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夏天,一个看起来毫不起眼的AI产品悄悄在硅谷流行起来。它没有炫目的界面,不需要下载安装,甚至没有一个像样的“App图标”。却被Google、OpenAI等公司的员工频繁使用,在短短几个月内,用户发出的信息超过75万条。
今年夏天,一个看起来毫不起眼的AI产品悄悄在硅谷流行起来。它没有炫目的界面,不需要下载安装,甚至没有一个像样的“App图标”。却被Google、OpenAI等公司的员工频繁使用,在短短几个月内,用户发出的信息超过75万条。
这款产品叫 Poke,它不是我们印象中的AI助手,而是一个藏在iMessage对话框里的“小帮手”。不用你喊它、适应它,它就能帮你处理日常中的你总爱忘却又不能不管的小事。
如果说AI助手领域正在发生一场悄无声息的变革,Poke无疑是开拓者。
过去几年,许多人在生活中几乎离不开ChatGPT这类AI助手。你有问题,它给答案。但用久了你会发现,这些工具更像“顾问”——它们给建议,却不会替你做。
比如你问ChatGPT怎么回复老板的邮件,它会给你一段文案;但你还得自己复制粘贴到邮箱,再点发送。
Poke不一样。
当你在会议中,手机可能突然跳出一条消息:“你下午3点的会议改到了明天,要确认新时间吗?”你只需轻点一下,“确认”完成,日历自动调整,对方也同步收到信息。
它就像一个真正的私人助理,熟悉你的一切安排,知道你在忙什么,有什么待办,甚至会在你忘记之前提醒你。
很多人第一次听说Poke时的反应是:“就发发短信?这也能做AI助手?”
Poke团队的回答很妙:你每天都在发短信,为什么AI不能在这里帮你干活?你不需要切换App,不需要学习新界面,它就在你最熟悉的聊天框里,像朋友一样提醒你、执行你交代的事。
这个点子听起来简单,但背后却是对传统AI助手思路的彻底改变。传统产品要你打开一个新应用、输入提示语、理解AI是怎样运作的。Poke的逻辑是:你不需要学会用它,它要学会适应你。
所以用户不需要再记得“我该在哪里用AI”,而是像发信息一样自然地完成任务。你甚至会忘了这是在“用AI”。
在Poke封闭测试期间,一些用户开始减少使用ChatGPT。不是因为Poke回答得更聪明,而是因为它“更省事”。
比如你收到一张发票,Poke会说:“这张发票周五到期,现在付款吗?”你点“是”,付款完成到记录更新,整个过程不超过10秒钟。
这种“动手能力”,是传统AI助手难以做到的 。
当然也有人担心:没有App、没有控制面板,我怎么知道AI在干什么?
这正是Poke团队在设计中最重视的部分。Poke不会在后台偷偷做任何事。它所有的操作都必须通过对话获得用户明确授权。你说什么,它就做什么。
比如你说“帮我延后这场会”,它会列出新的时间选项;你点了之后,它才会去改日历、通知参会人。所有动作都在你眼前发生,没有“黑箱”。
这种“确认机制”,反而让人更有安全感。它不像一些AI助手那样让人担心“被越权”,而是始终在你掌控之中。
Poke的创始人 Marvin von Hagen 和 Felix Schlegel 早年一起参加编程比赛,还带队造出一台隧道掘进机赢得了埃隆·马斯克2021年发起的Not-a-Boring竞赛。他们不是第一次解决复杂问题,但这次,他们选择用最简单的方式。
他们起初也想做一个“AI邮箱工具”,但调研之后发现,用户不想再多学一个新界面。他们只想完成任务,不想再多开一个应用。
于是他们把AI藏进了短信里,让它像隐形人一样干活。你需要它时,它在;你不需要时,它安静地待着。这种“低存在感”的AI,反而赢得了用户的长期信任。
Poke不是第一个做AI助手的产品,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但它可能是第一个真正做到“让AI像朋友一样贴心”的产品。
一个真正好的助手,是你几乎忘了它的存在,却在关键时刻总能帮你一把的搭档。
Poke做到了这一点。
来源:妇产科医生小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