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说来也怪,现代医学发展得飞快,可一提到“老中医”,不少人眼前还是会亮一下。
不是不信科学,而是有些病,西医诊了半天也查不出啥,老中医一把脉,开上几剂汤药,反倒让人起死回生似的。这到底是玄学,还是另有玄机?
“包治百病”这四个字,听着浮夸,可当年那位“老张头”坐诊时,门口天天排长龙。有人说他是江湖郎中,有人却发誓吃了他的药后,连多年的老胃病都缓了。
但你要问真有“包治百病”的药吗?还真没有!那他凭啥能治好别人治不好的病?这事,得慢慢说。
其实,许多所谓的“疑难杂症”,根子不在病,而在人。现代人节奏快、压力大、饮食乱,身体的问题往往是“系统性崩溃”,不是单一器官出了故障。
老中医讲究“调”,讲的是整体观念,这正是现代医学一时难以取代的地方。
我行医这些年,见过太多“久病求医不得”的病人,最终靠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大夫调理,竟然慢慢恢复了。
不是说西医不好,而是有些病,你得换个角度看,才有路可走。
“我一个朋友”常年便秘,吃药吃成了依赖性,后面连泻药都不管用。
去医院,查不出器质性病变。后来偶然去了一家中医馆,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大夫看了脉,说她‘肝郁脾虚,气机不畅’,开了三副药,头一周就见效了。
三个月后,便秘不治而愈。
这事儿搁十年前我是半信半疑的,但临床见得多了,才明白:中医的“经验医学”和西医的“循证医学”并不矛盾,恰恰是互补。
先撂一句实话:没有任何一种医学可以“包治百病”,更别说一个人、一副药。
哪怕是最有经验的老中医,也只能说“对症见效”,不能保证“药到病除”。
但为什么老中医常常被吹得神乎其神?其实背后有几个原因。
第一,中医诊疗强调辨证施治。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看整个身体的状态。
比如一个人失眠,西医会给安眠药,中医可能会从心脾两虚、肝火旺等角度分析,开的是养心安神、疏肝解郁的方子。
第二,中医讲究调理,重视病前干预。很多人在西医眼里“没病”,但自己感觉明显不对劲。
这个时候,中医的整体调养,往往能起到预防大病的作用。
有个病人,三十五岁上下,常年熬夜加班,突然某天开始掉头发、心悸、失眠。医院检查都正常,可人明显“虚”得很。
老中医给他从“肾阴虚”入手调理,半年后,整个人又精神了。你说这是玄学?那大量中医文献里对“未病先防”的记载,就全成了神话了?
近些年来,一提到中医,网上就容易吵起来。有人说“老中医都是骗子”,也有人死守“祖传秘方”。
但作为一名医生,我得说:医学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事。
现代医学有它的科学性,尤其在急性病、外科手术、感染控制等方面是中流砥柱。但中医在慢性病、亚健康、调理恢复这块,确实有不少东西值得借鉴。
你要是得了急性阑尾炎,当然得上手术台;但你要是常年乏力、面色差、睡眠差,中医调理未必不是条出路。
像中医调理肠胃病,就是个典型例子。
现代人饮食不规律、外卖吃多了,胃病成了家常便饭。西医多数用抑酸药物,但治标不治本。
中医从“脾胃为后天之本”入手,注重健脾和胃、理气和中,很多时候更适合慢性胃病人群的长期调理。
根据《中华内科杂志》2021年第60卷第7期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总有效率高达89.3%,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71.2%)。
这就说明,中医不是不能用,而是得用得对,用得巧。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一些常见的误区。
误区之一:老中医一定神奇。
其实不然。中医界也有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
不是穿了长袍、胡子一捋就是大师,关键还得看临床经验和对经典的把握深度。
误区之二:中药一定无副作用。
大错特错!中药也是药,药三分毒。比如甘草、附子、马兜铃之类,剂量控制不好,照样出事。
2012年《中国药物警戒》曾指出,马兜铃酸相关的肾损伤病例逐年增多,引发了国家层面对含马兜铃酸药材的严格管控。
误区之三:中医越“古法”越好。
我们不能迷信“古法”,也不能盲目推崇“现代”。中医讲究“法随证变”,是活的学问。
一个药方在古代治的是“虚劳”,现在可能就是“免疫力低下”,你得结合现代生活方式去理解和运用。
我还记得有一次义诊活动,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中医在社区坐诊。
来了个年轻姑娘,自诉月经不调、脸上常长痘,之前看过多家医院,吃了不少激素药。老先生听完,看了脉,说:“不急,你这问题不难,调下情志,动动肝气,慢慢就顺了。”
结果两三个月后,姑娘回来谢他,说病好了,人也变开朗了。
他只是淡淡地说:“这不是我治的,是你自己调回来的。”真正的好医生,不把自己当神仙,而是把病人当人看。
你可能好奇,这标题不是还说“网友看完不淡定”?是的,真事。前几年某短视频平台,一位“老中医”直播诊病,宣称自己能通过气色判断肝硬化、癌症、糖尿病,引来数百万围观。
结果被媒体揭穿,根本没行医资质,全靠模仿表演。
网友一边骂“骗子”,一边又忍不住留言问:“那我最近老头晕,是不是血虚?”可见,大家一边不信中医,一边又对它抱着希望。
这就说明一个问题:真正的中医需要科学的监管,需要专业的训练,更需要去伪存真。
不是一味地神化,也不是一棒子打死。
说到底,真正的疗效从不靠吆喝,而是靠时间和人心检验。
“老中医”的价值,不是体现在“包治百病”的噱头里,而是在那份对生命的耐心、对身体的理解、对整体的把握。
我们不能盲信,也不能盲拒。医学从来不是一条路走到黑,而是多条路并进。
西医解剖了身体,中医读懂了身体,合起来用,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参考文献:
1. 《中华内科杂志》2021年第60卷第7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研究》
2.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加强含马兜铃酸药材使用管理的通知》,2017年
3. 《中国药物警戒》2012年第9卷第1期,《中药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分析》
4. 《中医基础理论》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五版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
来源:汤姆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