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7 年,日军的炮火轰向崇德县(今嘉兴桐乡)石门湾。而丰子恺的住所缘缘堂就在此地,如今遭到日军的炮轰,他只能带着家人踏上逃难路。在当时的乱世里,多数人忙着保命,可这位以漫画闻名的文人,却把画笔变成了武器
1937 年,日军的炮火轰向崇德县(今嘉兴桐乡)石门湾。而丰子恺的住所缘缘堂就在此地,如今遭到日军的炮轰,他只能带着家人踏上逃难路。在当时的乱世里,多数人忙着保命,可这位以漫画闻名的文人,却把画笔变成了武器
或许有人会问,漫画不过是几张画,在枪林弹雨的抗战年代,真能起到作用?毕竟打起仗来,靠的是真刀真枪,一杆笔能扛得住敌人的炮火?
这还得从他的一个发现说起。
1937 年,在逃难途中,丰子恺发现,很多百姓不识字,长篇的文字宣传他们看不懂,可漫画不一样,画面直观,读起来不费时间,哪怕是没文化的人,也能一眼看懂画里的意思。
比如他画过日军轰炸后的惨状,画面里母亲背着孩子逃难,孩子的头却被弹片削去,这样的场景不用过多文字,就能让人瞬间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激起对日军的愤怒。
而且,他不光自己画,还想让更多人看到。他提出编制一套抗战宣传画,让全国五百家以上乡村各置一份,取名 “抗战建国室”。在那个信息传播落后的年代,乡村百姓获取抗战消息的渠道很少,这些漫画能把前线的情况、抗战的意义带到乡村,让更多人明白为什么要抗战、该怎么支持抗战。
后来,他把自己画的抗日宣传漫画集结成册,这些画成了传递信念的载体,不少人看了之后,要么报名参军,要么主动捐钱捐物支持前线。这时候再看,漫画确实不是没用的 “小玩意儿”,而是能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 “武器”。
1937 年后,丰子恺在桂林当过一段时间老师,给学生讲抗战宣传画时,挂出了一幅描写敌机轰炸惨状的画:母亲背着孩子逃向防空洞,却不知道婴儿的头已被弹片削去。
可画刚挂出来,学生们就哄堂大笑,说 “没得头”。丰子恺当场火冒三丈,第二天还专门开讲座训斥学生。
有人可能会觉得,学生年纪小,或许是不懂画里的深意,只是觉得画面奇怪才笑,丰子恺是不是太较真了?
其实,这不是较真,而是他 “先器识而后文艺” 理念的体现。在他看来,画画不只是技巧的展现,更要传递真诚的态度。抗战宣传画的目的,是让人们感受到战争的痛苦,激发同情心和抗争的决心。
而学生们嘲笑这样的画面,说明 他们对战争的残酷没有切身感受,对同胞的苦难毫无同情,这样的态度下,就算学会了画画技巧,画出来的宣传画也无法打动别人。
他在讲座里说:“今天要我来讲漫画宣传技法。但我觉得对你们这种人,画的技法还讲不到,第一先要矫正人的态度。一切宣传,不诚意不能动人。自已对抗战尚无切身之感,如何能使别人感动?”
这句话点出了关键 —— 文艺作品的力量,源于创作者对事物的真诚态度。他对学生动怒,本质上是希望他们先学会 “做人”,有同理心、有责任感,再去学 “作画”。
抗战期间,有人跟丰子恺说,现在要 “救国杀生”,他的《护生画集》可以烧了,丰子恺却说:“我们为什么要‘杀敌’?因为敌不讲公道,侵略我国;违背人道,荼毒生灵,所以要‘杀敌’。故我们是为公理而抗战,为正义而抗战,为人道而抗战,为和平而抗战…… 我们是为护生而抗战。”
他的 “护生”,不是简单的不杀动物,而是 “护心”。有一次他带着女儿阿宝给黄狗喂镬焦,引来一群蚂蚁。蚂蚁搬镬焦时,要越过晒衣杆 “高山”、积水 “深渊”,他让阿宝帮忙,后来客人差点踩到蚁群,他急忙阻拦。但他没有强迫客人戒杀,只是说 “我们所惜的并非蚂蚁的生命,而是人类的同情心”。这就能看出,他的 “护生” 不是教条的规定,而是对人类同情心的守护,抗战杀敌也是为了守护这份同情心不被敌人的残忍摧毁。
如今再看他当年的漫画,读他对 “护生” 的解释,依然能感受到那种穿越时代的力量 —— 真正的文人,从不是躲在书斋里的旁观者,而是能用自己的方式,为正义、为善良挺身而出的行动者。
来源:小芳医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