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滴鱼因这张照片在网上走红,但在水里,它们看起来完全是另一种鱼。当从海洋深处被带到海面上,它们的身体组织就会受损。摄影:KERRYN PARKINSON/NORFANZ/CATERS NEWS VIA ZUMA PRESS
水滴鱼因这张照片在网上走红,但在水里,它们看起来完全是另一种鱼。当从海洋深处被带到海面上,它们的身体组织就会受损。摄影:KERRYN PARKINSON/NORFANZ/CATERS NEWS VIA ZUMA PRESS
撰文:Liz Langley
2013年,水滴鱼被“丑陋动物保护学会”(Ugly Animal Preservation Society)票选为“全球最丑动物”。这一选举旨在唤起人们对部分不完全像熊猫一样可爱的动物的关注。水滴鱼能入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只见过它那张仿佛正在融化一般的热门照片——而照片上的它已经死掉了。
命运是何其多变。今年三月,在一项为提高生物多样性发声的年度竞赛上,水滴鱼又摘得了“新西兰年度鱼类”的桂冠。
然而实际上,“红人”水滴鱼在它们生存的深海里,并不是大家了解和喜爱的那副样子。
让水滴鱼布罗比先生(Mr. Blobby)为人所知的肖像是在2003年一次科考中拍摄的,当时,考察队正在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之间的太平洋海域拖网作业,部分水滴鱼生存在那里。布罗比先生和其他几千只动物动物一起被网了上来。
要研究生活在如此深度的冰冷海水里的动物十分困难,因为它们长时间待在“从大陆架伸向深海的栖息地上。”明尼苏达州圣克劳德州立大学(St. Cloud State University)专门研究鱼类进化的生物科学教授马修·戴维斯(Matthew Davis)说。
因为水滴鱼活动的地方太深,因此十分罕见,不过它们与大部分鱼都不同。
它们没有鳞片,而是长着松弛的皮肤。那层皮肤与海洋的压强一道,保持着水滴鱼的形状。但离了海洋环境以后,它们往往会散架。
在水下,水滴鱼有着大大的脑袋和锥形的身体,就像一只蝌蚪。图源:NOAA / MONTEREY BAY AQUARIUM RESEARCH INSTITUTE / SCIENCE PHOTO LIBRARY
水滴鱼到底长什么样子
许多底栖(也就是居住在海底的)鱼类由于被网缠住了一段时间,又从如此深度被拖上来,因此皮肤组织受到损伤,戴维斯说。
布罗比先生在水深1013—1338米的地方游荡(海面200米以下就没有太多光线了)。在这样深的地方,海水冰冷刺骨,因此将一条鱼从这里迅速带上海面就像“加热某个用胶水黏在一起的东西,于是胶就开始融化了。”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下属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的海洋脊椎动物馆藏管理员本·弗雷波(Ben Frable)说。
也就是说,水滴鱼在它们天然的环境里并不真的像正在融化的冰淇淋。在水下,它们的外形就像蝌蚪:前头大,越向尾部越小,构成锥形。
弗雷波说:“它们身体的前半段演化得基本上就是一颗巨大的脑袋。”它们获取食物的策略是等食物从面前游过或爬过,然后“迅速张大嘴,产生吸力,将小鱼或无脊椎动物这样的猎物吸入口中。”
除了用皮肤替代鳞片,它们还有其他特别之处。
大部分硬骨鱼长有鱼鳔,也就是由气体充盈的器官,这能帮助它们漂浮。水滴鱼则像鲨鱼一样,没有鱼鳔。作为补偿,它们身上除了鳞片,还减去了一些重物,例如肌肉组织和沉重的骨架。
弗雷波说:“它们骨化程度很弱,没有骨骼分明的骨头。”
从生存角度来说,这些调整合情合理。它们不需要肌肉来保证速度,也不需要鳞片提供保护,因为它们几乎没有天敌。弗雷波提到,它们还有一个细胞外基质——一层基本由水构成的组织,可能是为了提供一定结构和浮力,同时,它们通常很少移动,以此来节省能量。
毕竟,身处弗雷波口中“地球上最大的栖息地”,谁知道下一餐何时会飘然而至呢?
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