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后续!法律站台,多位知名创始人支持西贝,消费者不乐意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6 16:16 1

摘要:从互相叫板到突然和解,短短五天时间里,西贝亏了几百万,罗永浩赢了流量,消费者却看得一头雾水:我们到底有没有权利知道,吃的是不是预制菜?

去餐馆吃饭时,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困惑?菜单上写着“现做”,端上来的菜却吃不出锅气,价格还比家常菜贵好几倍。

最近西贝和罗永浩的一场风波,把这个藏在餐桌下的问题彻底摆到了台面上。

从互相叫板到突然和解,短短五天时间里,西贝亏了几百万,罗永浩赢了流量,消费者却看得一头雾水:我们到底有没有权利知道,吃的是不是预制菜?

事情要从9月10号晚上说起,罗永浩发了条微博,说自己和同事在西贝花了830块吃了15道菜,发现几乎全是预制菜,觉得“实在太恶心”。

这条带着消费账单的吐槽,很快就在网上炸了锅,大家一算,五个人平均每人55块,这个价格吃预制菜,确实有点不值。

西贝的反应相当强硬,创始人贾国龙第二天就开了媒体会,表态要起诉罗永浩,还宣布全国370家门店开放后厨参观,同步推出了“罗永浩同款套餐”。

这种硬刚的架势,让更多人开始关注这件事,但消费者不傻,西贝的门店订单量直接腰斩,从平时的200多单掉到100单出头,两天就少赚了100多万。

罗永浩这边越战越勇,不仅悬赏10万块征集西贝用预制菜的证据,还在直播里展示西贝后厨的半成品,比如保质期9个月的羊排腿、24个月的猪排烩酸菜。

眼看舆论越来越不利,西贝悄悄下架了“罗永浩套餐”,暂停了后厨参观。

9月15号,西贝终于服软,发了封道歉信,承诺10月1日前把中央厨房的预制菜改成门店现场制作,连大豆油都换成了非转基因的。

有意思的是,这封道歉信还出了个小插曲,原文里写着“顾客虐我千百遍”,被网友骂了之后又删掉重发,给“虐”字加了引号。

同一天晚上,罗永浩宣布放弃追究西贝责任,但会继续监督整改,这场轰轰烈烈的风波,就这么戏剧性地收场了。

消费者觉得算其实双方争论的焦点,根本不是“有没有用预制菜”,而是“什么算预制菜”,西贝一直强调自己用的是中央厨房配送的半成品,不算预制菜。

这个说法在法律上还真站得住脚,今年3月,六部委联合发的文件里明确规定,预制菜是“预包装食品”得经过工业化加工,加热后才能吃。

而连锁餐厅中央厨房自己做的半成品,不算预制菜,也就是说,西贝把提前切好的菜配送到门店,厨师现场加热调味,按规定确实不算用了预制菜。

但消费者可不认这套,在大家眼里,提前几个月加工好、到店简单加热的菜,就算预制菜。

有调查显示,超过七成消费者认为,餐馆应该明确标注菜品是不是预制的,不管它来自中央厨房还是工厂,这种认知差距,才是这场风波的根源。

其实日本在这方面就做得很细致,他们要求餐厅菜单必须注明“中央厨房配送”,连加热方式、营养素保留率都要标清楚。

欧盟更严格,所有工业化预加工的食材都得标注,只有店家自己做的半成品才能豁免,对比之下,我们的消费者确实少了点知情权。

企业要赚钱,消费者要真相

西贝的困境,其实是整个餐饮行业的缩影,现在预制菜市场规模飞涨,今年预计突破6173亿元。

这么大的市场,背后是消费者对方便快捷的需求,也是餐饮企业降本增效的必然选择,中央厨房对连锁品牌太重要了。

统一加工能保证每道菜味道一样,还能降低食材浪费,出餐速度也快得多,但问题在于,企业想悄悄用预制菜降成本,又想打着“现做”的旗号卖高价。

西贝的肉夹馍15块一个,酸菜莜面39块一份,这个价格里,显然包含了消费者对“现做”的期待,其他餐饮品牌也在观望。

巴奴毛肚火锅的创始人凌晨转发文章支持西贝,吉祥馄饨的创始人说“信任西贝”,但他们心里都清楚,西贝踩的坑,自己也可能遇到。

反倒是胖东来的做法值得借鉴,这位创始人公开表示要理性帮助企业改进,用透明化赢得信任,弄得现在的局面有点尴尬。

企业觉得自己按规定操作却被指责,消费者觉得花了冤枉钱还被蒙在鼓里,其实解决办法很简单,就像罗永浩呼吁的那样:立法强制标注。

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愿意为预制菜买单的可以选便宜的,想吃现做的也能看清楚再下单。

这场风波里,看起来罗永浩赢了流量,西贝输了钱,但其实没有真正的赢家,西贝虽然道歉整改了,但消费者心里的疙瘩没那么容易解开。

罗永浩虽然推动了话题讨论,但也有人质疑他借机炒作,最受伤的还是普通消费者,想吃顿明白饭怎么就这么难?

不过事情也在往好的方向发展,西贝道歉后,不少餐饮品牌开始悄悄调整菜单,有的把“现做”改成了“中央厨房制作”,有的在小程序里增加了食材来源说明。

市场监管部门也表示,会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的做法,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这事儿还提醒我们,出去吃饭时可以多问一句:“这道菜是现做的吗?”别小看这个问题,它能倒逼企业更透明。

就像日本预制菜龙头日冷食品那样,敢公开“炒饭颗粒数”、“三文鱼刺身厚度”这些细节,反而能卖出高价。

餐饮的本质是让人吃得开心、吃得放心,预制菜本身没什么不好,工业化生产甚至比小作坊更安全。

但消费者有权利知道真相,有权利选择,更有权利为“现做”和“预制”支付不同的价格。

希望西贝和罗永浩的这场风波,能真正推动行业变得更透明,让我们下次点菜时,不用再猜盘子里的菜到底经历了什么。

来源:易霄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