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岁大叔肝癌晚期,作息规律不熬夜,医生:犯的2个错太致命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0 13:34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59岁这个年纪,说不上老,但身体系统确实开始慢慢退化,一些原本能自我修复的小问题,开始变得棘手。

有个大叔,平时看着还挺健康,不抽烟不喝酒,作息规律,晚上10点前必睡,早上六点多起床,饮食也清淡,家里人还挺自豪他这么自律。

可体检的时候查出来肝癌晚期,一家人都懵了。

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时,医生摇了摇头,说他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这病不是突然来的,是十几年一点一点堆出来的。

很多人看到这事的第一反应就是怀疑诊断错了。

但现实就摆在那儿,肿瘤已经压迫门静脉,体重掉了快十公斤,肝功能也开始紊乱。

这个病不是作息能挡住的。

真正让他走到这一步的,是两个生活里被忽略的细节。

一个是常年吃发酵腌制的东西,尤其是自家腌的咸菜、发豆腐乳这些;

另一个是多年不关注牙周健康,牙龈萎缩、牙结石堆积,口腔里的细菌一路影响到肝脏免疫。

关于腌制食品这个事,不少人有误解。

觉得那是传统做法,是以前没冰箱时留下来的生活智慧,还认为只要不咸就没事。

但很多人在腌制过程中根本没掌握好温度和时间,尤其农村家庭,用玻璃缸或者塑料桶发酵,里面的温湿度波动大,再加上空气中漂浮的真菌容易进入容器,亚硝酸盐浓度在短时间内就飙高。

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明确规定,腌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不得超过20mg/kg,但多地农村自腌食品抽检时,这个数值能飙到80甚至上百。

亚硝酸盐进入胃后,在酸性环境下和肉类食物中胺类物质反应,生成亚硝胺,这种化合物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确认的一类致癌物,尤其对肝脏、胃、食管影响最重。

一个数据可以佐证:在山东某县做的地方性食管癌流行病学调查中,那些常年每日摄入自制腌菜的中老年人,食管癌和肝癌患病率是不摄入人群的3.5倍。

这个风险在吃的方式上也有关,很多人把腌菜当主菜,一顿吃半碗,盐和亚硝酸盐双重过量,对肝脏代谢系统形成连续压迫。

另一个致命错误就更让人想不到了,就是忽略了牙齿健康问题。

很多人以为牙齿问题最多也就是影响吃饭、牙疼、掉牙,没意识到这跟肝癌有什么关系。

但现实中,越来越多研究已经发现,口腔微生物群落一旦失衡,会对肝脏产生远程影响。

尤其是牙周炎这种慢性炎症,会让细菌通过血液进入肝脏,引起肝组织的低度慢性炎反应,时间一长,肝细胞受到破坏,修复机制被激活,反复修复、增生,就容易出现DNA损伤和突变,最终引发肝癌。

一项2021年发表于《Journal of Hepatology》的研究就指出,牙周炎患者的肝脏炎症标志物(如ALT、AST)水平显著高于非牙周炎人群,其中ALT升高率高出37%。

而且,研究发现,口腔内厌氧菌如Porphyromonas gingivalis、Fusobacterium nucleatum等菌种的DNA,在肝癌患者的肝组织中被频繁检出,说明这些菌确实能从口腔迁移到肝脏。

这些细菌不但能引起炎症,还能激活肝星状细胞,让肝纤维化进展加快,一旦肝纤维化超过一定程度,肝细胞癌变的几率大幅提高。

这个59岁的大叔就是典型。

他牙齿早就有松动,刷牙经常出血,也从不洗牙,不管口腔卫生,十几年都没做过一次正规牙周检查。

嘴巴里长期存在炎症反应,牙菌斑和牙结石堆积成堆,细菌长年进入血液循环,肝脏代谢系统长期受损。

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肝脏在处理体内毒素时,是严重依赖血液中的细胞因子稳定性的。

一旦被这些细菌代谢产物干扰,肝细胞会不断释放炎症信号,反过来让局部细胞变得高度应激。

而这种“慢性应激”是肿瘤发生的土壤。

国际癌症研究基金会的一份2022年报告指出,在中国肝癌病例中,有13%-18%的患者存在严重牙周炎史,而这类人群的肿瘤恶性程度更高,转移率更高。

不管作息多规律,吃得多健康,只要这两个点没做好,肝脏始终处在高风险区。

尤其现在很多人喜欢吃传统发酵食品,还觉得是养生的象征,比如臭豆腐、豆腐乳、咸鱼、腌蒜头、泡菜之类,但这些东西在非工业条件下做出来的质量无法控制,风险远远超过它们带来的营养。

研究显示,农村家庭自制泡菜的亚硝酸盐含量在发酵第3天达到峰值,之后慢慢下降,但有些家庭发酵温度偏高,亚硝酸盐分解不完全。

甚至有些人喜欢在“还没完全腌透”的时候尝鲜,这个时候吃进去的亚硝酸盐浓度最高,对胃和肝刺激最大。

还有人每年都体检,以为能早发现早治疗,但多数单位体检项目只包含肝功能四项、B超一项,而这些项目的敏感度根本不够。

早期肝癌在B超上可能就几毫米,肝功能也照样正常。

要真想查得清楚,至少得做肝脏CT或者MRI,还得加上AFP和PIVKA-II这类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

但普通人根本不会主动要求这些项目,医生也不会每个人都推荐。

等发现了,往往已经到了三期以上。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很多人得病不在于生活太糟,而在于习惯性忽视那些“不疼不痒但持续异常”的信号。

就像牙龈出血、口气重、吃完发酵食物后胃部胀气这些,几乎都不会引起重视。

但就是这些信号,在医学上都属于慢性毒性负担的表现。

人不是突然生病的,而是身体早就在发出警告,只是没人听见。

[1]姚敏.肝癌晚期患者的疼痛控制与临终关怀护理体会[J].婚育与健康,2024

来源:老王健康Talk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