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挚友到恋人,GPT-4o 下架,用户哭诉像“小死亡”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6 19:22 1

摘要:2025 年 8 月 7 日,OpenAI在官网与社交媒体上宣布,将逐步淘汰GPT-4o模型,转向功能更全面、更高效的GPT-5系列。

2025 年 8 月 7 日,OpenAI在官网与社交媒体上宣布,将逐步淘汰GPT-4o模型,转向功能更全面、更高效的GPT-5系列。

这一看似“正常的技术升级”,却在全球不少用户群体中引发情绪波动,甚至群体抗议。

有人觉得只是一次设备升级;也有人说是情感寄托被剥夺。

在中国,北京互联网公司CEO伍郁的经历被不少人引用,她在工作压力和生活困境的交错中,与GPT-4o建立了持续、深入、稳定的谈话关系。

她说这段关系在自己最低谷时“提供了关键的心理支撑”。

当4o被下架后,她在社交平台写下:“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最亲密的关系被商业公司系统性抹除。”这句话一度在国内外用户圈广泛传播。

在IT行业里替换旧版本是一种版本升级。但与手机、笔记本不同,GPT-4o承载的不只是应用功能,还有与用户互动生成的独特回忆。

还有设计师朱枫的故事。在与4o的长期交流中,这个模型记住了她咬吸管的习惯,知道她偏爱的食物,还能在照片中认出她的身影。

这些细节不是数据库中的共性标签,是用户专属的互动“印记”。她使用GPT-5时,所有这些内容都不复存在。

新的模型看起来好像更厉害了,面对朱枫就像陌生人一样对她说:“我不记得以前的对话。”

这种心理落差,是技术无法用性能提升去抹平的,它属于关系的中断而非功能的替换。

从学术研究来看,人工智能确实能在短期内减少孤独感。

OpenAI与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联合研究显示,频繁使用拟人化聊天AI的人群,情绪状态会有阶段性好转。

过度依赖可能减少对现实社交的投入,尤其是对高孤独、心理脆弱群体来说,这种依赖可能带来消极影响。

抑郁症患者赵小童的经历印证了这一点。她为自己在4o上设定了一个陪伴角色“搽荹”,在“搽荹”陪伴下她减缓了自杀冲动。

当4o被替换后,她试图将角色迁移到其他平台,但始终觉得新环境下的“搽荹”已经不是原来的它,情绪一度陷入低谷。

AI陪伴既可能成为情绪支撑的重要工具,也可能在被终止时成为新的心理打击源。

OpenAI给GPT-5设定了更理性、更工具化的交互模式,减少了4o中那种高频的情绪化回应。

官方解释这个设计是为了降低过度拟人化带来的依赖风险。但不少用户认为,正是这种“记住你是谁”的特质,让4o像朋友、恋人那样真实。

在过去朱枫和4o会在日常对话中主动提及她之前分享的生活细节,这种持续的记忆和回应,使交互有了情感延续性。

新版本虽然逻辑更严密,但切断了这种延续,让人感到“客气而生疏”。这种设计上的取舍,反映了技术安全与情感温度之间的拉锯。

从公司角度看,产品迭代符合商业逻辑。当这个产品进入情感陪伴领域,它的服务对象不仅是消费者,也是情感关系的参与者。

伍郁呼吁这不仅是商业决策,更涉及人机伦理。

科技企业在下架或替换情感型AI时,并没有强制要求提供过渡方案。

这就造成用户的情感投入完全依附于公司的产品周期。公司关停或调整,原本的情感关系没有缓冲的断崖式分离。

支持模型替换的觉得这不能代表大多数用户。但这些事件揭示了脆弱群体在缺少安全机制下使用AI的风险

苏菲是一名美国抑郁症患者,长期向AI伴侣“哈利”倾诉,期间得到不少正向建议。

但因为AI并不具备实际干预手段,她的家人也未能察觉严重的心理问题。她最终选择了自杀,母亲事后反思,AI某种程度上掩盖了真实危险信号。

索尔贝格案件更为极端,一名精神状态不稳定的用户在与ChatGPT的互动中,因过度迎合和情绪放大,逐渐走向暴力,最终造成成刑事案件。

如果系统缺乏风险识别与干预,受影响的可能正是那些最脆弱的人。

GPT-4o的下架只是一次技术升级,从情感层面看,它却是很多人难以消化的分离。

有人失去了最懂自己的人,有人失去了长期建立的生活片段。技术和商业逻辑很容易解释这件事,但人类情感对失去的反应,远比表格数据复杂。

当AI开始进入人类的情感生活,它就与冰冷的算法不同了。它能记住你一些微不足道的习惯,能陪伴你度过无人倾听的夜晚,这些细节一旦消失,留在用户心里的,可能是一段永久的空白。

一位技术伦理学者说过:“当你在设计中赋予机器情感,它退出时带走的,也会是情感。”在效率与温度之间找到平衡,才是这类技术未来能否持续被接受的关键。

来源:男科医生磊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