钱币均交由大阪造币厂生产。
图源《韩国货币价格图录》
这一时期发行的货币体系涵盖金、银、铜三种材质:金币有二十圆、十圆、五圆;银币包括半圜、二十钱、十钱;另有白铜与红铜辅币。
其中,半圜银币作为流通主币,经历显著的版本更迭:
*光武九年至十年间铸造的首版半圜,形制厚重,两年累计产量达180万枚;
*自光武十一年(1907年)起,新版半圜银币的重量骤减至10.13克,与日本同期流通的旭日五十钱完全一致,成为经济殖民的具象化符号。
此枚光武九年半圜,尘锈下的浅褐色包浆中隐约可见几处细小凹痕,也许遗失民间的它,让后人透过币面的李花与蟠龙,触摸那个在战火中破碎又重生的半岛黎明。
来源:懒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