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色列出动15架F35战机,对卡塔尔首都多哈的一栋建筑发动空袭。空袭发生在9月9日,以军战机针对身处卡塔尔的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政治领导层进行了所谓“精准打击”。
2025年9月9日,卡塔尔首都多哈北部卡塔拉地区突然传来爆炸声,浓烟升起。 以色列国防军随后承认,这次行动是他们针对哈马斯高层成员发动的空袭。
以色列出动15架F35战机,对卡塔尔首都多哈的一栋建筑发动空袭。空袭发生在9月9日,以军战机针对身处卡塔尔的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政治领导层进行了所谓“精准打击”。
空袭发生时,哈马斯谈判代表团正在讨论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的加沙停火方案。卡塔尔首相穆罕默德·本·阿卜杜勒拉赫曼·阿勒萨尼直言这是“国家恐怖主义”。
事件发生后,国际社会反应迅速且强烈。 多国纷纷发声谴责以色列。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措辞严厉,三次使用“公然”一词谴责以色列,直指其行为与“个别国家在中东立场长期失衡”密切相关。
事件发生后,国际社会的反应迅速分化,上演了两出截然不同的“国际声援”剧本,一出是真实的地缘政治站队,另一出则像一场精心编排的虚拟舞台剧。
而穆斯林世界却展现出了一种协调极度一致的姿态。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和土耳其等国,几乎在第一时间就发声谴责。
行动非常迅速。9月10日,印尼总统普拉博沃就与卡塔尔埃米尔通了电话,重申对卡塔尔主权的一贯支持。紧接着,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更是在9月11日直接飞抵多哈,承诺将全力支持卡塔尔为维护主权可能采取的任何措施。
阿拉伯国家联盟和海湾合作委员会也相继发表了谴责声明,构成了一幅传统的、基于共同信仰和地缘联系的团结图景。
而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卢旺达总统卡加梅和印尼总统佐科,在袭击发生后的9月13日,齐聚多哈召开紧急会议。
有分析就指出,想在短短四天内,召集三位横跨欧、非、亚大陆的国家领导人开会,这种效率简直不切实际。对这个“散装联盟”的动机猜测也充满了讽刺。有人说,欧尔班是想借此彰显外交独立性,顺便吸引投资。卡加梅则是为了扩大国际影响力,甚至推销本国军工产品。
至于印度尼西亚既要回应国内宗教团体的压力,也想顺便谈下能源合同。最有意思的是,印度尼西亚同时出现在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剧本里。这恰好说明,在当今世界,一个国家可以如何被不同的话语体系塑造成不同的角色,“团结”这个概念,也变得异常流动和脆弱。
这场围绕多哈的博弈,早已超越了物理攻击的范畴,演变成了一场争夺定义权的信息战。官方的强硬表态,和网络上的虚构情节,都在为各自的战略目标服务。
内塔尼亚胡那句“我挑起,我实施,我负责”的强硬表态,与其说是在陈述事实,不如说是一种精心设计的叙事策略,旨在塑造一个“反恐强者”的形象。
而大洋彼岸的美国总统特朗普,他的表态则更为微妙。他先是撇清关系,声称袭击是内塔尼亚胡的“个人决定”,接着又补充说,自己曾指示特使向卡塔尔预警,但因时间仓促未能成功。
这番话,既让自己置身事外,又巧妙地在美国和海湾盟友之间打入了一根楔子,让海湾国家对美国的安全承诺,产生了更深的疑虑。
虚构的故事,同样是武器。有观点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类“小国逆袭”、“散装联盟挑战强权”的爽文式情节,就是一场精心包装的“地缘政治幻想剧”,专门用来迎合某种观众心理。
在这种信息战里,虚假消息的传播速度有时比导弹还快。
最终,无论多哈的爆炸声是真是假,怀疑的种子都已种下。卡塔尔作为调解人的信誉和能力受到严重破坏,美国的安全承诺被动摇,而一些人眼中阿拉伯世界“一盘散沙”的刻板印象,则在虚构故事的衬托下被再次放大。留下的,不是一个清晰的事实,而是一片被各种叙事搅浑的舆论战场。
来源:怎么回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