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玄静碑》全称为“唐茅山紫阳观玄静先生碑”,亦称《茅山玄静碑》。该碑刻立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八月十四日,位于江苏句容县茅山玉晨观。
文◎赵磊
《李玄静碑》全称为“唐茅山紫阳观玄静先生碑”,亦称《茅山玄静碑》。该碑刻立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八月十四日,位于江苏句容县茅山玉晨观。
此碑由柳识撰文,张从申书写,李阳冰篆额,三人均为当时俊彦,故此碑有“三绝碑”之称。碑石在明嘉靖三年(1524年)毁于火灾,今已不存,仅有拓本流传于世。
《李玄静碑》记载的是唐朝茅山此阳观道士李含光(683-769)的一生行实。李含光,本名弘,因避高宗太子李弘讳而改为现名。他是神仙道教上清派陶弘景五代传人,在当时拥有众多信徒。
张从申茅山玄静碑
玄宗皇帝曾礼请尊师询问理化,李含光以“《道德经》,君王之师也”应对,皇帝悦之,遂加“元静”之号。后他以疾病为由辞归句曲山。
碑文内容不仅记述李玄静生平,还赞誉其精研黄老之术的成就。李玄静工篆隶,长于著撰,有《周易义略》《老庄学记》《三玄异同论》等著作。
张从申,唐代吴郡人(今江苏苏州),乾元年间(758-760)进士及第。其主要活动时间在大历年间(766-779前后),曾擢任大理司直,检校礼部员外郎,官至长史,世称“张司直”。
张从申 “工正、行书” ,书法风格以宗法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主。其兄从师、从仪、从约亦皆工书,时号“张氏四龙”,其中以张从申书艺最高。
张从申的书风以简、直为尚,敦厚宽博中有几分拙朴的个人风格。他在传承李邕笔法的同时又具有王羲之的沉重古雅,浑厚幽深。
《李玄静碑》是唐代罕见的行为碑刻。张从申在此碑中展现的书法艺术特点显著:以北碑笔法写行书,颇有晋人意韵。
该碑书法雄浑壮美,高古苍劲,气势迫人,具有篆隶笔意。用笔平正遒婉,圆健浑厚,笔画疏密得当,规整稳定。笔力深沉含蓄,结字开张舒展。
《李玄静碑》的书法风格简约、自然。其对字形结构线条的处理,既自然又富有灵动,展示了朴实之美。在庄重大气的基础上,呈现出一种拙朴、自然、流畅的个性。
来源:汉府书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