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闲 | 停笔时刻,绘画中的留白哲学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6 19:03 1

摘要:在画室的一角,未完成的画作静静躺在画架上,笔搁在一旁,仿佛在等待。许多初学者会为此感到不安,认为这是懈怠的证明。但那些经验丰富的画家知道,有时候最富有创造力的时刻,恰恰发生在画笔放下的瞬间。

青学

艺术学硕士

高级工程师

西安美术家协会会员

西安盛唐书画艺术研究院理事

乙巳秋凉画闲

青学

时隔两三月,

再拿破笔头。

窗外初秋雨,

纸上乡间凉!

^《秋凉》49X31cm,国画,

落款:青学,钤印:青学(朱文)

在画室的一角,未完成的画作静静躺在画架上,笔搁在一旁,仿佛在等待。许多初学者会为此感到不安,认为这是懈怠的证明。但那些经验丰富的画家知道,有时候最富有创造力的时刻,恰恰发生在画笔放下的瞬间。

靑學

,赞7

绘画不必是日复一日的机械重复,暂停不是中断,而是绘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思考阶段——这是被太多人忽略的艺术真理。

当下弥漫着一种近乎狂热的“每日必画”崇拜。社交媒体上充斥着“连续绘画365天”的挑战……“量变引起质变”的逻辑被简单化了,将绘画简化成了肌肉记忆的训练。十九世纪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就曾在日记中抱怨这种倾向:“他们以为艺术是手上的功夫,却忘了它首先是头脑中的风暴。”

艺术史上有不少杰作是诞生于间歇之后。塞尚会在绘画过程中突然离开画室,到普罗旺斯的山间行走数小时;归来时,他能以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作品。文艺复兴大师达芬奇创作《最后的晚餐》时,常常整天不动笔,只是在米兰的街道上漫步思考;他绘制《蒙娜丽莎》更是断断续续花费了十六年光阴。英国画家弗朗西斯·培根的工作方式极具启示性——他会长时间凝视空白画布,有时持续数日,等待那个"必须画"的冲动降临。他说:"我像站在悬崖边等待被推下去。"这种看似被动的等待,实则是主动的酝酿。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会在不同光线条件下反复绘制同一主题,其间有大量的等待与观察时间。他曾说:"我花了四十年时间才发现,干草堆的真正颜色不是黄色。"这种发现不可能来自不间断的涂抹,而必须通过观察—暂停—再观察的循环。

中国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三远法"理论,强调观察与构思的重要性:"远望以取其势,近看以取其质。"这些艺术史上的巨人,无不懂得停笔的价值。中国明代画家董其昌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认为艺术家的修养与见识比单纯的技巧练习更为重要。日本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在七十多岁时暂停创作,隐居修心,随后创作出了影响梵高、高更等后印象派画家的《富岳三十六景》。这些暂停不是创作的中断,而是艺术生命的深呼吸。


暂停绘画时的思考,是一种更为深刻的创作活动。当双手停下,眼睛开始真正观察,心灵开始真正感受。神经科学研究显示,当人们停止专注执行某项任务时,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反而更加活跃,这正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生理基础。通俗的讲,应该就是灵感突现。

苏轼观文同画竹时感叹:"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正是指这种通过沉淀而达到的内在明晰。

将"不必每日作画"的理念融入实践,需要智慧与方法。建议建立"观察日记"代替每日绘画,用文字或速记记录视觉感受;定期进行"创造性散步",在移动中让思绪与视野同步刷新;实践"间隔练习法",在密集作画后刻意安排反思期。


在崇尚效率与产出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理解艺术创作中的"留白"智慧。中国画论中有"计白当黑"之说,书法讲究"飞白"之美,音乐中存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休止符。绘画过程中的暂停,正是这种留白哲学的体现。它让创作有了呼吸的空间,让思考有了沉淀的可能。

下一次当你的画笔停下时,不必焦虑——那空白不是虚无,而是下一个突破的孕育之地。德国诗人里尔克在《给青年诗人的信》中所写:"要有耐心对待一切尚未解决的事情,要学会热爱问题本身。"

或许,绘画的真谛不仅在于我们画出了什么,还在于我们在不画的时候,成为了什么样的观察者与思考者。

来源:愙斋书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