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大干一场,却被大干一场,连国都亡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6 19:10 1

摘要:公元604年,隋文帝杨坚病重,召太子杨广入内,开始预后。时尚书左仆射杨素、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前来侍疾,杨广怕事情有变,就写了一封密信,派人送给杨素。

公元604年,隋文帝杨坚病重,召太子杨广入内,开始预后。时尚书左仆射杨素、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前来侍疾,杨广怕事情有变,就写了一封密信,派人送给杨素。

杨素收到信后,详细地作了回复,封好后再遣人送还给杨广。诡异的是,送信之人竟然将信送到了杨坚的寝宫,杨坚见到信后,气到差点吐血。恰巧此时宣华夫人陈氏更衣归来,杨坚见她神色异常,便问起缘由。

陈夫人哭着说,“太子无礼!”

听到这,杨坚更加愤怒,高呼,“这个孽畜,何以承大统,独孤误我啊!”

随即,杨坚传柳述和元岩,对二人喊道,“快召吾儿。”

二人皆以为杨坚要见太子,刚要起身,就听杨坚一字一顿地说,“是勇儿。”

杨勇早在四年前就已被废,柳述、元岩出于政治敏感,知道这是出大事了,问明情况后,旋即起草敕书。然而这一切,皆在杨素的掌握之中,他先将此事告知杨广,又调来东宫宿卫围住仁寿宫,防止消息外泄。

随后,杨广矫诏将柳述、元岩收入大理狱,命右庶子张衡入寝殿探疾,将宫女悉数赶出,关在了别室。

是夜,杨坚崩逝,杨广在仁寿宫即皇帝位。

据赵毅所著的《大业略记》载,杨坚乃为张衡毒杀;另马总在《通历》中言,杨素屏退左右,令张衡戮之,帝血溅屏风。

这两种说法的可能性都不大,原因很简单,后天下大乱时,各地檄文列杨广罪行,均未言杨广弑君。

倒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载,杨坚死后,朝野议论纷纷,陈夫人和宫女们都很惶恐。杨广派使者送来一个精美的小盒,手书封条,陈夫人以为是鸩毒,不敢打开。在使者的催促下,陈夫人才取下封纸,发现盒内装的是同心结。

宫女们大喜,知道可以不用死了,而陈夫人当夜便与杨广发生了不正当关系。

陈夫人乃南陈后主陈叔宝的异母妹,南陈被杨坚灭后,陈夫人随皇室一同被掳至大兴,后得杨坚宠幸,进为贵妃。

杨广登基后,陈夫人遵制出仙都宫,又被杨广接入大兴宫,一年后病逝,杨广为其作《神伤赋》以追思。

公元569年,杨广出生在长安,为独孤伽罗嫡次子,时杨坚仕北周武帝,袭父爵随国公。皇太子宇文赟(yūn)娶杨坚之女杨丽华,待宇文赟即位,杨丽华被册封为皇后。

因此,杨广是正儿八经的皇亲国戚,十三岁封晋王,拜柱国,后又进左武卫大将军、上柱国、河北道行台尚书令。

公元580年,北周宣帝宇文赟崩,长子宇文阐即位,是为静帝,杨坚独揽朝纲。次年,宇文阐禅位给杨坚,始建隋,改元开皇,独孤伽罗为皇后,嫡长子杨勇为皇太子。

有不少史书说,杨坚惧内,遇事多决于独孤皇后,甚至杨坚称帝后,还因独孤“离家出走”过,“单骑从苑中出,不由径路,入山谷间二十馀里”,最终被杨素、高熲(jiǒng)等人追回。

换个角度想,独孤伽罗十四岁嫁给杨坚,两个人感情很好,几乎是“一生一世一双人”的模范,因此独孤伽罗十分厌恶大臣及宗室纳妾,尤其痛恨妾室生庶子。其次,独孤伽罗的父亲独孤信乃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北周代魏以后,独孤信迁太保、大宗伯,封卫国公,为关陇勋贵集团的代表。

而杨坚同样是由西魏入周,颇为宇文氏忌惮,宇文赟曾对杨丽华说,“必族灭尔家!

若非考虑到独孤家在关陇集团的地位,杨坚这条小命或许早就不保,事实上,最终北周也是终结在杨坚手中。

因为这些盘根错节的关系,杨坚即位后,对关陇勋贵始终存有戒心,可又不得不倚重,这也为杨广留下了可乘之机。

公元588年冬,杨坚下诏伐南陈,杨广挂名元帅,与杨俊、杨素、高颎、贺若弼、韩擒虎等一同南下伐陈,势如破竹。次年后主陈叔宝降隋,南陈至此灭亡,隋完成一统大业。

战后,隋军俘获陈叔宝宠妃张丽华,杨广欲得之,却被高颎所杀,这也为高颎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两年后,江南各地纷纷叛乱,杨素携麦铁杖、来护儿、史万岁等将前去平乱。战事平息后,杨广奉命出任扬州总管,此间,杨广多拉拢江南士族,攒下一波好感。尤其杨广的妃子萧氏本身就是江南女子,颇有才情,杨广受其影响,也喜爱江南,甚至学了吴语。

在杨坚眼中,江南的稳定成为了杨广的加分项之一。

早年,杨坚曾暗中找术士来和为所有儿子都相了面,来和对杨坚说,“晋王眉上双骨隆起,贵不可言。”

杨广的确美姿仪,且少聪慧,很不甘心将来只能做个普通的王爷。但杨广胸有韬略,善于伪装,堪称影帝级别。

他知道杨坚和独孤皇后都不喜欢奢侈,故而总是摆出一副节俭朴素的样子,特意将琴弦剪断,让其落满灰尘,宫内侍女也多为年长者,使杨坚相信,他这个儿子不好声色。

有一次狩猎遇雨,随从取雨具油衣,杨广却呵斥道,“大家都在淋雨,为何拿给我一个人”。这件事传到杨坚耳中,杨坚甚是欣慰。

不仅如此,杨广对朝臣功勋更是礼遇有加,还十分孝顺独孤皇后,隔三差五便去探望,每每离开时都表现得很不舍。

总之,杨广的人设就是父慈子孝,十分懂事。

反观太子杨勇,喜奢华,好声色,有许多妾室,独宠美姬云昭训,也因此冷落正妃元氏。随后,杨勇又为杨广送来神助攻,前后与云昭训诞下三子,元妃因不得宠,尤其没有子嗣,最后竟郁郁而终。

于是,杨广开始在这件事上大做文章,先派宇文述拉拢杨素的弟弟杨约,杨约又极力劝杨素谋废太子。杨广是政治老手,不肯轻易做决断,于是趁进宫侍宴时,当着独孤皇后面称赞杨广,夸他有杨坚的风范,尤为孝顺。

独孤皇后听后,竟然流下了眼泪。从那以后,杨素开始站队杨广,不遗余力地诋毁杨勇,但真正让杨坚决定废储的,还是表演艺术家杨广。

宫内姬妾,杨广只是按照惯例凑数,与萧妃不离不弃,起居都在一起。回扬州前,杨广向独孤皇后辞行,前面说的都挺好,临走之前却突然落泪,加了一句,“儿不知何罪,失爱于东宫,以至于皇兄要鸩杀孩儿,此一别,也不知还能不能再见到父皇和母后。”

同时,杨广再令收买的东宫眼线姬威告发太子淫奢,曾找术士卜算杨坚死期。独孤皇后也向杨坚哭诉,说杨勇独宠云昭训,鸩杀了太子妃,其中最重要的一句是,“臣妾一想到大隋的江山,以后要落在庶子手中,就心痛不已。”

随后杨坚下令,将杨勇囚禁起来,高熲力谏,称长幼有序,不可随意废立。恰巧此时高熲的爱妾也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因此独孤皇后反而说高熲欺君,因为此前高熲丧妻,独孤皇后曾劝杨坚,让他安抚高熲,再续一房。

当时高熲言之凿凿地说不会另纳,如今却自己打了脸。杨素等人趁机发起反攻,与独孤皇后联手,终于说服杨坚。

公元600年,杨勇被废,改立杨广为皇太子,这一仗杨广完胜。

杨广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伪造遗诏,赐死杨勇,随后又派屈突通携诏书前往晋阳宣谕,命五弟杨谅回朝。杨谅知道杨广不会放过自己,遂起兵,最终被杨素镇压,但杨广并没有杀杨谅,贬为庶人后,一直囚禁至死。

帝位已稳,杨广开始谋划天下,准备大干一场。

首先,杨广巡幸洛阳,征调几十万农夫,围着洛阳各州开凿了一圈渠堑,此时已经是十一月末,大臣们彻底蒙圈,不知道杨广这是闹哪样。第二年春,杨广揭晓答案,他要营建一座新城,即东京。为此,杨广还下诏解释了这么做的原因,末了叮嘱,一定要节俭,一定要节俭!

负责此事的是杨素、杨达和宇文恺,杨素对兴建宫殿颇有经验,当初兴仁寿宫时,就因过于奢华险被杨坚治罪,可等杨坚和独孤皇后住进去后,几乎就很少回大兴了。于是,新洛阳城被建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殿宇,耗资巨费。

后世史学家对杨广这一行为多有批评,但对大隋和杨广而言,此举意义非凡。

杨广不恤民力,又好大喜功,这是事实,但不可否认,杨广称帝后,大部分举措都是超前的,具有很深的政治意义。比如营建东京,极具战略价值,首先是对内,隋沿承前朝,一直将关中视为政治中心,即近现代所谓的“关中本位政策”。

南北朝时期,天下割据,北魏六镇暴乱后,宇文泰西迁,依关陇对抗高欢(东魏),并拥元宝炬为帝,建立西魏。西魏设八柱国,文化上开始民族融合,关陇集团就此形成,于是就有了府兵制。

就当时的局势而言,西魏的策略并没有问题,但是随着隋大一统,弊端开始显现。关陇勋贵大权在握,不稳定因素随时可能爆发,尤其关中地处偏远,又毗邻吐谷浑及东西突厥,门户一开,无险可守。比如平杨谅之乱时,就因关中军驰援不及,差点失利,如遇内外交战,顾此失彼,后来唐朝屡屡被这样的问题困扰。

于是,杨广决定兴建东京,欲迁都中原,如此一来,山东、江南等地士族便可钳制关陇,达到政治平衡,实现中央集权。

除此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在府兵制度下,兵源大多出关中,因累战不断,经济已经不堪重负。所谓的府兵制,即战时为兵,闲时为农,用兵增加相对的就是田地不够分,赋税收不上来。

杨广开凿洛阳周边渠堑,首先是设立关卡,据水为险,其次是为了保障粮道畅通。关中虽有渭水可依,但年久失修,遇战遇灾粮船很难及时运抵,所以洛阳宫还未建成,杨广又下诏开凿运河,将黄河、淮河两大水系接通,又挖通了邗沟(即山阳渎),使洛阳与江都相连,长江、淮河漕运有了保障。

从此,中原至江南再无阻碍,这对后世哪怕近现代,也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中央集权以后,便是收拢皇权,改革官制,诏令文武官员升迁,不再仅仅依靠年度审核,同时要参考功绩、能力和德行,抑制门荫。位高权重的尚书省尚书令、左右仆射不再常设,将尚书左右丞升至正四品,以分权监察,同时又提升门下省与内史省地位,增设殿内省,达到相互制约的目的。隋亡以后,唐几乎照搬了隋朝官制。

以下内容为付费内容35%

与这些政令配套的,杨广还改革了科举,易国子学为国子监,扩大招生名额。又置散官、废止国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爵位授予,仅保留王、公、侯三等荣誉。以后大臣想要封爵,就得凭功而取,门阀恩荫大大被削。

在教育方面,杨广崇儒尊道,制《大业律》,兴外交。最后一项,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军事,杨广渴望万邦来朝,四海共主,所以即位后先征临邑,再伐契丹,又破流求,后灭吐谷浑。

至此,隋疆土向外扩张千余里,一时鼎盛,东西突厥不敢犯,唯独高句丽不朝,因此杨广决定亲征高句丽,这也是他最大的败笔,导致亡国。

但毫无疑问,杨广称帝后这几年,对国家的治理手段堪称典范,唯独劳民伤财这一块,罄竹难书。

四、被干一场

洛阳城尚未建成,杨广又下令再建显仁宫,以及离宫二十余座,同时建造了龙舟、凤甗、黄龙、赤舰、楼船等数万艘。造船的民工日夜站在水中,皮肤溃烂,腰以下生蛆,死者甚众。自营东京、挖运河以来,杨广共征调民夫超千万人次,死者过半,时全国人口才四千六百万。

杨广的昏庸淫乱,前朝后世无人可比。

公元609年,杨广将东京改为东都,随后出巡陇西,由青海横穿祁连山,经大斗拔谷北上,抵达张掖。一路风风光光,各国使者纷纷来拜,赏赐无数,为了让这些使者臣服,杨广特命武威、少女着盛装迎接,以彰显国力。

虽然此前顺道收拾了吐谷浑,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但其实除了河源郡短暂控制外,其余皆未真正收回,所以不久后吐谷浑打回,隋军全无抵抗之力。

翌年,杨广回到洛阳,各国使者来朝,杨广为了牌面,集乐者一万八千人,举行盛大表演,又令各街装饰店铺,屋檐式样要整齐划一,并设帷帐,摆满珍宝,商人须着华服,就连卖菜的也要用龙须席铺地。

规定有胡商路过酒食店时,店家必须邀请入内,好酒好饭,不收分文。而这些胡人都是机灵鬼,见到用丝绸裹树,不免发出疑问,“为何不把这些给穷人做衣服?”

集市商人无言以对,除了杨广自己,都觉得荒唐。

因此前巡边时,杨广在突厥人帐内见到了高句丽使者,而高句丽又不来朝贡,杨广决定发兵亲征。此间有诗《饮马长城窟行》: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台小子智,先圣之所营。

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

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

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

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缘岩驿马上,乘空烽火发。

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

释兵仍振旅,要荒事方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公元611年,杨广下诏发兵辽西,征调士卒一百一十三万余,对外号称两百万,陆军绵延九百六十里,设左右各十二军,每天发一军,出兵就整整用了四十天。水军由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统领,欲取平壤,战舰首尾相接数百里,出师之盛,可谓空前。

然而这一仗,杨广却打得稀里糊涂,陆军渡水时死了一部分,攻城时又死了一部分,待辽东城要破时,杨广却下令,只要高句丽请降,便停止攻击。

于是就出现了诡异的一幕,高句丽守不住便举白旗,隋军只能眼睁睁看着对方将城池修补好,然后再打。因此这一仗整整打了五个多月,最终遭遇惨败,无奈班师。

同时,来护儿的水军因冒进中埋伏,只有数千人返回,同样铩羽而归。

公元613年,杨广不甘心,再征高句丽,双方皆伤亡惨重,此时各地起义军不断,最先揭竿的就是“知世郎”王薄,还编了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锦背裆。

长矟侵天半,轮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存疑)

同一年6月,一封奏报传到杨广手中,杨素之子杨玄感反了,杨广震惊,无奈只得仓皇撤军。

时李密为杨玄感献上中下三计,杨玄感却以下计为上策,围攻洛阳。洛阳守将樊子盖精心布置,杨玄感未能速取,正当战事胶着之时,杨广在撤军途中命屈突通、宇文述前去救援,来护儿也在此时赶回,于是杨玄感遭遇大败,命其弟杨积善斩其首级,献于朝廷。

为此,杨广杀受牵连者三万余人,连受粮的百姓也未放过。

不可思议的是,随后杨广下诏,三征高句丽,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远。出乎意料的是,高句丽因损失惨重,无力再战,遂上降表,杨广很满意,遂班师。平壤指日可破,来护儿收到诏令后,气得发疯。

公元615年,杨广北巡长城,突厥始毕可汗率军攻破39座城池,将杨广困至雁门月余。后杨广修书向始毕可汗妻子义成公主求救(联姻而嫁),这才得以保命,后援军相继赶到,突厥方才撤离。

翌年,杨广不顾群臣反对,巡幸江都,半数宫女因无法随驾,纷纷挽留,甚至劝杨广再征辽东。杨广有诗:

我梦江都好,征辽亦偶然。

但存颜色在,离别只今年。

此时的大隋,已经千疮百孔,而杨广却夜夜笙歌,寻欢作乐,上谏的大臣或罢或贬,人心尽失。

公元618年,杨广打算迁居丹阳宫,骁果军因思念故土,遂推宇文化及为首,发动叛乱,杨广被令狐行达缢弑,终年五十岁。

大隋至此灭亡,纵观杨广称帝这十四年,政令层出不穷,本想大干一场,却被大干一场。而这一切,皆因不得民心,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来源:轻轻子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