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王滩,得名于八尺江中段猫头山下的大王庙,现在的大王庙旧址已经淹没在大王滩水库的夏季水位20米下水底。据调查走访当地居民称:大王庙建在八尺江西岸猫头山下约200平方米的一级台地上,台地的坡地斜线距水面100多米,斜角约30度,原有庙的建筑进深一间、面阔三间、面
(一)大王滩与其大王庙的特别之处
大王滩,得名于八尺江中段猫头山下的大王庙,现在的大王庙旧址已经淹没在大王滩水库的夏季水位20米下水底。据调查走访当地居民称:大王庙建在八尺江西岸猫头山下约200平方米的一级台地上,台地的坡地斜线距水面100多米,斜角约30度,原有庙的建筑进深一间、面阔三间、面积约30平方米,庙后有三块巨石,庙里所立的诸神,所谓何人已经无法了解;庙宇在没有建水库之前的民国时期就已倒塌。由此至现在的大王滩水库乱石滩极多,行船非常困难,是没堰坝时极易覆舟的地方。
大王滩上的大王庙位置示意图
大王滩水库
大王滩上的大王庙已经湮没在水库地下
据南宁市良庆区三坡村93岁的潘发扬老人描述,其十岁左右,曾看见八尺江有帆船来往,运送的是罐缸与日杂用品之类的东西,看见船家停船到庙里上香燃炮祭拜;又据慕村82岁的苏林基老人描述,其在八、九岁时,已看不到江面上有船的来往,大王庙已经倒塌,已经没人到庙里上香祭拜;而且两位老人均表示,他们小时候大王庙附近的村民一般都不到庙里进香,村庄大人也严禁小孩儿童到庙里玩耍,说明大王滩上的大王庙,主要功能是保佑船民水上交通安全的。两位老人对八尺江水运的描述也说明了,八尺江船运活动最晚至民国后期已经停止;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之后,八尺江的水运已经不复存在。
1.大王滩的形成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大王滩在建水库之前,八尺江河流穿过凤凰岭和猫头山峡谷,形成峡谷险滩,据民间传说,人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和过往船只的平安,在峡谷旁建了一座大王庙,故称大王滩。
大王滩坝首的风景如画
另一个传说,更具神话色彩:在古代,南宁,当时叫邕州,要建城墙了,由于邕州周边没有石头,需要到十万大山取石,但由于时间紧,官府只给民夫十天的时间,可是民夫到了十万大山已是九天过去了,一天时间,那么艰巨的任务,没神力相助,是怎么也完成不了的。民夫只好请求神仙大王帮忙,神仙大王看到了民夫的艰辛与诚意,便答应了。只是神仙大王的法力到了夜晚才能使用。
八尺江的位置现在仅仅看见岸边的石块了
天黑后,大王开始施法运石,由于八尺江江面不宽,只能分批次驱石到邕州城,可惜最后一批石头到了八尺江的凤凰岭和猫头山之间时,天已发亮,石头就被迫留在那个地方了,形成大王石头险滩。
八尺江的险滩已经被水库淹成水路坦途
2.大王滩上游的凤亭河也有一个神话传说
古时候,八尺江常闹洪灾,两岸百姓苦不堪言。有位赤脚大仙云游到此,决心解民于倒悬,意欲在八尺江源头移山截流,造湖蓄水。他连夜施法,从十万大山赶来许多石山,要在三更前赶到龙头山下堵塞水口。不料此事惊动了花坪村的土地神,土地神恐怕水口被堵后水淹花坪村,于是学公鸡啼叫,赤脚大仙赶山刚到村前山梁歇息,突然听到全村公鸡齐鸣,以为三更时辰已到,赶快加大法力,但是石山落地生根,任凭如何施法,再也赶不动了。
凤亭河水库被淹没的大石头
神仙见前功尽弃,一怒之下,举斧朝巨石劈去,再踹上一脚,愤然离去。现在石壁顶端留下一个仙人的巨大脚印,平直的壁面,便是当前斧劈所致。
3.两个神话故事的意义
古代人民借用神仙的力量来宣泄自己想象的力量。在古代,八尺江是可以行船的,八尺江的上游滑石江,离北部湾水系的那蒙江相距不远,两水之间,有水路相通,过屯六水利枢纽,不用翻越陆桥,邕州与钦州在古代就能行船相互来往。
凤亭河水库下游段
八尺江上游有两条水,东南与西南分叉而行,故事一的滑石江通康力水过屯六水利枢纽,往那蒙江至钦州,而故事二的是凤亭河,过龙楼溪的水利枢纽,通往瀼州(今上思县),是唐代以前,由邕州至交州(今越南河内)的水路通道。水路逐步开辟成陆路,是在唐代以后的事情了,有唐代邕州刺史蔡京诗“假节邕交道由吴溪”为证。诗中所谓的“邕”是指邕州,所谓的“交”是指交州,今越南河内。越南当时属于唐朝的国土。
4、大王滩上传说的“同川共浴”
在大王滩水库下游的美女山还有一个类似于古代壮族先民“男女同川共浴”的故事。说的是在美女山下有一群美丽的仙女,下凡到美女山下的八尺江洗澡沐浴,被八尺江流域附近壮族小伙子知道后,便相约与美女同川共浴,繁衍后代,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
大王滩上美女山的位置
在古书里同样有这样的描述。①《尚书大传》:“吴越之俗,男女同川而浴”。②《汉书·贾捐之传》:“骆越之人父子同川而浴,相习以鼻饮。”③《汉书·五行志》:“越地多妇人,男女同川,淫女为主,乱气所生,故圣人名之为蜮”。④《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交趾地区越族“男女同川而浴,故曰‘交趾’。”④南朝梁简文帝《南郊颂》:“于是龙光之地,日浴之乡,紫舌黄支,头飞鼻饮。”⑤应劭《风俗通义校释》:“君臣同川而浴,极为简慢(蛮)。《搜神记》及《鸿范五行传》曰,蜮射生于南方,谓之短狐者也。南越夷狄,男女同川而浴,以女为主,故曰多蜮。蜮者女惑乱之气所生。”⑥《旧唐书》卷四十一《地理四·邕管·贵州》有“乌浒之俗,男女同川而浴。”
在宋明清的古籍里,依然有“男女同川共浴”的记载。如①宋邢昺疏《尔雅·释地》“六蛮”中:“蛮者,《风俗通》云:‘君臣同川而浴,极为简慢。’蛮者,慢也。其类有八。李巡云:……八曰旁春 。”②宋《太平广记》记载其“男女同川而浴,淫以女为主,曰‘多蜮’。”③张华《博物志》:“有野女群行觅丈夫,裸祖无衣服。”④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有一则《同川浴》“见老少男妇俱解衣入水,拍浮甚乐。”⑤清朝吴震方《岭南杂记》“是其游历广东等地的所见所闻,在当年的粤西一带,女人每年的阴历四月即到河里裸浴,一直持续到阴历九月。”
这些都说明了,“同川共浴”的风俗,在明清时期都在广西的少数民族地区流行。
5、汉人也有“同川共浴”
其实,洗澡也一直是汉族的传统习惯。洗澡讲卫生,都是中华民族的文明象征。中国泡澡纳凉历史悠久,依宋人高承《事物纪原》中的说法:中国人在“三皇五帝”时代,便出现了洗澡文化,高辛氏开中国人洗澡之先。在古人眼里,洗澡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有时还很神秘、神圣,大有讲究。古时洗澡必更新衣,甚至连洗澡的频率和次数都有规定。来了客人要先请其沐浴,之后才摆筵席招待,现代人称宴请远方来客为“洗尘”,便是此俗遗风。
在汉代,规定公务员每5天要洗一次澡,届时大小官员全都放假回家。轮到洗澡的日子叫“休”,这也是现代公务员放假制度的滥觞。到了盛夏,有的干脆放长假,方便大家回家沐浴、避暑。
古人洗澡等级分明,男女尊卑不可混浴,现代时尚夫妻间悄然流行的“鸳鸯浴”在早期是严格禁止的,否则是“失礼”。在周代,时人的道德行为准则之一,便禁止夫妻洗鸳鸯浴。《礼记》是汉代人选编的记录先秦时期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的重要论著。其中的《内则》中便有这方面的文字,洗澡时男女“不敢共福浴”。
《史记·殷本纪》中找到描述:“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商鞅第二次变法提出:“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这项改革是很成功的,商鞅也为此最自负。他说:“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
在《孔子集语》·卷十的《尚书大传》里,“子曰:吴越之俗,男女同川而浴。其刑重而不胜,由无礼也。中国之教,内外有分,男女不同椸枷,不同巾栉。其刑重而胜,由有礼也。语曰:夏后不杀不刑,罚有罪而民不轻犯,死罚二千鸞。”
以上的史料说明,在汉族地区“同川共浴”的大规模活动,在周朝就有禁止了,当然这也挡不住,这种风俗在宫廷与富人家的流传与蔓延。最为典型的便是唐明皇与杨贵妃在华清池的“鸳鸯浴”。
(二)“八尺江”的来历
1.八尺江的得名
据本次调查,在未建库之前,八尺江全段江流是比较宽阔和适应走船的,只有现在南宁市良庆区那花村上游至那髻村下游一段约两公里长的河道,上下分别有“公濑潭”与“母濑潭”,水极深,两潭之间水路两岸石牙林立,江面宽仅为“八尺”(虚数),有一跃能过的感觉,故名“八尺江”。八尺江是邕江由西南流向东北的两条支流之一,入邕江口在南宁邕宁区蒲庙镇;另一条为良凤江(古称如和水,因隋唐时期钦州管辖的如和县而得名)入邕江口在南宁亭子墟南面。据实地考察,八尺江应该是汉唐时期及更早的“邕(州)钦(州)故道”与“邕(州)交(趾)故道”。
得名八尺江位置的两岸石头尤凸出水面
2.八尺江的支流
八尺江由东向西顺时针环转,较大的支流有:①那莲江——明朝时起,那莲江口,设有那莲墟,在还没有蒲庙镇的时候,那莲墟上是管理八尺江水域的北边要道。在八尺江口相传有两个“蒲庙”来历的传说:在八尺江的邕江出水口,有一次在发大水的时候,上游冲来一尊木雕神像,老在江口上漂浮,打转转,后来民众就把神像请到庙里供奉起来,后来民众就把供奉浮来的神像的庙宇,称之为“浮庙”,又因“浮庙”与当地的平话蒲庙语音相同,故称为“蒲庙”。另一个传说是“婆庙”,更有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教化功能,有待下一章节讲解。
那莲墟盐埠码头
从雷公岭向北远眺百济镇
②新江河——源出帽子岭,岭下有水库一座。其支流河那威河、那岳河水尾通过百济镇,可以到达与钦州长滩河的分水岭雷公坳,到达茅岭江北部湾水系,明代以后南宁的食盐,大多数由此经过。那莲墟也在其江口一带。
③滑石江——是八尺江上游东面最大的源头。滑石江从公安村开始,通过八百、康力、桥头等村庄的水路到达屯六水利枢纽,由屯六接那蒙江经晓村、铜鼓、南晓、南焕、那兰、团苏、北给、大满、大拟、那袅、那蒙等村镇,再接茅岭江出北部湾。是唐代以前由邕州前往钦州主要的水运交通线路。
与滑石江对接的钦州水域那蒙江
④凤亭河——是八尺江上游西面最大的源头。古代由邕州(今南宁)前往古瀼州(今上思)的水路(部分为陆路)有两条:一条由八尺江上游在公安村分流,上溯凤亭河至上思县通贞屯,接上思县龙楼溪,上溯龙楼水利枢纽遗址,与上思东面的念伦溪对接,到达上思县城的明江,明江南面十万大山有汉马援伏波将军的旧营寨(《光绪版·上思州志》)。一条由发源于南宁市江南区苏墟镇岽岗岭的良凤江,良凤江是另一条唐宋时期的“邕(州)交(州,今河内)古道”从南宁江南区三叠石半岛入口经大沙田、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吴圩镇、平况、新隆、到达延安镇,翻过大王岭西面山坳,可南下那琴陆路直下上思县。
凤亭河坝首风光
⑤那元河——八尺江西侧的营上岭北侧,入口接八尺江,发源于上思县那琴乡的米龙山、岽兴山、求雨山,河流长约45公里。河水一支流“平江”,江流长约22公里,发源于扶绥县山圩镇东南面的丘陵地带,东流至平葛村接那元河。
那元河上游的盐商私塾的清代建筑
据查,八尺江的支流滑石江与凤亭河一东一西,在唐代是与其上游对接的北部湾水系那蒙江、郁江水尾明江是有运河沟通的,这与唐代在现在的钦州、上思县地域,设置钦州与瀼州治所,所经过的水路有很大的关系。现在虽然已时过境迁,但如果到实地考察,其水系的沟通痕迹,仍依稀可以看得到。十分期待未来有进一步的考古发现。
来源:小沫爱讲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