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重拳出击,择校自媒体迎来「最严监管」?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0 01:13 1

摘要:从虚构的「小升初捷径」到炒作的「学校排名」,一些自媒体账号利用信息差,将教育焦虑转化为流量生意,甚至衍生出灰色产业链。近期,西安、重庆、成都等多地重拳出击,整治教育领域自媒体乱象。这场行动不仅撕开了行业乱象的面纱,也为互联网教育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每年升学季,社交媒体上总充斥着「名校攻略」、「内部消息」,家长们一边刷着手机,一边在真伪难辨的信息中陷入焦虑。

从虚构的「小升初捷径」到炒作的「学校排名」,一些自媒体账号利用信息差,将教育焦虑转化为流量生意,甚至衍生出灰色产业链。近期,西安、重庆、成都等多地重拳出击,整治教育领域自媒体乱象。这场行动不仅撕开了行业乱象的面纱,也为互联网教育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在短视频平台输入「小升初」,满屏的「择校秘籍」「名校直通车」让人眼花缭乱。

西安查处的典型案例中,「智德小升初规划李老师」账号通过编造「特殊升学渠道」吸引家长,实则高价兜售教材;「西安名校」则以「学校排名」为噱头,直播间里推销所谓「升学宝典」。这些账号通过夸大升学竞争,渲染「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的恐慌。例如,反复强调「五年级暑假决定命运」、「错过考试就无缘重点」,甚至编造「野鸡大学」名单,诱导家长为「保底」课程买单。西安查处的「月月(小升初择校)」账号,正是通过片面解读政策、虚构学校排名,制造不必要的紧张情绪。

需要注意的是,许多账号运营者并无教育资质,却打着「资深规划师」「名校教师」旗号博取信任。西安通报的「是苏老师吖」账号持有人苏某,既无教师资格证,也未在正规机构任职,却以「过来人」身份推荐奥数班,误导家长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

还有防不胜防的「免费咨询」,看似是「为你好」,实则是为了行线下敛财之实。成都专项整治中提到的案例显示,有账号线上宣传「名校合作」,线下却收取数万元「择校费」;重庆查处的「升学找我」账号,则通过贩卖焦虑推销高价网课和教辅材料。

这些乱象看似花样百出,核心逻辑却高度相似——将家长的教育焦虑转化为牟利工具。表面上是自媒体追逐流量红利,根本矛盾在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与家长信息获取渠道不畅。优质学位稀缺,政策解读复杂,让虚假信息有机可乘;而自媒体低门槛、强传播的特性,使得监管往往滞后于乱象滋生。

面对乱象,多地近期展开密集整治。从重庆的半年专项行动到成都的四个月专项整治,再到西安的多部门联合执法,一场覆盖教育领域的「净网行动」正在形成合力。

近期,西安继线下的培训机构整治行动后,进一步转向线上的自媒体账号治理。网信、教育、公安三部门联合出击,对「西安名校」「西安购房通」等账号采取注销、暂停更新、清除违规信息等措施,并对运营者进行约谈警告。其中,「智德小升初规划李老师」因虚构升学渠道被直接注销账号;「月月(小升初择校)」则因炒作学校排名被责令删除所有违规内容。这些案例释放出明确信号:蹭教育热点、造虚假信息必将付出代价。

三个城市中,最早开展清朗行动的就是重庆。重庆市委网信办与教委联合行动,重点整治歪曲政策、炒作成绩等五类问题。行动开展以来,已排查100余个教育类账号,清理「野鸡大学」「暑假关键论」等不良信息120余条。未来,重庆计划推动账号资质认证,要求教育类自媒体公示运营者身份,从源头压缩虚假信息生存空间。

成都在 2024 年也展开了相应的整治行动,主要聚集五大整治重点。

首先,违规宣传以选拔生源为目的的各类测试面试,通过网络平台违规组织「小考」、收集学生「简历」,宣扬通过笔试、面试等形式可就读名校,这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招生秩序。其次,违规宣传学校排名,以「名校排名」等为噱头进行虚假或利益关联排名,误导家长择校。再者,违规宣传成绩排名和升学率,通过收集和宣传学校考试成绩、升学率等信息,制造不必要的竞争焦虑。

此外,还有违规宣传转学入学信息,捏造「转学名额」等虚假信息进行招生诈骗。最后,部分机构违规开展线下交易,以线上宣传为幌子,线下收取高额「择校费」。这些乱象交织在一起,严重破坏了教育生态,加剧了家长的焦虑情绪,必须予以严厉整治。

该市教育局与网信办针对升学季高发的「小考宣传」「虚假排名」等问题,要求平台下架违规内容,并严查通过微信群、QQ群收集学生成绩的行为。例如,对宣称「通过面试保送名校」的账号,一经查实立即封禁;对线下收取择校费的违法行为,则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这些城市治理逻辑的共性在于「精准+协同」。一方面,聚焦虚假排名、择校诈骗等高发问题定向打击;另一方面,打通线上线索与线下查处,形成监管闭环。西安在整治中便将多个涉嫌诈骗的账号线索移交警方,实现「网上清朗」与「线下治本」结合。

治理行动为行业划清了红线,但要从根源上缓解教育焦虑,还需构建健康的教育信息生态——既要有硬性约束,也需柔性疏导。

地方政府积极响应中央网信办「清朗」专项行动,通过打击违规培训和虚假择校信息,体现了强化网络空间法治化治理的决心。

以西安为例,其专项行动明确要求压实平台主体责任,重点整治断章取义、假冒企业账号等乱象,与全国层面的「靶向治理」思路高度一致。

然而,更深层次的信号在于,择校类自媒体通过炒作焦虑、贩卖「教育捷径」牟利的行为被纳入整治范围,这表明与「防范未成年人网络沉迷」「打击无底线博流量」等治理方向形成呼应。

最终,西安、成都、重庆三地同步行动,印证了中央网信办提出的「一张网、一盘棋」原则,更暗示了未来可能形成区域联动机制,以避免违规机构跨地域转移,这无疑将进一步提升治理的有效性和协同性,释放出跨区域协同治理的清晰趋势。

教育是民生之基,网络空间不应成为焦虑的放大器。从西安的跨部门执法到成都的招生季专项整治,这场治理行动既是乱象的「刹车器」,也是行业转型的「助推器」。未来,唯有让真实信息畅通无阻,让专业服务成为主流,才能打破「焦虑-流量-牟利」的恶性循环,还教育一片清朗,予家长一份安心。

来源:小源课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