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人熟悉的流媒体巨头奈飞(Netflix),在2000年曾被传统租赁巨头Blockbuster拒绝收购。多年后,这场拒绝被反复提起,这家被轻视的公司,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改变了全球娱乐的方向,为投资者带来了超过20倍的回报。这不是依靠运气堆出来的,是长期坚守一种
人人熟悉的流媒体巨头奈飞(Netflix),在2000年曾被传统租赁巨头Blockbuster拒绝收购。多年后,这场拒绝被反复提起,这家被轻视的公司,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改变了全球娱乐的方向,为投资者带来了超过20倍的回报。这不是依靠运气堆出来的,是长期坚守一种不同于市场主流的认知方式。
2000年,奈飞还是一个提供DVD邮寄租赁服务的初创企业,对手是遍布美国本地社区的Blockbuster门店。在当时的认知中,“包月无限租”的商业模式很难盈利。奈飞选择了这条路,开始构建自己的订阅体系。到了2011年,公司已经拥有了2500万订阅用户,推出了早期的流媒体服务。投资者Baillie Gifford(百年投资机构)在首次见到奈飞CEO里德·哈斯廷斯(Reed Hastings)时,依然在讨论中表现出了强烈的不满。他们认为内容成本过高、国际扩张难度大、缺乏竞争优势。
2015年,奈飞订阅用户数翻倍,并且推出了《纸牌屋》《女子监狱》等原创内容。这些作品不是简单模仿传统有线台的剧集,是根据用户行为数据进行反复测试的结果。当内容创作变成一种可以规模化的实验,奈飞开启了流媒体的第二阶段。
2016年,奈飞同时在130多个国家上线服务。这是对自身系统能力、文化基础、运营流程的全面检验。不敢设想“万一这个平台真的能覆盖全球”,就不会发生这样的行为。奈飞靠文化完成自我进化。
投资者会关注数字增长和财报表现,容易忽略企业文化背后的真正力量。奈飞内部推行“自由与责任”的管理体系,没有差旅报销制度和没有标准的年假,是完全基于信任机制运转。它的理念曾在硅谷产生巨大影响,其中的“守门人测试”要求每一位经理人定期反思:“如果这名员工提出离职,你是否会全力挽留?”
这种鼓励员工承担责任、试错无惧的制度,让奈飞能够同时进行数百项实验。从用户界面微调到推荐算法的迭代,几乎每一次更新都来源于真实数据下的局部试验。
在内容策略上,奈飞摆脱了“追逐爆款”的焦虑,选择大量投放中低成本作品,提升整体平台粘性。《纸钞屋》《鱿鱼游戏》等非英语剧集的成功,得益于“全球本地化”的文化。奈飞打造的,是一种跨文化的娱乐逻辑。
2022年,奈飞的股价暴跌。因为连续两个季度订阅增长疲软,加之外部经济环境不好 ,公司股价从高点暴跌了约75%。很多短期资金迅速撤离,市场开始质疑流媒体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
Baillie Gifford并没有放弃。他们重新回顾自己的投资框架,判断这次股价暴跌是否真正改变了奈飞的长期逻辑,之后发生的事情给了他们肯定的答案。奈飞推出广告订阅层、打击账户共享行为,适度涨价。这些动作表现出公司在定价与管理上的灵活性。
2025年,奈飞的股价从低点反弹近7倍。它是在用自己的知识产权激活整个粉丝经济。平台最新爆款动画电影《KPop 猎魔女团》,观影量高达2.36亿次,引发全球范围内的二次创作、话题传播和商业合作。这种从IP到商业闭环的价值发展,是奈飞下一阶段的重要特征。
奈飞在2024年还回购了超过60亿美元的股票,标志着其财务结构的成熟和对投资者的持续回报能力。
奈飞的故事,证明了在动荡和不确定中,最关键是具备打破常规的能力。敢于跳出共识、理解文化的作用、并耐心守候价值兑现,是Baillie Gifford总结出的三条投资准则。很多时候,真正改变行业的,是对底层逻辑的重新定义。
20倍回报是一种理解异类、坚守信念的结果。在投资这件事上,最稀缺的是穿越波动的耐心,看懂常识背后的新秩序的能力。
来源:内科医生小红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