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Hello,大家好!我是知行合一!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在不断切换身份,是父母的孩子,也是孩子的依靠;是职场中的执行者,也是客户信赖的伙伴;是朋友倾诉心事的对象,也是团队中承担责任的一员。但很多人活得疲惫,并非因为能力不够,而是常常让“自我情绪”凌驾于“角色责任”
Hello,大家好!我是知行合一!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在不断切换身份,是父母的孩子,也是孩子的依靠;是职场中的执行者,也是客户信赖的伙伴;是朋友倾诉心事的对象,也是团队中承担责任的一员。但很多人活得疲惫,并非因为能力不够,而是常常让“自我情绪”凌驾于“角色责任”之上。当医生因怕麻烦而敷衍病人,当老师因心情不好而迁怒学生,角色的使命就被削弱了,内心的愧疚也随之而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员的自我修养》中提到,真正的表演不在于伪装,而在于真诚地进入角色。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生活——学会清醒地扮演好每一个身份,才能摆脱情绪的束缚,把精力集中在该做的事上。
生活中的许多困扰,归根结底都来自身份之间的冲突。下班后想休息的“我”,和必须辅导作业的“家长”产生矛盾;工作中想逃避的“我”,与需要完成任务的“员工”发生对抗。这种自我与角色的拉扯,让人既无法彻底放松,又难以全心投入,最终陷入内耗。面对领导时,我们想直言不讳,却忽略了“下属”的职责;安慰朋友时,我们想倾诉自己的烦恼,却忘了“倾听者”的定位。问题的关键,往往不是别人不懂我们,而是我们没有在合适的场景激活正确的角色。
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就是“扮演法”。这不是虚情假意,而是一种成熟的生活智慧。首先要清楚每个角色的核心是什么——父母的角色不是控制,而是陪伴与引导;服务者的角色不是应付,而是解决问题。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就能从“我觉得累”转向“这个角色需要什么”。其次,要学会暂时放下情绪,不让“委屈的我”“愤怒的我”干扰角色的履行。客户发火时,先不急着反驳,而是问自己:“作为服务者,此刻该怎么做?”这不是压抑,而是选择更负责任的回应方式。
更重要的是真诚体验。扮演不等于敷衍,而是真正代入角色的立场去感受。做父母时,不只是命令孩子听话,而是体会他们的困惑与需求;做同事时,不只是完成分工,而是理解团队的整体目标。这种投入会让角色变得自然,就像优秀的演员不会觉得自己在“演”,我们也能在真诚扮演中找到内心的安定。
《大明王朝1566》中吕芳对冯保说“思危、思退、思变”,其实正是“扮演法”的实践路径。遇到冲突时,先回归自己的角色,看清目标,这是“思危”;再尝试站在对方角度思考,理解其立场,这是“思退”;最后带着新的认知重新行动,调整策略,这是“思变”。这个过程让我们从情绪中抽离,转而聚焦于解决问题。
人生如戏,但“演技”不是虚伪,而是对每个身份的尊重。真正的做自己,不是放任情绪,而是在每一个角色中都做到真诚与担当。当我们学会用心扮演,生活反而更加踏实与自由。
来源:晓妙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