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教师夫妇跨越五千公里,举家援疆育桃李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6 15:46 1

摘要:跨越5000公里,在祖国西北边疆的土地上,来自广州市从化区民乐中学音乐教师潘康友、从化区第四中学美术教师陆婉静夫妇,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把家安在了西北边疆的校园里。他们用尤克里里弹出粤疆和鸣,以剪纸刀裁出文化交融的图景——从2020年潘康友独自支教,到2023

从校园的晨光到教室的灯火,

从化教师以赤诚育桃李,

用平凡写春秋,

汇聚成照亮本土教育的璀璨星河。

下面跟随小编,

一起走近这些“最美师者”,

细数他们的动人风采……

跨越5000公里,在祖国西北边疆的土地上,来自广州市从化区民乐中学音乐教师潘康友、从化区第四中学美术教师陆婉静夫妇,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把家安在了西北边疆的校园里。他们用尤克里里弹出粤疆和鸣,以剪纸刀裁出文化交融的图景——从2020年潘康友独自支教,到2023年举家扎根,这家人用行动诠释着“教育无界,爱无距离”的担当,也系紧了一个由爱与坚守编织的“粤疆同心结”。

举家西行,把他乡当作家乡

2020年2月,“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启动,潘康友毫不犹豫报了名。当时小女儿刚满周岁,大女儿刚满三岁,他把家庭的重担托付给妻子,独自踏上前往疏附县的支教之路,开启了一段意义不凡的支教生涯。

千里之外,妻子陆婉静正独自扛起一个家。深夜视频时,女儿哭喊着要爸爸,丈夫看着学生渴望知识的眼睛……一边是骨肉分离的煎熬,一边是边疆教育的呼唤。

2023年2月,“组团式援疆”号角再次吹响,潘康友夫妇做了一个令人震撼的决定——举家援疆。在家人的支持下,夫妇俩带着两个女儿踏上风雪边疆,开启了援疆的生活。“我们谈恋爱时就有一起援疆的想法,边疆需要,我们就义不容辞。”陆婉静的话语朴实而坚定。

初到新疆,挑战接踵而至。“气候太干燥,身上的皮一层层掉,全家人轮流流鼻血。”陆婉静笑着回忆,在零下十多度的倒春寒里,一家四口人挤在十几平米的宿舍;大女儿发烧时,陆老师正带着学生创作《民族团结石榴图》;小女儿生日当天,潘老师却在排练合唱团参加演出……但真正的光,总在黑暗中愈发明亮,他们一家人齐心协力,一步一步解决问题。就这样,他们在疏附县扎下了根:潘老师与援友合创边疆少儿歌曲《您像春风暖心房》以及广东援疆支教歌曲《西陲燃灯》,当“努力学习有力量,让美丽边疆闪耀光芒”“粤疆情深,划下万里彩虹,让我们共圆中国梦”的歌声响彻校园时,师生们带着微笑,眼中却有泪光闪动;陆老师把哪吒剪进窗花,学生艾斯玛举着作品欢呼:“原来剪纸能让动漫里的英雄‘活’过来!”

最动人的是校园里那道风景:每天清晨,夫妻俩牵着女儿走向教室。大女儿课后帮忙整理乐器,小女儿从幼儿园过来彩排时在托小校园里数梅花。托小的孙涛书记动情地说:“这一家人,是我们校园里最温暖的光。”

携手筑梦,让艺术扎根边疆

在边疆的教育舞台上,潘康友与陆婉静各展所长,以“教育+文化”双轮驱动,书写着援疆新篇。

潘康友任教于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托小”),陆婉静则于2023年2月至2025年2月在疏附县明德小学支教,2025年2月调至托小任教。

在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面对学生音乐基础薄弱的现状,潘康友创新引入尤克里里、手鼓等乐器,设计“自然音乐教学法”。通过模拟风声、雨声等自然韵律,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与生活的联系。学生阿丽耶·阿卜杜克热木说:“潘老师让我们用乐器‘画’出喀什的风景,音乐课变得像探险一样有趣!”

作为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他创新开展“红色小宣讲员”“红领巾广播站讲民族团结故事”等活动,推动学校少先队2024年获评“喀什地区优秀少先队集体”。他牵头成立“粤新音乐工作室”,与当地音乐教师朱文元结为师徒,制定“三年成长计划”。朱老师在潘康友的帮助下,现已成为托小音乐教研组骨干。截至2025年3月,已成功培养5名受援地艺术教师,参与开发校本课程。2025年6月徒弟朱文元作为新疆代表参加全国少代会,分享边疆学校少先队工作经验。

陆婉静则让剪纸艺术在边疆绽放光彩。“之前的援疆老师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其中他们带来了醒狮文化。有一次,我刚好遇上了醒狮活动,各个学校的醒狮队集聚一起,在遥远的新疆能看到延绵2公里的醒狮队,真的很震撼。”那时,陆婉静心里就更坚定了把岭南文化带到新疆的决心。

支教期间,陆婉静开设剪纸工作室,将广东岭南窗花与新疆艾德莱斯绸纹样结合,设计《民族团结石榴图》课程。学生美合热阿依的作品《石榴花开》被选入“穗疏少年手牵手”文化交流展。调至托小工作后,陆老师给剪纸社团带来了全新的建设思路,她结合最近爆火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引导孩子们创作出哪吒、敖丙、李靖、殷夫人等人物作品,让学生在创作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她指导的学生热依拉,将剪纸纹样绣于艾德莱斯绸上创作的《蝴蝶与木棉》,获喀什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奖”,成为粤疆文化融合的生动见证。

夫妇二人还共同参与文化创作:潘康友创作的《西陲燃灯》《您像春风暖心房》成为文化润疆代表性作品,他主导的感恩话剧融合国家政策、国语训练与民族团结主题,在多地展演并循环播放,潘康友创作的两首民族歌曲获县级奖项;陆婉静编写的剪纸教材由教育局印刷,作为全县校本教材使用,三届剪纸艺术节更吸引众多媒体关注,让边疆的剪纸艺术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赤诚永驻,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

从2020年至今,潘康友两次援疆,陆婉静举家相随,他们的付出收获了诸多荣誉:潘康友获评“援疆工作先进个人”“疏附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陆婉静获评“广东省最美援疆教师”“援疆先进个人”“从化好人”“十大最有爱心教师”其家庭获评“从化区最美教育家庭”,所在学校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但对他们而言,最大的荣誉是学生们的成长与变化。

“希望用自己的知识和爱心,帮助当地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拓宽他们的视野。支教可以拓宽生命的深度和宽度,在付出中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这是潘康友与陆婉静的共同心愿。

如今,潘康友仍在课堂上教孩子们唱着《彩云追月》,陆婉静的剪纸教室里依旧剪刀飞舞。但事实上,他们和我们一样,是父母,是教师,会为离别落泪,会因困难彷徨。但当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浇灌边疆教育的土壤时,那些深夜备课的灯、孩子手中的剪纸、合唱团响起的歌声,便汇聚成了照亮民族未来的星河。

当被问及未来规划,夫妇俩坚定表示:“疏附已成为我们的第二故乡。我们将倾力倾情,一如既往地用艺术教育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来源:广州从化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