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种情况下,现实问题会推动皇帝,不得不给一个武将,越来越大的权力。只要皇帝想解决问题,他就不得不给一个武将不断加码,让他拥有越来越大的权力。
因为古代的通讯手段太差,导致古代的社会组织能力,尤其是军队的组织能力太差。
在这种情况下,现实问题会推动皇帝,不得不给一个武将,越来越大的权力。只要皇帝想解决问题,他就不得不给一个武将不断加码,让他拥有越来越大的权力。
这种事情的案例,最典型的一个,恐怕就是唐玄宗和安禄山了。
在安禄山造反之前,唐玄宗对安禄山极度信任,压根不相信安禄山可能会造反。所以唐玄宗才会让安禄山手握三大军镇,控制了唐朝超过一半的精锐,最后有了造反的能力。
可是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唐朝节度使的权力发展历程,我们就会发现:安禄山的很多权力,其实真的不是唐玄宗想给他的,而是现实逼着唐玄宗,不得不给他。
在唐朝初期的时候,唐朝其实没有节度使这个官职。在唐朝刚刚开国那会儿,唐朝玩的是府兵制。在这套制度下,真正掌握军队的人,是十二府的将军,和地方上的都督,士兵则是被称作府兵。
按照这套制度,唐朝的府兵就分为了两种状态。在没有战争的时候,他们就解甲归田,给国家种地。而一旦发生战争,他们就被迅速征召起来,放下锄头拿起武器,然后跟着十二卫的将军出去打仗。
至于地方上的都督,他们的手里,往往只有很少很少的军队,主要功能一般还是维持治安。
但是后来,随着唐朝开国的时间越来越长,地盘越来越大,这套制度开始运转失灵了。
首先,因为唐朝开国的时间越来越长,国家手里拥有的耕地越来越少。原本掌握在国家手里的土地,租给下面的一些地主豪强之后,收不回来了。而没了足够多的耕地,国家就没法安置这些府兵,这就导致原有的府兵制玩不转了。
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办法当然是有的!既然中原腹地没有那么多耕地了,那就去边境开荒。反正边疆那么大,土地有的是,总有一些能够耕种的。
而且,在边疆种地,当地的驻防军队自给自足,还省了转运粮草的费用。
其次,因为后来唐朝的地盘越来越大,遇到战争,临时征召士兵,已经越来越不合适了。
比如说,西域发生了战争,唐朝从河北集结府兵,再大老远赶过去。等到军队过去的时候,战争说不定都已经结束了。
这样一来,庞大的地盘,就迫使唐朝必须在边疆,维持一支规模庞大的常备军队。
既然有了常备军队,那自然就需要有人来统领。而在原有制度下,负责长时间在地方上统领军队的都督,权限又不够。
于是在这个时候,唐朝想了一个办法:唐朝中央给这些都督,授予一些符节,也就是象征权力的东西。这样一来,这些都督就可以暂时代表唐朝中央,控制这些常备军队。
后来,这个官职,就被称作是节度使。
不过,节度使刚出现的时候,有点类似于钦差大臣。而且,节度使在边疆,只有指挥军队打仗的权力。至于财权、人事权、屯田经营权之类的权力,他们一个都没有。
在节度使这个官职刚出现的时候,唐朝其实在边境设置了多种官职,分化这些边疆将领的权力。
在节度使的麾下,设置副使一人、行军司马一人、判官二人、掌书记一人、参谋随军四人。这些官员,共同控制军队。
除此之外,唐朝还设置了观风俗使、黜涉使、观察使,负责监察和巡视,把控人事管理权;设置营田使,专门负责管理屯田;设置盐运使,管理盐税后勤……
总之,在节度使这个官职刚刚出现的时候,节度使的权力,其实并没有那么大。当时的节度使,真的就是只管打仗。至于其他的权力,则是分属于其他各种‘使臣’。
但是后来,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问题开始出现了。
如果节度使只能管打仗,后勤、屯田、人事都不归他管,那么这个节度使的权力就太小了。
而当节度使权力过小的时候,前线的战争就打不赢。
毕竟,在古代落后的通讯环境下,在战争当中,后方往往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而是需要前线大将自行决断。
于是后来,屯田、人事、财税之类的权力,就开始逐渐集中到了节度使的身上。
同时,因为战争规模越来越大,一个将军需要管理的军队和地盘,也越来越大。于是到了唐玄宗在位后期的时候,唐朝全国就出现了几个大军区,节度使则是成了大军区的最高负责人,手里同时掌握了军事、人事、财税、屯田等诸多权力。
到了这个时候,节度使的权力,其实已经有些过大了。
但这依然还没完。
到了天宝年间,唐玄宗把全国的边疆,划分成了十大战区,也就是十大军镇。而后来,为了解决高原和草原上的战争,唐朝往往需要集结好几个战区的力量,才能打赢一场大战。
于是接下来,就出现了某一个将军,同时身兼好几个节度使,同时管理好几个战区的情况。
就这样,到了安史之乱爆发前,安禄山才能一个人身兼三大节度使,同时管理三大军镇。
说白了,皇帝给武将过大的权力,信任只是极小的一部分原因。更多的原因,还是在于局势的推动。
只要皇帝想解决问题,就必须要放权,必须得给武将更多的权力。这个趋势,本身是很难逆转的。
来源:妖火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