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是一九九三年的初夏,院子里的槐花香气扑鼻,老旧的收音机里传来《东方之珠》的曲调。小院东侧的葡萄架下,几个老太太正摇着蒲扇乘凉,议论着前几天新开的"万客隆"超市。
一碗月子汤的温度
"妈,我想邀请姐姐来我家坐月子,您觉得怎么样?"儿媳苏丽华站在厨房门口,声音轻柔却坚定。
我手中的铲子一顿,心里警铃大作。煤油灶上的铁锅里,鲜嫩的青菜在滚水中翻腾,我却无暇顾及。
那是一九九三年的初夏,院子里的槐花香气扑鼻,老旧的收音机里传来《东方之珠》的曲调。小院东侧的葡萄架下,几个老太太正摇着蒲扇乘凉,议论着前几天新开的"万客隆"超市。
我女儿雯雯怀孕七个月,正是需要安心养胎的时候。早先说好是回娘家坐月子,这是我们这一带的老规矩。儿媳这个提议来得突然,让我心生疑虑。
"怎么想起来这事了?"我放下铲子,擦了擦额头的汗珠,眼睛不自觉地看向厨房墙上挂着的搪瓷缸子。那是结婚时孩子她爹给我的,如今搪瓷已经剥落了大半,却一直舍不得扔。
自打儿子小刚和丽华成亲,我们婆媳间就像隔了一层窗户纸,说不上亲热,但也无甚矛盾。每逢逢年过节,她必定拎着东西上门,却总是来去匆匆。
丽华是被她奶奶一手带大的,在县医院食堂工作,据说手艺不错。这人做事干净利落,就是话不多,总给人一种拿捏不准的感觉。如今她突然要接我女儿来坐月子,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雯雯那么大的人了,又不是小孩子,在哪坐月子不是坐?"我语气中带着几分防备,心想:莫不是为了讨好我儿子?毕竟雯雯是他亲妹妹。
"婆婆,我在医院食堂这些年,见多了产妇。"丽华顿了顿,眼睛看向窗外,"雯雯现在一个人在家,丈夫常年出差,月子里没人照顾,容易落下病根。"
"这事得问问雯雯自己的想法。"我转身拿起菜筐,不想再继续这个话题。心里却盘算着:等下得打个电话去雯雯家,问问她是怎么想的。
第二天,我刚推开雯雯家的防盗门,就闻到一股潮湿的霉味。屋里的陈设简单得可怜,一台"熊猫"牌黑白电视机放在茶几上,角落里堆着几箱方便面和八宝粥。雯雯坐在沙发上补衣服,看到我进来,连忙站起身,肚子已经很大了。
"妈,您怎么来了?"雯雯脸上挂着笑,但眼圈有些发黑。
"你嫂子想让你去她家坐月子,这事你知道吗?"我放下手中的水果,直奔主题。
雯雯点点头,脸上露出些许期待:"丽华姐昨天给我打电话了。她说要亲自照顾我坐月子,她对这些事懂得多。"
"你们什么时候这么亲近了?"我有些诧异,据我所知,雯雯和丽华平时并没有太多来往。
"前段时间我产检不舒服,给小刚打电话没人接,就找了丽华姐。"雯雯摸着肚子,眼神温柔,"她二话不说就请了假,陪我在医院待了一整天,还给我熬了红糖水。妈,她其实挺细心的。"
听着女儿的述说,我心里五味杂陈。想起自己当年生小刚时,家里穷,月子里没吃上一口肉,差点落下月子病。后来生雯雯,日子好些了,但也只是喝点鸡汤。如今女儿怀孕,我本想好好补偿她,没想到被儿媳抢了先。
"你真想去?"我看着女儿的肚子,有些不情愿地问。
"嗯,丽华姐说她家楼下就是社区医院,有什么事方便。再说..."雯雯欲言又止,眼神有些躲闪。
我心里咯噔一下:"再说什么?"
"妈,您别生气。"雯雯咬着嘴唇,"小刚说,让我去他家坐月子,免得您太累。"
这话像针扎在我心上。当年我一把屎一把尿把儿子拉扯大,如今他倒好,嫌我老了,照顾不了他妹妹。我强忍着泪水,转身整理起水果来。
七月盛夏,知了声声不断。雯雯挺着大肚子来了小刚家。他们的家在单位分的一栋六层楼房里,虽然只有六十多平米,倒是朝阳通风。丽华早把西屋收拾得一尘不染,床上铺着新买的凉席,窗帘换成了淡绿色的纱帘,透进来的光线柔和不刺眼。
"这屋子朝东,早晨能晒到太阳,下午又不会太热。"丽华一边整理床铺一边说,"我托食堂的老王师傅弄了两只老母鸡,等雯雯生产完第一顿就喝鸡汤。"
她嘴上这么说,眼睛却不时瞟向我,像是在征求我的意见。我心里"咯噔"一下:她这是想在我面前表现,还是拿我女儿做实验?
屋子里有一股淡淡的艾草香,据说能安神驱邪。床头柜上放着一盆水养的绿萝,旁边是一摞育儿书籍。这些细节都是我没有想到的。我借口帮雯雯整理行李,悄悄打量着这个为我女儿准备的"月子房"。
"妈,您看这行不行?"丽华指着房间问道,语气中带着期待,"我和小刚把最大的卧室腾出来了。"
我点点头,没说什么。心里却犯了嘀咕:就这么个小屋子,他们两口子住哪儿?晚上不得吵着雯雯和孩子?
"我和小刚搬到客厅睡沙发了。"丽华像是看透了我的心思,轻声解释,"等雯雯坐完月子再说。"
这一句话,倒让我心里舒服了些。至少,她是真心实意想照顾好雯雯的。
雯雯生产那天,丽华紧张得像是自己要当妈似的,一大早就请了假。我们三人挤在一辆"面的"上,直奔县医院。路过早市,丽华让司机停了车,买了几个新鲜的鸡蛋,说是待会儿给雯雯补充体力。
"别瞎折腾了,还买什么鸡蛋。"我有些不耐烦,"赶紧去医院要紧。"
"婆婆,我在医院见多了。"丽华小声解释,"有时候待产要很久,饿了没东西吃。"
雯雯疼得满头大汗,却朝我使了个眼色:"妈,听嫂子的。"
到了医院,丽华熟门熟路,三下五除二就把一切手续办妥了。原来她平日里经常来医院食堂送饭,和不少医护人员都认识。这一点,倒是出乎我的意料。
从产房出来,丽华眼睛红红的,一边安慰我,一边张罗着买红鸡蛋、煮红糖水。我仔细看她的眼睛,有些湿润,似乎是真心为雯雯高兴。晚上,她从单位带回来一个保温桶,里面是刚熬好的鲫鱼汤,说是最补气血。
"妈,您尝尝。"她先舀了一碗给我。汤清澈见底,鱼肉鲜嫩,味道鲜美。
"不错。"我点点头,难得夸了她一句。
丽华笑了,从包里拿出一个精心准备的小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月子食谱。"妈,您看这些行不行?"她递过本子,语气恭敬,"我这些日子翻了好多书,还请教了单位食堂的老师傅。"
我接过一看,页脚处还整齐地贴着小纸条注释,标明哪些食材有助下奶,哪些有助恢复。字迹工整,一笔一划透着认真。我心里的疑虑稍稍松动,但仍不敢全信。女人心海底针,谁知道她心里打的什么算盘?
雯雯出院后,丽华像变了个人似的,温柔体贴得让人不敢相信。。我暗自观察,她对雯雯的态度不像是做给别人看的,倒像是发自内心的关爱。
"雯雯,快来尝尝这个猪蹄汤,我加了花生,下奶的。"丽华把汤碗端到雯雯床前,小心翼翼地帮她掖好被角。
雯雯喝了一口,满足地叹了口气:"嫂子,这汤太香了。我在单位食堂吃饭,都没喝过这么好喝的汤。"
"那当然,这可是我们食堂的招牌汤。"丽华笑着说,眼角的细纹舒展开来,"不过平时我们做得比较粗糙,今天特意给你熬了四个小时呢。"
看着她们亲密无间的样子,我心里有些酸溜溜的。我是雯雯的亲妈,却不如一个外人懂得如何照顾她。这个念头让我有些难受。
这天傍晚,我到菜市场买菜,挑了几条新鲜的鲫鱼,打算亲自给雯雯做汤。回来的路上,路过一家照相馆,橱窗里贴着彩色冲印的广告,我突然想起雯雯还没给孩子拍满月照呢。
回到家,我听见丽华在房间里打电话,声音压得很低:"就这么定了,别跟任何人说,尤其是婆婆,要给她个惊喜。"听罢,我心里的疑云又重了几分。丽华到底在打什么主意?
晚上,我把鱼交给丽华,本想自己动手,却被她婉拒了:"妈,您歇着,我来做吧。我有个秘方,保准雯雯喜欢。"
我勉强答应,心里却憋着一股气。这是我女儿,凭什么我连照顾她的机会都没有?
夜深人静,我翻来覆去睡不着,听到厨房有响动。悄悄起身,穿过黑漆漆的客厅,看见丽华正在煤气灶前忙活,只见她从柜子深处取出一个小纸包,小心翼翼地倒出一点粉末放进汤里。
"哐当"一声,我手肘碰到了门边的暖水瓶。丽华被吓了一跳,转过身来,看见是我,脸上闪过一丝慌乱。
"婆婆,您怎么还没睡?"
"你在干什么?"我冷冷地问,目光落在那个神秘的小纸包上。
丽华顺着我的视线看去,恍然大悟:"哦,这个啊,是我们村里老中医给的催奶偏方,主要是莲子心和通草研磨的。"
"谁知道是什么东西?"我的语气不善,"我女儿现在身子弱,经不起折腾。"
丽华的脸一下子白了,手足无措地站在那里:"婆婆,我不会害雯雯的,真的。这方子我们村里的产妇都用,特别有效。"
"不用了。"我生硬地打断她,"明天的汤我自己来熬。"
第二天一早,我找借口让雯雯别喝丽华做的汤。丽华眼中闪过一丝疑惑和受伤,但没多说什么,默默地把汤端了出去。雯雯不解地看着我,小声问:"妈,怎么了?"
"没什么,我想亲自给你做汤。"我含糊其辞。心想:丽华那个偏方指不定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万一伤着雯雯和孩子怎么办?
接下来几天,我几乎把厨房占据了,变着法子给雯雯做各种汤水。丽华倒也识趣,不再提自己熬汤的事,只是每天变着花样给雯雯做些可口的饭菜。
晚上,我看见她鬼鬼祟祟地在书房翻我的老照片,还不时记些什么。这更坐实了我的怀疑。她到底想干什么?难道是想借此讨好小刚,在我这个婆婆面前表现?
我决定找个机会好好审问她。。临走前,他拉着我的手说:"妈,这些天辛苦您了。丽华工作忙,有些事做得不周到,您多担待。"
"你放心出差吧,家里有我呢。"我拍拍他的手,心想:这下正好,我可以好好观察丽华的一举一动了。
小刚走后,我和丽华之间的气氛更加微妙。她依旧每天按时上下班,回来后尽心尽力照顾雯雯和孩子,但言语间明显拘谨了许多。雯雯倒是对嫂子赞不绝口,常说丽华怎么怎么好,多亏有她照顾云云。
几天后的一个午后,雯雯睡着了,我借机溜进书房,想看看丽华到底在捣鼓什么。翻开她的抽屉,一本精心装订的相册映入眼帘。打开一看,是我们全家的老照片,按年代排列得整整齐齐,每张照片旁都用漂亮的字体写着简短的故事。
有雯雯咿呀学语的照片,有小刚第一次穿上学校校服的样子,甚至还有我和老头子年轻时在丝绸厂工作的合影。每张照片下面都配有简短的文字介绍,字迹工整,内容温情。最后几页是空白的,只贴了几张雯雯怀孕和刚生产的照片。
正当我疑惑时,一张夹在相册里的信纸掉了出来。上面是丽华的字迹:"亲爱的雯雯,感谢你信任我,让我有机会体验照顾你坐月子的幸福。作为一个从小失去母亲的孩子,我一直渴望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这本相册是我送给你和小宝贝的礼物,希望你们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读到这里,我的眼眶湿润了。原来丽华那天打电话,是在订制这本相册;那粉末,真的只是催奶的偏方。我一直以为她处处针对我,抢我的风头,原来她只是想尽一份心力。
我珍重地把相册放回原处,轻轻关上抽屉,心里五味杂陈。想起这些天对丽华的冷眼相待,不由得有些愧疚。
回到厨房,我翻出老旧的菜谱本子,那是当年我娘教我的月子餐食谱。翻开泛黄的纸页,上面记录着各种月子汤的做法,还有一些育儿心得。想起我娘在世时对我的照顾,再想想自己对丽华的态度,心里不禁一阵酸楚。
那晚,我故意起夜,看见厨房亮着微弱的灯光。丽华正在灶台前熬汤,疲惫的身影在昏黄的灯光下显得格外单薄。老式的铝锅里,汤水翻滚着,散发出一阵阵清香。炉火映红了她的脸,额头上的汗珠反射着微光。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为刚出生的儿女忙碌的身影与她重合。多少个夜晚,我也是这样,在昏暗的灯光下为孩子准备吃的。
她察觉到我的存在,转头露出一个有些羞涩的微笑:"妈,吵醒您了?这是给雯雯明早准备的花生猪蹄汤,促进下奶的。"
我走近,看着锅里翻滚的汤水,轻声问:"你从小没了娘?"
丽华愣了一下,眼中闪过一丝哀伤:"嗯,我妈在我五岁时就走了,是奶奶把我拉扯大的。"她搅动着汤勺,声音低沉,"有时候看见别人家孩子有妈妈疼,心里特别羡慕。"
"那你怎么懂这么多坐月子的讲究?"我好奇地问。
她低头搅动着汤勺:"我在医院食堂工作,见多了产妇。每次看到她们有家人照顾,孩子哭闹时有人帮忙哄,心里就特别羡慕。我就想,如果有一天我能照顾家里的产妇,一定要把最好的给她。"说着,她抬起头,眼中闪烁着真诚的光芒,"雯雯人这么好,又是小刚的亲妹妹,我想让她感受到家的温暖。"
那一刻,我心里的坚冰彻底融化了。原来,我一直误会了这个内向的姑娘,她所做的一切,不过是渴望给予她从未得到过的家的温暖。
"丽华,"我深吸一口气,"实不相瞒,我一直怀疑你请雯雯来是另有用心。"
她眼中闪过一丝伤痛,但很快又露出理解的微笑:"妈,我能理解。毕竟我们相处的时间不长,您不了解我也正常。"
"不,是我心眼小了。"我摇摇头,指着她锅里的汤,"你放的是什么催奶的偏方?"
"是通草、王不留行和花生,都是温和的催奶食材。"丽华小心地解释,"我特意问过医院的老中医,保证对产妇没有副作用。"
我不由自主地握住了她的手:"傻孩子,是我钻牛角尖了。"顿了顿,我又道:"我家祖上有一道月子汤的配方,据说特别补身子,明儿个我教给你。"
丽华眼里闪着泪光,使劲点头。从那以后,我们每天一起为雯雯准备饭菜,我教她祖传的月子汤方子,她教我医院食堂的营养搭配。渐渐地,我们之间的隔阂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相互理解和尊重。
晚上,我从箱底翻出一个旧木盒,里面是我当年的嫁妆——一套精致的银手镯和一个小银锁。这是我留给雯雯的,本打算等她坐完月子再送给她。但现在,我有了新的想法。
第二天,我拿出那个小银锁,郑重地交给丽华:"这是我娘给我的,说是能保佑子孙平安。我想了想,还是给你们家孩子戴上吧。"
丽华愣住了,手足无措地看着我:"妈,这么贵重的东西,应该给雯雯..."
"雯雯有她的那一份。"我打断她,"你也是我的闺女,这是我这个当婆婆的一点心意。"
丽华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她紧紧抱住我,哽咽得说不出话来。那一刻,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和温暖。
一个月后的晚饭,我们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桌上是丽华精心准备的满月酒菜,我教她的那道月子汤也熬得恰到好处。雯雯怀里抱着小外甥,丽华坐在一旁,时不时地替雯雯布菜夹菜。小刚在一旁逗弄着孩子,老伴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这一幕。
窗外,初秋的风吹动着纱帘,收音机里播放着《同一首歌》,邻居家的小孩在楼下嬉戏打闹,熟悉的市井声响让人心安。
院子里的老槐树沙沙作响,它见证了多少家庭的悲欢离合。。就像这碗月子汤,熬制的过程虽然辛苦,但只要火候到位,心意真诚,就能熬出最温暖人心的味道。
"妈,您尝尝这汤,是我按您教的方子熬的。"丽华捧着汤碗递给我,眼中满是期待。
我接过汤碗,轻轻抿了一口,热气腾腾中带着浓浓的情意。不知怎的,鼻子一酸,眼前浮现出丽华在灶台前忙碌的背影,那么像当年的我。我仿佛看到了时光的传递,一代又一代女人在灶台前为家人付出的身影。
"好喝,比我熬的还好。"我由衷地赞叹道。
丽华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哪里啊,都是您教得好。"
雯雯在一旁笑着说:"妈,我从来不知道您有这么好的汤方子,早知道我就不去家属院的王大妮那儿求方子了。"
我们都笑了起来。笑声中,我看到丽华悄悄地从口袋里拿出那个做好的相册,递给了雯雯:"给你和小宝宝的满月礼物。"
。看到最后一页,她愣住了——那是丽华和我一起在厨房熬汤的照片,是小刚偷偷拍下的。照片上,我们两个人有说有笑,灶台上的汤锅冒着热气,俨然一对和睦的婆媳。
"你们什么时候这么好了?"雯雯惊讶地问。
"缘分到了,自然就好了。"我笑着回答,看向丽华,她也正看着我,眼中满是温情。
这一刻,我终于看清,原来人与人之间最难跨越的,不是血缘的隔阂,而是心灵的围墙。。
夜深了,家人们各自回房。我站在厨房里洗碗,想起这一个月的点点滴滴。从最初的猜疑到现在的理解,我和丽华的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窗外,月光如水,洒在老旧的院子里。不远处的广场上,几对老年人还在跳着广场舞,欢快的音乐声隐约可闻。
我擦干手,看着厨房墙上那个破旧的搪瓷缸子,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人生啊,就像这月子汤,需要慢火细熬,需要耐心等待,也需要用心感受其中的滋味。
只有这样,才能品出生活真正的温度。
来源:恋过的美丽风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