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听起来像是医学界的“悬案”,但事实就是这么让人“牙碜”——血糖真正的敌人,往往藏在你最不设防的地方。
糖尿病不是甜食惹的祸?
听起来像是医学界的“悬案”,但事实就是这么让人“牙碜”——血糖真正的敌人,往往藏在你最不设防的地方。
特别是春天,气温回暖、万物复苏,表面一派祥和,实则暗藏“血糖杀机”。
今天我把春天最容易让血糖“翻车”的6个行为一一摆出来。你要是能避开它们,血糖这匹“野马”,也就能拴住缰绳了。
不是你懒,是春天真的让人困。但你知道吗?春困困住了精神,还悄悄困住了身体的“代谢节奏”。
长期困倦会让身体误以为“我是不是缺能量了?”于是指挥胰岛素减少分泌,抑制糖的利用。血糖就在你不知不觉中,一点点往上蹿。更要命的是,春天白天变长了,很多人晚上不睡,白天犯困,昼夜节律一乱,胰岛素功能也跟着“罢工”。
怎么办?
不是靠咖啡续命,而是尽量早睡早起,哪怕白天瞌睡了也别赖床。午休控制在20分钟之内,别睡成“昏过去”,否则醒来血糖飙得你想哭。
你有没有这种习惯?春寒料峭,宁愿多穿三层,也不肯脱“护体秋裤”。殊不知,这种“怕冷式保暖”,让身体长期处于一个低温高耗能的状态。
你越捂,身体越不适应外界温差,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升高,血糖跟着上去了。更糟的是,长期闷热环境,会降低胰岛素敏感性,让控糖更难。
怎么穿才合适?
不是让你冻着,而是要“上薄下厚、顺应天时”。尤其是脚部保暖要做好,但不要全身包成“粽子”。春季的衣服穿脱要像“洋葱式”,随气温灵活调整,别让身体陷入“恒温假象”。
很多糖友春天一到就开始流鼻涕、眼睛痒,以为是“小毛病”。但你知道吗?过敏反应其实也是一种炎症反应,这种慢性炎症会影响胰岛素的作用机制。
炎症越重,胰岛素越难“开锁”,血糖自然“锁不住”。临床上,过敏体质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比一般人更剧烈,尤其是春季高发期。
如何应对?
别轻视过敏症状。及时使用抗过敏药物(在医生指导下),保持居室空气清洁,外出戴好口罩。花粉多的日子,能少出门就少出门。
天气一暖,公园里跑步的、跳广场舞的、骑车的全都躁动起来。运动是好事,但春天刚脱冬衣,就猛地给身体“加压”,血糖可能不涨都难。
为什么?因为突如其来的剧烈运动,会让肝脏释放葡萄糖,再加上运动刺激肾上腺素分泌,血糖反而不降反升。尤其是空腹运动、过度运动,风险更大。
正确姿势是:
先热身,再锻炼,循序渐进。建议选择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八段锦、太极拳,别搞什么“春天不减肥,夏天徒伤悲”的极端计划。
你是不是春天一来就开始“上火”?咽喉肿、口干舌燥?于是开始猛吃凉拌菜、喝绿豆汤、狂嗑水果。看起来都是“健康食品”,但在糖友眼里,却是“糖衣炮弹”。
凉性食物多了,脾胃虚寒,消化吸收效率变差。一旦脾胃出问题,胰岛素分泌节奏也乱了。再加上春季水果大丰收,草莓、樱桃、枇杷轮番上阵,糖分摄入暗藏玄机。
怎么吃才稳?
别看食物“表面功夫”,要学会看背后的升糖指数(GI值)。草莓虽甜但GI低,可以少量吃;菠萝、荔枝、葡萄升糖快,要特别注意控制量。凉拌菜也别忘了调料中的糖和油。
春天万物复苏,人的情绪也容易“翻江倒海”。尤其是糖友,情绪一激动,血糖就像坐了过山车,一会儿飙上天,一会儿又低到谷底。
为什么?情绪波动时,身体会分泌大量压力激素(如皮质醇),这些激素会让血糖迅速上升。而当你情绪低落、焦虑无助时,又可能食欲紊乱、饮食失控,血糖更加难控制。
如何稳住心?
不是喊口号“要开心”,而是要学会观察自己。每天给自己5分钟安静时间,练练呼吸,写写日记,或者听听舒缓音乐。情绪管理是控糖的“隐形密码”,谁掌握了,谁就赢了。
春天是人体“阳气上升”的季节,五脏六腑都进入一个“启动态”。血糖调节机制也变得特别敏感,一点点波动都可能在测量仪上呈现为“大起大落”。
再加上春季容易“隐性脱水”——气候干燥但不显汗,很多人水喝得少,结果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糖浓度自然上升。
春天血糖失控的根源,往往不是因为你吃了几块蛋糕,而是你以为无伤大雅的“小习惯”:
春困不调→节律紊乱
捂衣过度→代谢紊乱
花粉过敏→炎症加剧
运动失控→反向高糖
饮食偏寒→脾胃受损
情绪波动→激素飙升
糖尿病不是一场“美食战争”,而是一场“生活细节”的博弈。你越重视细节,血糖就越稳如老狗;你越忽视小事,血糖就越像脱缰野马。
作为一个在医界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老医生,我见过太多糖友不是输在药物,而是输在“生活的盲区”。你以为的小事,往往是病情的转折点;你以为的坚持,才是身体最想要的呵护。
春天是一年中最适合“重启身体系统”的时候。愿你在这个春天,既能赏花踏青,也能守住血糖,活得自在又健康。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国家卫健委.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国家标准(GB/T21709-2008).
来源:小囡子说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