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尽管《宋书》中曾出现过“今民族虽多,皆可以齐理”一句,但这里的“民族”泛指“世家大族”,与今天的“民族”完全是两回事。
尽管《宋书》中曾出现过“今民族虽多,皆可以齐理”一句,但这里的“民族”泛指“世家大族”,与今天的“民族”完全是两回事。
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既可以泛指一个国家的全体公民,也可以指以文化或族裔来界定的人类共同体。西方主流学界认为,“民族的概念出现在人类进入近代社会之后,是近代才有的民族主义思潮的产物”。
世界地图
【1】进入19世纪以后,带有集体主义色彩的族裔民族主义(collectivistic & ethnic nationalism)理念,“联合日本的民族宗教(即神道教),以此取代了政治民主,成为了日本民族主义的促进力量”。
实际上,“民族”一词,本身就是近代日本学者创制的词汇。因此,“民族”乃至“汉族”一词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其实是很晚的。
1895年,陆皓东在《就义供词》中称,“盖务求惊醒黄魂,光复汉族”。学界认为,这应该是最早的“汉族”。
陆皓东向众人展示自己设计的旗帜
1899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一文中首次使用了“东方民族”“泰西民族”“民族变迁”“民族竞争”等名词;1901年,他在《中国史叙论》一文中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1902年,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
一般认为,他是中国最早系统地阐述西方民族主义理论并准确理解“民族”、“汉族”等族称含义,并自觉地、经常地加以应用的人。
梁启超
“汉族”一词正式被各界广泛使用和接受,是20世纪初的事情。
邹容在发表于1903年的《革命军》一书中疾呼,“中国华夏,蛮夷戎狄,是非我皇汉民族嫡亲同胞区分人种之大经乎?”
章太炎在发表于同年的《驳康有为书》中号召,“汉族之仇满洲,则当仇其全部”;孙中山也在《敬告同乡书》中主张,“四万万汉族之可兴,则宜大倡革命,毋惑保皇”。
中国同盟会成立
【2】当然,“汉族”这个名字出现得晚,是因为“民族(nation)”这一概念出现并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并不意味着汉族的历史短。
在经历了诸侯割据的春秋战国之后,“七国”之一的秦朝完成了古典意义上的“中国”的“大一统”,而他的继承者汉朝更是一度让“中国”走上了巅峰。
一般认为,古代中国能够对应的说法叫“汉人”,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泛指接受东汉王朝统治的民众,大多数用于外交场合。
在今天看来,这在一定程度上蕴含着“国民”的意味。
两汉疆域图
遗憾的是,伴随着的东汉统治的崩溃,“中国”的疆域内再度出现了“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割据局面。
尽管由司马炎建立的晋朝在266年再度完成了“中国”的大一统。但是,伴随着他在290年四月的离世,这个国家以一种令人瞠目结舌的方式,迅速陷入到了不可思议的大混乱时期。
317年,晋愍帝司马邺被杀,西晋宣告灭亡。
与此同时,几乎控制了整个中原地区的五胡势力将司马家族的残余势力尽数驱逐出了秦淮以南。至此,古典意义上的“中国”进入到了近三百年的南北对峙时代。
值得一提的是,带有种族(race)内涵的“汉人”一词正出现于这一时期,指代北方少数民族统治阶层对魏晋人士及其后裔的他称。
东晋与北方诸国形势地图(405—418)
一方面,全盘继承了“(夏商)—周—秦—两汉—三国(魏)—西晋”发展脉络的东晋王朝,将原本的“蛮夷之地”江南地区视为“根本之地”并加以开发,使得当地的物质与文化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居于巴、蜀、楚、越等地,被中原人士视为“貉子”的“蛮、獠、溪、俚”等“非汉”族群,或主动或被动地完成了“汉化”进程。
可以说,带有族群内涵上的“汉”的范围有了显著扩大。
另一方面,长达数十年的战乱,使得北方不同民族之间的憎恶之情日趋缓和,同时朝着胡汉融合的方向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五胡”也从混乱、崩溃渐渐向收敛和统一的方向转变。
南北朝时期的北魏与南齐形势地图(488)
589年,全面继承了北周衣钵的隋朝,一举攻克了南方陈朝的首都建康(南京),再度完成“天下中国”的大一统。
至于取而代之的唐朝,更是将“中华”的影响力发挥到了极致。
当然,鉴于唐朝由“多民族(ethnic group)形成”,并且一直“对汉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采取着兼容并蓄的世界主义、国际性、开放性的文化汇通”。
所以,在巅峰时期的“唐文化”当中,夹杂着一定程度的“五胡”以及突厥、粟特、回鹘等“非汉”元素。
“天可汗”李世民主题绘作
只不过,伴随着安史之乱(755—763)的被平定,唐朝的统治阶层决心抑制过度活跃的非汉民族,重新建立以汉人为主轴的国家体制。于是,汉人将领郭子仪成为了这个国家的 “实际独裁者”,儒家思想的地位也水涨船高。
当然,此时的唐朝早已无法与“大唐帝国”相提并论。
一方面,这个国家逐渐从一个“自己筹措调配军事力量的武力国家”转变为了“使用金钱来购买和平的财政国家”;另一方面,衰弱的中央政府只能依靠受宦官集团节制的“神策军”来维系统治,皇帝已经与“军阀”别无二致。
藩镇割据的唐朝
【3】907年,唐朝灭亡,“中国”再度进入南北对峙的时代。
观察“北朝”辽朝的核心权力的构成,以及统治疆域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囊括了契丹、汉(华北)、奚、渤海、女真等多个族群的国家。
因此,它既不是纯粹的游牧国家,也没有从一开始就向农耕文明倾斜,而是一个以游牧部族联盟为基本盘,组合了畜牧、农耕和定居特质,带有“一国两制”特质的混合体国家。
12世纪初的中国局势
实际上,西夏和金朝,也与辽朝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当然,基于国家规模和文化多元性等层面看,金朝要比西夏大得多。值得一提的是,巅峰时期的进程,无论是军事实力和人口数量,都远超北宋最繁盛的时期。
只不过,无论是辽朝还是金超,都未能完成对“中国”的大一统,所以,我们一听到“辽朝”或“金朝”时,总会下意识地将之视为“契丹国家”和“女真国家”。
不得不说,西方的“民族观”以及“国民国家”理念,会有意无意地影响到我们的认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汉文化”当中必然会掺杂进契丹、女真以及党项等民族的因子。
13世纪初的中国局势
历史告诉我们,全面吸收了西辽与中亚伊斯兰政权等先行者的智慧、经验、技能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蒙古帝国,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阴差阳错”地成为了“中国”乃至整个中央欧亚地域的“整合者”。
实际上,元朝不仅完成了“天下中国”的大一统,也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欧亚大陆从陆地和海洋的“文明圈”的框架,实现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充分对接,进而形成了一个庞大且严密的交流系统。
于是,“汉人”被视为北方各族人众(汉、契丹、女真等)的泛称,“南人”则被视为南方(原南宋境内)各族人众的总称。
元朝,称得上是真正的“世界帝国”
1368年“元室北迁”后,故元疆域内再度形成了“中央”明朝、“北方”北元、西域察合台系政权,西藏吐蕃诸部等交流与对峙并存的时代。
进入17世纪,后金崛起。1636年四月,皇太极在盛京“践天子位”,定国号“大清”。有学者认为,“大清帝国”是作为“元朝”的继承者而建立的。
1644年十月初一,六岁的顺治在南郊天坛祭天,于皇极门即皇帝位,宣布“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帝国,正式开启了长达260多年的专制统治。
西方传教士笔下的顺治与汤若望
有清一代,官员通常会按照满汉分类。其中,满、蒙、藏为一方,汉人与其他民族为一方,汉人中又分隶属八旗的“汉军”、“绿营”、“包衣”和普通汉人。
得益于康雍乾三代帝王的苦心经营以及清军在平准战争(1757—1759),二次平定大小金川(1776),越南之战(1789)以及两次廓尔喀之役(1791—1792)中的胜利,原本含混不清的中原王朝的边界也变得日趋清晰,并逐渐完成了近代主权国家的蜕变。
皇朝舆图(《嘉庆重修一统志》,上海涵芬楼景印清史馆藏进呈写本)
在新中国,除了汉族之外,正式得到承认的还有55个少数民族。然而,后者并不包含历史上的匈奴、鲜卑、契丹、女真等民族。
原因很简单,上述诸族中的绝大部分已经融合进了自秦汉时代为止就形成的古典意义上的“汉人”当中,进而成为了现代意义的汉民族的组成部分。
实际上,这也是南北方汉族之间存在很大区别的原因之一。
比方北方人的平均身高要比南方人高一些,汉语中有北京官话、粤语等多种多样的方言,另外还存在着川菜、粤菜等多样性的饮食文化。
长城
由此可见,汉族本身也是经过与其他各民族的抗争与融合,才一步一步形成了当下的格局和状态。换言之,汉族人口之所以能够占到全国总人口的90%以上,就是这种不断“融合”的结果。
所以,我们应该明确一点,汉族历史当然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国历史决不等同于“汉族历史”。
【5】总而言之,“民族”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流动变化的东西。换言之,没有从神话传说时代以来就一成不变的民族。
更何况,世界上的所有民族,都或多或少都是继承了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才发展到今天,都是历史发展演变的结果。
“地理大发现”图示
所以,使用带有一定革命色彩的民族理论去论述古代中国史,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鉴于此,我们没有必要过分沉迷于这种单一族裔民族之叙事当中无法自拔,更没必要就一些“中国王朝”的“非汉属性”而感到困扰。
须知,无论是汉文化还是“非汉文化”,无一例外都是这些“中国王朝”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留给当代中国的不可分割的历史遗产,我们只需照单全收即可。
来源:汗八里文艺之声