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1岁的查理·柯克本身就是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作为保守派青年组织“美国转折点”的联合创始人,他一直致力于在全美高中和大学校园推广保守理念,凭借放大2020年大选舞弊虚假主张、抨击“觉醒主义”文化收获了大量右翼追随者。
9月10日,保守派公众人物查理·柯克在犹他谷大学的活动中遭遇枪击身亡,接下来很长时间,美国社会各界都受到了这起事件的影响。
从驾驶舱里的飞行员,到课堂上的教师,再到医院里的医护人员,只因在网络上对柯克之死发表了带有嘲讽或庆贺意味的言论,数十名职场人接连遭遇停职、解雇的处分。
31岁的查理·柯克本身就是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作为保守派青年组织“美国转折点”的联合创始人,他一直致力于在全美高中和大学校园推广保守理念,凭借放大2020年大选舞弊虚假主张、抨击“觉醒主义”文化收获了大量右翼追随者。
但与此同时,他在种族、女权主义、LGBTQ权益和移民政策上的言论,也让他成为众多批评者的目标,校园访问活动常常伴随着大规模抗议,支持者视他为“保守派新星”,反对者则对他的观点嗤之以鼻。
这样的人物遭遇不幸,本应是一场值得所有人反思暴力危害的悲剧,却在网络空间里演变成了一场立场对立的“舆论战争”。
最先被卷入这场风波的是航空业,交通部长肖恩·达菲直接在社交媒体平台X上发声。
要求联合航空公司解雇一名据称庆祝柯克死亡的飞行员,还表示涉事飞行员已被“立即停飞并撤出服务岗位”,达菲强调,只有明确传递“美化政治暴力绝对不可接受”的信号,国家才能真正从悲剧中恢复。
联合航空的处理只是开始,美国航空很快也确认“启动处理程序”,理由是“任何仇恨或敌对行为都违背‘守护人生旅程’的宗旨”。
达美航空则暂停了一名员工职务,称其社交媒体言论“远超健康尊重的讨论范畴”,虽然没透露具体内容,但明确违反公司社交媒体政策可能导致解雇。
对航空公司来说,员工的言行似乎直接关系到企业形象和乘客信任。
可问题在于,员工在私人社交账号上的言论,是否应该被企业过度干预,尤其是当言论仅仅是个人情绪表达,并未涉及工作失职或损害公司利益时,解雇的处罚是否合理?
爱达荷州西阿达学区率先出手,解雇了一名涉嫌在网上发布相关视频的员工,学区只说“感到震惊且痛心”,却没详细说明视频内容到底是什么,也没解释为何一定要用解雇这种极端方式。
紧接着,俄勒冈州一名中学科学教师因为在社交媒体发帖称柯克之死“让他的日子变得明亮”,先被停职,最后无奈辞职。南卡罗来纳州克莱姆森大学也宣布停职一名发表相关言论的员工并展开调查,还表示要全面审查其他员工的发帖。
教育界的处理引发了更激烈的讨论,毕竟教育行业的核心是思想交流和多元包容。南卡罗来纳州共和党参议员林赛·格雷厄姆公开表态,称“言论自由不能成为愚蠢且判断力差的人免于被解雇的借口”,这句话把立场对立摆到了台面上。
支持解雇的人认为,教师作为公众教育者,言行会影响学生,不该发表漠视生命、美化暴力的言论。
反对者则认为,教师的私人言论只要不涉及教学内容和职业操守,就应该受到言论自由保护,学校用政治立场来判定员工去留,本质上是一种“思想管控”。
就在航空业和教育界的争议还没平息时,医疗和服务业也被卷入其中,迈阿密大学医疗系统解雇了一名发表“不可接受公开言论”的员工,声明里一边说“言论自由是基本权利”,一边又强调“纵容或支持暴力、违背我院政策价值观的言论绝不容忍”。
亚特兰大儿童医疗中心同样解雇了一名发表“不当言论”的员工,理由是“不符合本院员工标准,违反社交媒体政策”。
是只要提及柯克之死带有负面情绪就算违规,还是必须存在“支持暴力”的明确表述才算越界?企业没给出清晰答案,这种模糊的判定标准,让不少医护人员感到不安,自己的私人言论会不会哪天也成为被解雇的理由?
更让人意外的是服务业的案例。密歇根州波蒂奇市一家Office Depot的员工,因为拒绝应顾客要求打印查理·柯克的宣传单被解雇。
Office Depot方面只说事件“令人深感忧虑”,员工行为“完全不可接受且缺乏敏感性,违反公司政策”,却没说明宣传单的具体内容。
原本应该相对中立的职场,如今成了政治立场博弈的战场,美国一直标榜“言论自由”,可在实际操作中,言论自由并非绝对,尤其是在 职场这个特殊场景里,企业确实有权对员工言论进行一定约束。
但这种约束的边界在哪里?是只能约束工作场合的言论,还是也能延伸到员工的私人生活?是只能禁止损害公司利益的言论,还是可以禁止与公司价值观不符的政治立场表达?这些问题,目前美国社会还没有形成统一答案。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却值得每个美国企业、每个职场人,甚至整个美国社会去深入思考。毕竟,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该让政治立场成为职场“审判”的唯一标准。一个成熟的企业,也不该用简单的解雇来逃避对复杂问题的理性处理。只有在尊重多元、理性对话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弥合社会分裂,让职场回归专业和包容的本质。
来源:易霄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