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第八批闽江科学传播学者系列节目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6 20:04 1

摘要:提到糖尿病,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血糖、饮食和胰岛素,但您知道吗?糖尿病带来的影响可不止于血糖本身,其中,眼睛就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重灾区”。今天我们要聊的,就是被称为 “糖网” 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提到糖尿病,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血糖、饮食和胰岛素,但您知道吗?糖尿病带来的影响可不止于血糖本身,其中,眼睛就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重灾区”。今天我们要聊的,就是被称为 “糖网” 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上线大医生:郭健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眼科中心主任 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本栏目陆续推出 “第八批闽江科学传播学者”系列节目,这些深耕医疗健康领域的学者,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专业的医学知识转化为实用的健康指南,助您更好地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话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E

E

E

E

E

E

E

E

E

E

E

E

E

E

E

E

E

E

E

E

E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守护“睛”彩世界

点亮“光”明未来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危害不仅限于血糖波动,更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病) 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失明的首要原因。据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中糖网病的患病率超 30%,且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患病风险还会持续升高。

关/爱/视/力、守/护/健/康

什么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明确疾病本质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典型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主要是由于长期高血糖损伤视网膜血管所致。正常情况下,视网膜血管为眼部神经细胞输送营养和氧气,而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使血管壁变得脆弱、渗漏,甚至出现血管闭塞、新生血管异常增生等问题。这些病理改变会直接破坏视网膜的正常结构,导致视力下降、视野缺损,严重时可引发视网膜脱离、青光眼等不可逆病变,最终导致失明。

需要注意的是,糖网病的病程进展具有 “隐匿性”—— 早期病变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很多患者直到视力明显下降时才就诊,此时往往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因此,糖尿病患者即使没有眼部不适,也需定期进行眼底检查。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发人群

锁定风险群体

并非所有糖尿病患者都会患糖网病,但以下人群属于高发群体,需重点警惕:

1 长期血糖控制不佳者

空腹血糖持续高于 7.0m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高于 11.1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超过 7%,会显著增加血管损伤风险;

2 糖尿病病程长者

病程 5 年以下者患病率约 10%,病程 10 年以上者患病率超 50%,病程 20 年以上者几乎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

3 合并高血压、高血脂者

4 特殊人群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因激素变化,视网膜病变可能快速进展;1 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年龄早,病程更长,患病风险也更高;

5 忽视检查者

从未做过眼底检查的糖尿病患者,可能已存在早期病变却未察觉,延误干预时机。

有哪些典型症状

早期无症状或轻微症状:患者可能偶尔出现 “飞蚊症”(眼前有黑影飘动,如蚊子飞、蜘蛛网样),或看东西时感觉有轻微模糊,但往往误以为是 “老花眼” 或 “疲劳”,容易被忽视;

中期视力明显下降:视网膜血管渗漏加重,会导致黄斑水肿(黄斑是视网膜负责中心视力的关键区域),患者会出现看东西变形(如直线变弯曲)、中心视野变暗、看近处或远处物体模糊不清;

晚期严重视力损伤:若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破裂,会引发玻璃体积血,患者眼前会突然出现大量黑影,甚至短暂失明;若未及时治疗,新生血管还会牵拉视网膜,导致视网膜脱离,此时会出现视野缺损(如看东西有 “遮挡感”),最终可能导致永久性失明。

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糖尿病患者,需立即到眼科就诊,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如何检查与诊断

1 眼底镜检查

这是最基础的检查方式,医生通过散瞳后用眼底镜直接观察视网膜情况,可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血管渗漏、出血、新生血管等病变,适合作为糖尿病患者的常规筛查;

2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能清晰显示视网膜的分层结构,精准检测黄斑水肿的程度和范围,是诊断和评估糖网病中期病变的重要手段;

3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

通过静脉注射荧光剂,再拍摄眼底血管影像,可动态观察视网膜血管的血流情况,明确血管闭塞、新生血管的位置和严重程度,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关键依据;

4 视野检查

用于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视野缺损,判断病变对视力的影响范围,尤其适合晚期糖网病患者的病情监测。

糖尿病患者的检查频率需根据病情调整:病程 5 年以内的患者,建议每年查 1 次眼底;病程 5 年以上、血糖控制不佳或已出现早期病变者,建议每半年查 1 次;若已确诊糖网病,需遵医嘱缩短检查间隔,必要时每 3 个月复查 1 次。

有哪些治疗方法

1

基础治疗: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这是所有治疗的前提。通过饮食控制、运动锻炼、药物治疗(如胰岛素、降糖药)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糖化血红蛋白<7%);同时将血压控制在 130/80mmHg 以下,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 2.6mmol/L 以下,可显著延缓视网膜病变进展;

2

早期病变:药物干预 + 定期监测:若仅存在轻度血管渗漏,未出现黄斑水肿,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如羟苯磺酸钙),同时加强眼底监测,避免病情加重;

3

中期病变:激光治疗 +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 VEGF)注射:针对黄斑水肿或中度非增殖期病变,激光治疗可封闭渗漏的血管,减少水肿;抗 VEGF 药物(如雷珠单抗、阿柏西普)通过注射到玻璃体腔内,可抑制新生血管生成、减轻水肿,是目前治疗黄斑水肿的一线方案;

4

晚期病变:手术治疗:若出现大量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等严重情况,需通过玻璃体切割术清除积血、复位视网膜,尽可能挽救剩余视力。但晚期手术效果往往有限,因此强调 “早期治疗” 的重要性。

如何预防与日常护理

01

严格控糖,避免血糖波动

规律饮食(减少高糖、高油、高盐食物,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适量运动(每周进行 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按时服药,避免血糖忽高忽低,减少血管损伤;

02

控制血压、血脂,减少并发症

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若出现异常及时就医,通过饮食、运动或药物控制,避免 “三高” 协同损伤视网膜;

03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保护眼睛

避免长时间看手机、电脑,减少眼睛疲劳;戒烟限酒(吸烟会加速血管硬化,加重视网膜病变);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已出现视网膜病变者,剧烈运动可能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04

定期眼底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这是预防糖网病致盲的关键!即使没有眼部不适,糖尿病患者也需按医嘱定期做眼底检查,一旦发现早期病变,及时干预,可有效避免视力严重下降。

免 责 声 明

本文旨在健康科普,帮助大家了解疾病以及用药,科普内容不能代替医生诊治意见,仅供参考,如有相关健康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

大 医 生 介 绍

郭 健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中心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福建省眼科研究所副所长,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糖尿病中心和新英格兰视光学院访问学者,现任福建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分会眼科学组副组长,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眼视光分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眼视光学会会长,福建省科普作家协会眼科普专委会主任委员,福建省健康管理师协会眼健康管理分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眼底病、白内障、近视防控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

来源:福建新闻广播FM103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