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里来采茶:千名豫陕采茶工与大竹白茶的“春日之约”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0 14:54 3

摘要:4月1日清晨,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铜锣山,薄雾还未散尽,来自陕西宝鸡的56岁采茶工梁冬强已经忙碌3个小时了。他弯腰穿梭在白茶村的云峰茶谷白茶基地,指尖在嫩绿的茶芽间快速翻飞,仿佛在与这片茶园共同谱写一曲春日的经济乐章。

4月1日清晨,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铜锣山,薄雾还未散尽,来自陕西宝鸡的56岁采茶工梁冬强已经忙碌3个小时了。他弯腰穿梭在白茶村的云峰茶谷白茶基地,指尖在嫩绿的茶芽间快速翻飞,仿佛在与这片茶园共同谱写一曲春日的经济乐章。

每年3月至4月,大竹白茶进入采摘旺季,就会吸引超过10万人次的采茶大军,其中不乏来自河南、陕西等地的采茶工。当北方口音在川东的山谷中回荡,跨越千里的地理界限在鲜嫩的茶芽间悄然消融。

千里奔赴 奏响生计新乐章

3月18日,梁冬强和260多名同乡乘坐大巴车,经过8小时车程抵达达州市大竹县团坝镇白茶村。

“我们租了3辆大巴车和几辆私家车,通知好上车地点后,直接把采茶工拉过来。”张林虎是陕西宝鸡采茶团队的管理人员之一。他说,为让采茶工住得舒心、吃得惯,团队不仅包食宿和路费,还专门雇了2名陕西厨师负责一日三餐,住宿则由白茶基地提供。

采茶工们排队领取午饭。受访对象供图

中午12时,张林虎举起喇叭呼唤漫山遍野忙碌的采茶工:“陕西的老乡们,下来吃饭了!”

午饭时间,也是鲜叶现场称重回收的时间。“5号,2.2公斤。”“48号,1.5公斤。”……为方便管理,每个采茶工下车后都会领到一个号码牌,所有收入都登记在对应的号码牌下。

60岁的杜文侠端着一碗面皮,边吃边排队等待称重。她常年在外务工,进过车间流水线,去过延安摘苹果,最喜欢还是在大竹采茶,“这是我第二次来,包吃包住,活儿还简单。山上空气好,明年我还来。”杜文侠最多的一天采了3.5公斤茶,“能挣多少是多少,就当出门旅游了。”

贴心守护 筑就山间温暖港湾

采茶季,四川竹海玉叶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廖红军的白茶基地用工人数可达4000人,其中外地人员占70%左右。

“来基地采茶的外地人,近有重庆城口的,远有陕西和河南的。”廖红军介绍,从2016年开始,基地着手从外省对接采茶工,建立了详细的台账,与劳务服务公司合作,直接联系采茶能手,记录他们的联系方式,每年按时对接。有时候,一名采茶工第二年能带全村的劳动力一起来。“有位城口的大姐,去年在这里干活觉得不错,今年就带了200多人过来。”廖红军说。

排队称重上交茶叶。受访对象供图

为保障采茶工的生活和管理,采茶季基地内设置了7个饭菜供应点和12个住宿点,最大的住宿点能住近400人。“早餐一般是馒头,每天要蒸2万多个。午餐和晚餐通常是米饭配上一荤一素一汤。”廖红军估算,每年采茶季仅采茶工的食宿和路费支出便超过200万元。

采茶工通常清晨5时上山,12时左右下山吃午饭并上交上午采摘的鲜叶,吃了午饭继续工作到18时左右。廖红军说:“我们从山脚开始采摘,一直到山顶,一名采茶工一天能采5公斤左右鲜叶,能手可采约8公斤。”

因为采茶工的技术参差不齐,晚间休息时,廖红军会组织基地管理人员,在各个住宿点免费给采茶工培训。第一天只采了0.46公斤且还有不少不合格茶叶的新进采茶工朱品国通过仅10天的培训,采茶效率大幅提升,现在一天能采近7公斤。

除了采茶要点,培训内容还有茶树种植、维护管理等,廖红军说:“我希望通过培训,让更多人通过白茶致富,也希望更多人能在家乡发展白茶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新势涌动 茶园迎来年轻力量

今年,廖红军注意到一个明显的变化:采茶工的平均年龄比往年小了近10岁,现在50岁左右的占多数。

对此,四川云鼎雪玉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甘春旭也有同感,“去年40岁左右就算年轻了,今年最年轻的不到30岁。”

在山上采茶的陕西采茶工。受访对象供图

甘春旭的茶场位于大竹县云雾山,海拔1190米,属于华蓥山脉中段。目前还没到采茶高峰期,茶山上有1200人左右,其中近700人来自河南三门峡、洛阳、周口,还有一些来自湖北和四川广安。

43岁的李琴华是河南三门峡采茶队的带队人,今年是她第四次带老乡来大竹采茶。“我以前在广东务工,后来身体不好回到三门峡做起了电商。”发现村里有不少闲置劳动力,闲不下来的李琴华开始琢磨带着老乡外出挣钱,“考察了很多农业项目后,觉得大竹的白茶产业工作环境、工期和工资都不错,就来了这里。”

往年,李琴华带的老乡大多在60岁以上,今年55岁以下的占了一半,“主要是现在就业环境不好,很多外出务工的人回来了,采茶工期近1个月,手脚麻利的话收入很可观。”

甘春旭还注意到,采茶工的男性占比也在增加,“去年来我们这里采茶的男性不超过20人,今年却有近80人。”

在男性采茶工中,焦海军是让甘春旭印象格外深刻的一个,“他一般早上揣几个馒头就上山了,中午也不回来,一直采到晚上收茶。有一回下雨,我看见他冒雨在基地靠山脚的地方一直采。”

48岁的焦海军因为一场意外失去了一只手臂,“那之后找不到工作,只能靠低保过活。去年,我在抖音看到李琴华直播采茶,问她我能不能来。了解到我的情况后,她和甘总热情地邀请我过来试试。”焦海军说,去年因为来得比其他人晚,只采了21天,却挣到了2264元,“拿到钱的时候我特别高兴,感谢甘总给我机会,让我不再成为家里的负担。”

当最后一篓春茶封箱待发,夜幕降临的云雾山渐渐寂静无声,但李琴华所在的住宿点却灯火通明,热闹非凡。彩色大屏幕上播放着动感的舞蹈,采茶工们在水泥地上跟着节拍欢快起舞,笑声和舞步声回荡在山间。那些沾着晨露的指尖,那些回荡在山间的笑声,那些屏幕前跳动的舞步,成为新时代城乡互动、区域协同的生动注脚。(曹芮铭、程一凡、陈阵锋)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