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16岁嫁北大教授,容貌老气被认成保姆,教授回应:此生只爱她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0 03:19 1

摘要:1918年,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在家宴客,谈笑风生间,一个穿着土粗布大棉袄,袖口沾满油渍的女人破门而入。

1918年,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在家宴客,谈笑风生间,一个穿着土粗布大棉袄,袖口沾满油渍的女人破门而入。

正欲慌张地和李大钊说些什么,看到一屋子的文人雅士,瞬间低下了头。众人窃窃私语,猜测这是李主任新聘的保姆。

怎料这时,李大钊主动起身,走过去给“大妈”撩拨头发,整理衣襟,在座宾客困惑不已。

李大钊能从河北大黑坨村一个毛头小孩,一路走到最高学府的讲台,源于10岁那年,一场别开生面的婚礼。

这一年,在李大钊祖父母的央求下,同村的赵家把16岁的三女儿赵纫兰,嫁到了李家。

李家没落多年,族人凋零,家产只有几亩薄田,赵纫兰知道想要出人头地,就得激励丈夫好好读书。

于是,她独自承担起侍奉老人、料理家业的重担,让李大钊专心读书。可等李大钊读到中学时,家中变故不断,生活更加窘迫。

李大钊萌生退学做工养家的念头,悄悄从学堂溜了回来。

赵纫兰见状,又气又急,说什么都不给他退学,“连哄带骗”把李大钊赶回了学堂,自己则想尽办法去打零工,做针线活,攒钱养家,给李大钊交学费。

1906年,科举废除,李大钊想转读新式学堂,学习更先进的思想和技术,但最近的学校都要去到天津,这意味着花销会更大,而且未来发展如何无人能预料。

赵纫兰听后,二话不说,全力支持:“你只管去读,钱我会想办法!”

在供养李大钊到天津上学的5年,赵纫兰除了不停地想办法搞钱,还先后生了4个孩子,其中一个因为照顾不周,不幸夭折了,但她连伤心的时间都没有,只能咬紧牙关强撑。

完成天津的学业后,李大钊小心翼翼地提出还想到日本留学。赵纫兰没有丝毫埋怨,只是问了句:“那需要多少钱?”

送走李大钊后,赵纫兰再次遭遇了丧子之痛,这次她连一个可以倾诉的身边人都没有,但她依然不后悔,她坚定地相信,只要把丈夫托举起来,未来一定会变好。

3年后,李大钊回到国内创业,四处忙碌奔波,赵纫兰心里惦念,却不敢打扰。直到她34岁生日这天,李大钊给她带回来一个好消息:我们一家人搬到北京去吧!

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赵纫兰带着两个孩子,来到北京。

当时,李大钊是北大图书馆的主任,每个月工资是120元,后来转聘为北大教授,追加到了200元,月薪够买下4400斤上好面粉,妥妥的高收入家庭。

在北京,他们住的是学校安排的教工宿舍,宽敞明亮,左邻右里都是文化人。

虽然赵纫兰刚来的时候,大家对她土里土气的外貌,产生了点小误会,但相处之后,看到他们夫妻两感情如此之好,也渐渐打消了疑虑,反倒对这位教授夫人肃然起敬。

和丈夫在北京生活的第一年,是赵纫兰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也正是这段时光,让她更了解李大钊,才有后来,她对丈夫革命的坚定支持。

1919年,北京爆发五四运动,为了反对旧军阀,推动先进思想的传播,李大钊每天忙得脚不沾地,ge命的步伐刻不容缓。

他请求操持家务的妻子,能否每月从收入中拨出80块做组织的活动经费,赵纫兰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但实际上李大钊除了组织活动,还常常接济困难学生和工友,每月拨出的钱远不止80块。

他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窘迫,赵纫兰反倒笑着安慰李大钊:“咱农村出来的,怕啥。没有葱油饼,直接大饼卷葱也很好吃嘛。”

除了经济上支持丈夫,赵纫兰还是李大钊革命事业的重要帮手。

每次,李大钊把ge命同志叫到家里来商量要事时,赵纫兰就在门外站岗放哨。

有时候,李大钊不方便送的情报,赵纫兰也会自动请缨,帮忙传递。

李大钊被通缉时,赵纫兰往往首当其冲,被敌人威逼拷问,但她从没透漏过半句丈夫和组织的风声。

有妻子的支持,李大钊的ge命之路走得更加从容坚定,但他也常常为此愧疚不已,妻子这辈子为他吃了太多的苦,连一个安稳的家都不曾享有。

每一次短暂的相聚,他们都畅想着光明的到来,到那一天,就是他们真正的好日子。可惜,这一天,他们永远等不到了。

1927年,李大钊被反动军阀逮捕,连同赵纫兰,和三个孩子一起被抓。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李大钊脸不改色,没有吐露一个字。

当反动派给他下绞杀判决,他只提了一个要求:“我妻子是乡下人,什么都不懂,请你们放了她。”

当赵纫兰带着孩子从狱中出来,她从报纸上看到李大钊已被行刑,如同晴天霹雳,悲痛号泣,几度晕厥过去。

尽管赵纫兰伤心欲绝,但她从不是轻易被打倒的女人,从支持丈夫求学,到支持丈夫革命,她挺过了无数难关,如今丈夫冤死,她更不能就此作罢。

李大钊遇害后,北洋军阀仍派人监视赵纫兰母子的一举一动,赵纫兰无计可施,只能回到河北老家。李大钊的棺椁则一直停放在寺庙里,无法入土为安。

赵纫兰一直记挂着这件事,她多方奔走,拜见李大钊的昔日好友,希望他们能帮忙处理后事,但因为北洋军阀的恶意阻拦,没有墓地敢收葬。

直到1933年,北平形势松动,赵纫兰带着子女重返北京,终于落实了李大钊的公葬仪式。公葬当天,数千群众参与,送葬队伍沿途派发传单,高呼革命口号···

看到这一幕,赵纫兰心愿已了。一个月后,赵纫兰因长年积劳成疾,殚精竭虑,不幸病逝,人们把她和李大钊合葬在万安公墓。

多年后,组织为她重修陵墓,把墓碑刻字改为“李大钊夫人赵纫兰同志墓”,足见后世对她的缅怀与尊敬。

赵纫兰的一生,朴素而坚韧,她原是一个平凡的农村妇女,竭尽全力托举爱人,扶持家庭。

当爱人冲入ge命浪潮,爱和担当,让她义无反顾跟随其后。

在时代的洪流里,她不是聚光灯前最耀眼的明星,却是背后坚固的无名基石,她的伟大配得上“同志”二字。

来源:伦妈读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